关于王小波的一些整理
1.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
2.有文化的海德堡人绝不止是活在现代,而是活在几百年的历史里。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未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实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
3.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人说,人有知识就会变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然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当然,我这些说明也未必能服人。反对我的人会说,就算你说的属实,但我就愿意只生活在现实现世!我就愿意得些得到的好处!有用的我学,没用的我不学,你能奈我何?假如执意这样放纵自己,也就难以说服。罗素曾经说:“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4.这是小说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写小说的地方。
——《生活和小说》
5.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
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6.一位法国政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如果不是激进派,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假如他到了三十岁还是个激进派,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我们这样理解他的话: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则更能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能远离偏执,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取幸福。创造性的工作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而我们恰恰有幸得到了可望获得这种快乐的机会——那就是做一个知识分子。
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出选择。
——《写给新的一年》1996
7. 作家纳博科夫曾说,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他是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改改纳博科夫的话:三流的影视观众不是天生的,他也是培养出来的。
莫泊桑曾说,提笔为文,就想到了读者。有些读者说,请让我笑吧。有些读者说,请然我哭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感动吧......在中国,有些读者会说,请让我受教育吧。
可笑之处:作品培养了观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再来影响作者,像这样颠过来,倒过去,肯定是很没劲。特别是,假如编导不妥当,就会使观众不妥当;观众又要求编导不妥当。这样下去大家都越来越不妥当。
作为前辈大师,莫泊桑说: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读者才会要求,请凭着你的本心,写出真正好的东西来。他就为这些读者而写。我也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观众,所以也这样要求:请凭着你的本心去拍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8. 但是人类也不能总这样一本正经,偶偶看看别人扯淡,也是一种调剂。
——《有关爱情片》
9.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
——《商业片与艺术片》
10. 假如有样东西人人都说好,那它一定不好,这是一定之理。
——《大学四年级》
11. 在20岁的时候,王小波曾做过一次思考,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他觉得,人追求的东西除了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和感官的愉悦之外,只剩下两个东西,一个是美,一个是力。美代表无穷的梦幻和细腻的情绪,像大海一样抚慰着心灵,力代表对世界的理解和控制,是古往今来的那些君王、政治家、科学家、巨贾、战士、武林豪客所追求的局面。
12.意大利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安德烈来中国的时候,曾采访过王小波,问他:“要成为一个作家,得具备什么样的因素?” 王小波回答说:“维持生活。”
13.王小波曾说:“人们认为最羞耻、最该隐晦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耻、隐晦的东西。”“在我看来,春天里一颗小草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给什么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
“......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又何须遮掩?虽然这样的生活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地生活过来,还要这样一步步地活下去。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比这种生活更值得珍视的了。”
14. 有一次,王小波把信写在了五线谱上,他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上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碰上了,然后就爱上了,然后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15.曾经有一个弟子问师父:“您能谈谈人们的奇怪之处吗?”师父回答说:“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王小波传》
2.有文化的海德堡人绝不止是活在现代,而是活在几百年的历史里。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未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实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
3.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人说,人有知识就会变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然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当然,我这些说明也未必能服人。反对我的人会说,就算你说的属实,但我就愿意只生活在现实现世!我就愿意得些得到的好处!有用的我学,没用的我不学,你能奈我何?假如执意这样放纵自己,也就难以说服。罗素曾经说:“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4.这是小说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写小说的地方。
——《生活和小说》
5.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
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6.一位法国政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如果不是激进派,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假如他到了三十岁还是个激进派,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我们这样理解他的话: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则更能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能远离偏执,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取幸福。创造性的工作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而我们恰恰有幸得到了可望获得这种快乐的机会——那就是做一个知识分子。
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出选择。
——《写给新的一年》1996
7. 作家纳博科夫曾说,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他是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改改纳博科夫的话:三流的影视观众不是天生的,他也是培养出来的。
莫泊桑曾说,提笔为文,就想到了读者。有些读者说,请让我笑吧。有些读者说,请然我哭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感动吧......在中国,有些读者会说,请让我受教育吧。
可笑之处:作品培养了观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再来影响作者,像这样颠过来,倒过去,肯定是很没劲。特别是,假如编导不妥当,就会使观众不妥当;观众又要求编导不妥当。这样下去大家都越来越不妥当。
作为前辈大师,莫泊桑说: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读者才会要求,请凭着你的本心,写出真正好的东西来。他就为这些读者而写。我也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观众,所以也这样要求:请凭着你的本心去拍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8. 但是人类也不能总这样一本正经,偶偶看看别人扯淡,也是一种调剂。
——《有关爱情片》
9.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
——《商业片与艺术片》
10. 假如有样东西人人都说好,那它一定不好,这是一定之理。
——《大学四年级》
11. 在20岁的时候,王小波曾做过一次思考,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他觉得,人追求的东西除了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和感官的愉悦之外,只剩下两个东西,一个是美,一个是力。美代表无穷的梦幻和细腻的情绪,像大海一样抚慰着心灵,力代表对世界的理解和控制,是古往今来的那些君王、政治家、科学家、巨贾、战士、武林豪客所追求的局面。
12.意大利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安德烈来中国的时候,曾采访过王小波,问他:“要成为一个作家,得具备什么样的因素?” 王小波回答说:“维持生活。”
13.王小波曾说:“人们认为最羞耻、最该隐晦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耻、隐晦的东西。”“在我看来,春天里一颗小草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给什么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
“......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又何须遮掩?虽然这样的生活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地生活过来,还要这样一步步地活下去。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比这种生活更值得珍视的了。”
14. 有一次,王小波把信写在了五线谱上,他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上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碰上了,然后就爱上了,然后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15.曾经有一个弟子问师父:“您能谈谈人们的奇怪之处吗?”师父回答说:“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王小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