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花莲

2018年2月4日,花莲地震,生命在此时脆弱而渺小,有房屋坍塌,有地表裂痕,太鲁阁的隘口山谷碎石滚落,撞击着这片纵谷的净土。十二天前,我在花莲,作为在台湾旅行的最后一站,花莲美好的经历仍如昨日。曾到过花莲最南的富里,在那山谷草地,听人们丰收时的祈愿,悠扬歌声在山谷里回声嘹亮,伴随着董事长乐团的《鳯神护台湾》,在地人围成一圈跳舞,我们则跟着旋律扭动,真难忘啊。鳯神佑花莲,愿花莲早日恢复,幸福共好。
与先前来台湾的朋友聊,说起尚未去花莲,朋友反问我:“怎么不去看看花莲那么美的海?” 我心想,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无所眷念,哪还能美得过家乡的金沙滩,单单为了看海跑去花莲并无意义,所以最初抱着打卡的心思,决定在离开台湾之前去东部走一遭,四个人安排着一个不容有失的行程,前后转车时间十几分钟,错过就是一日行程尽失。好在老张是行程安排的专家,火车票、客运票还有房间都是她和老倪订的,我在携程上包了三天的车,敲定行程。

花莲到台中并没有多远,中央山脉的右边就是太鲁阁,但也正是因为这座山,去花莲还是要绕半个岛才能到,穿过北部的无数个隧道,在光与暗的交错中,右侧是山,左侧是海,到谷地起始处便也就到了花莲。 东海岸是个原住民聚集的地方,五十六个民族里的高山族的各支都是原住民,没去成司马库斯,只知道阿妹、小猪和萧敬腾都是原住民,阿妹是卑南族,小猪和萧敬腾是能歌善舞的阿美族,还有怡云说她国小时的原住民同学都非常调皮。花莲的原住民印记体现在很多方面,沿海的原住民雕塑和仪式场所,太鲁阁内的泰雅族聚落,还有夜市上有原住民小吃一条街,种类不多,但咸猪肉很好吃,炽热的木炭烤的大片五花肉滴油冒火,烤制的外焦里嫩之后,用剪刀剪成小块,再搭配切成碎块的生洋葱,猪肉咸而有味,洋葱呛鼻但恰好能夺去过咸的一点齁。花莲名产麻薯自然不能错过,玩名产交换时学伴带来的花莲麻薯,一口咬下去绵软又不粘牙,内馅甜度适中,绝佳的消遣零食。夜市里是烤麻糬,有小米、稻米和紫米三个品类,形状是条状而且无内馅,炭火烤至边角微焦,便可浇些炼乳或蜂蜜等使用。去过台湾很多夜市,多街巷里弄狭窄,路面因油渍浸染或明亮或发黑,各式摊位沿街叫卖,人潮拥挤攒动,好不热闹。花莲的夜市相比之下着实没有特色,远远看去偌大的广场里,街巷横竖整齐,道路宽阔,店铺都有固定的门面,也就没了逛夜市的拥挤与新奇。九份老街摩肩接踵,逢甲夜市曲径通幽,饶河街易进难出,花莲市政规划夜市集中给城市风貌带来改观,牺牲掉的是夜市带给游客和在地人的“味道”,一种熟悉的文化流失。 七星潭就是那么美的海,车辆奔驰在滨海公路的时候,我们便因这明亮的蓝色丝带而眼前一亮。走出车门时,东海岸猛烈的海风便与我们来了个热情的拥抱,下几个台阶便是七星潭遍布鹅卵石的海滩,踩上去和踩在平地上感觉无异,不像小琉球的星沙扎的你哇哇叫。大海美在壮阔,一眼无余,远处海边是些站着、坐着、抱着和跳着的拍照人,或戴墨镜耍酷,或静坐留世界一个背影,或双臂展开不知是拥抱大海还是镜头后那个人,也有女子举起丝巾迎风飘拂仙气十足,姿势虽有异,心情确乎是趋于一致的。慢慢走近海边的时候,听到那海水拍打鹅卵石发出的哐哐声,碰击产生的水汽随海风吹到脸上清爽却粘人,而海水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临近海水处很陡,游客自然望而却步。鹅卵石有大有小,形状颜色千差万别,所以有人叠起的石堆,自上而下,鹅卵石由大及小,仿佛远处逐渐渺小的海岸山脉,被游客作为拍照辅助,切换景深,无人景照千篇一律,游客照有着某某某到此一游的意义。


正午饭后,云依旧压得很低,大地像裹着白棉衣一样,泛着点灰色只有天际一道狭长的光亮。 沿着花莲的海岸公路继续往北来到了清水断崖,清水断崖是“台湾十景”,景如其名,淡蓝发亮的海水自远处涌到断崖,断崖绵延不绝,层次感极强,远处看来蔚为壮观。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与海水侵蚀的外力作用联袂打造了清水断崖这一名列“台湾十景”的景致,在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以前的清水断崖是没有观景台的,滨海公路在拐弯处竖着的木牌上写着清水断崖,当更多游客慕名而来的时候,若无观景台,停车赏景皆有不便之处,所以修了三层观景台,最下面一层道路封堵近乎废弃,论欣赏到的景致,个人认为最上面一层览景最全,景致最佳,游客络绎不绝,言语不同,但都是笑脸迎人,谦逊有礼的排队赏景拍照。


清水断崖位于太鲁阁国家公园,在游客心中,又是独立于太鲁阁之外的一景,足见太鲁阁国家公园之大。走遍全台湾的胜景,如果没到花莲的太鲁阁,那可是一大憾事了。说起太鲁阁,它的颜色实在是比颜料盒的丰富度更胜一筹了,山有灌木点缀的绿、云雾缭绕的白、人工凿切的灰、岩石裸露的黄和山间秋叶的红。水则单单是海水就因深度不同分三种蓝色,山谷溪流,湍急处像石灰水,水潭处则绿的像翡翠。山水相映成趣,各自展现丰富的色彩,又缺一不可,真可谓是相辅相成。因太鲁阁之大和山之陡峭与危险,加之时间已到下午,山昏雾露生,去的只有燕子口、布洛湾与砂卡礑步道。燕子口处地势高,崖峡险奇,两岸的大理石峭壁被流水溶蚀成许多小孔穴,燕子以此为巢,百燕鸣谷,所以叫“燕子口”。但因为开发的原因,燕子早已离巢另觅别处安居,只剩谷地湍流的隆隆声,与恐高人士的战战兢兢。行走在洞内,偶见侧开小洞,得其光亮,洞外奇景,却颤巍巍不敢靠近,垂直的悬崖切到谷底,险奇极了,恰似李白《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气势。



砂卡礑步道是山壁上凿出的步道,从高桥走旋转楼梯而下,便是头顶岩石的砂卡礑步道了,步道可两三人并排而行,一面凿痕清晰可见,一面树木荫蔽,低处溪流缓缓,冲击着巨大的落石,落石干净的像鹅卵石一样,老倪笑谈要搬一块回去,高处则是冬日多彩的山峦绝壁,锦绣山河如一针针绣织出来的一样清晰可见。蜿蜒的步道,偶然一转就会看到远处那蓝到透亮的水潭,和俯身栏杆上拍照的游人。行走在步道内令人称奇的是少有鸟鸣的声音,更不用说那“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水里看不到鱼,只有蛛网上的蜘蛛远看是一个黑点。步道很长,我们走到一原住民聚落处便折返了,少了一探究竟的兴味。而后司机载我们去了太鲁阁族的文化展馆,我们在那里看太鲁阁族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掌握技巧等等,看了一会儿一个爱上太鲁阁的女生演绎的视频。当然这些仅止于看,语言不通,作为一个文化观赏者,凭心领会。






叠起的山雾压到半山腰,高处与远处的山都看不真切了,车子行在回旋蜿蜒的山路中,身体随着车子左右摇晃,慢慢走到笔直的大路上才是花莲市区,华灯初上,我们饥肠辘辘得找些吃食。市区的美食有名的如炸弹葱油饼,要了全熟自然不会被炸到,一心泡泡冰碗大到可供三人食用,最欣喜的是吃到了最后一根美琪烤玉米,近期都不会再卖,玉米是北方不食用的那种玉米,口感较硬不粘,但是涂抹的酱料与烤制程度都极佳,早早便可挂出已卖完的牌子来。听着司机讲述美琪烤玉米的那种匠人精神,站在父亲旁边看一年、调一年、烤一年,最后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选用的都是自己种植的玉米,卖完即停业,一份美食背后的精神内涵需要我们致以敬意。


地壳运动造就的自然风光成就了花莲,山海情缘与自在纵情的花东纵谷,我们饱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较少的人工开发与物种的多样性,才得以使其称之为国家公园。如果仅有这些肯定不是完整的花莲,就像这人世间的声音,虫啾、蛙鸣、蝉躁、鸟啭、风吹落叶、雨打芭蕉,这些自然的声音往往令人欣喜,但如若没有人操作机器的声音,可谓是令人不耐了。 林田山在一处山坳之中,如果不是旅游开发,估计它早已如暮年老者奄奄一息了。记得在车埕,和林田山一样的废弃木材加工地,木质的板房墙壁卷起木片,地面是散落的木片,锈了不知多少年的鸟笼还挂在那里。林田山是花莲自然风光之外的一块人造景点,这里苔痕上阶绿,锈迹满铁轨,我们看得到历史,也被保护得很好,不至于像车埕破旧的使人难以接近了。走在铁轨上,两侧的展馆里还有当初加工木材的机器和精美的木雕,机器隆隆声、火车呜呜声、工人呐喊声、国小读书声都在岁月里消散在山谷中不见了。如今的林田山是玩滑翔伞的地方,也是看看历史的地方,国小前面的彩虹柱子上的标语竟未完全被风雨冲刷掉,所以我们得以瞥见那时候的一点点教育理念和生活的一面。再往南走是瑞穗,瑞穗是便利店常见的牛奶品牌,知名度极高,但台湾人称瑞穗牧场为景点着实令人失望。操场大的圈子养两只鸵鸟和几头远处不近人的奶牛,外加一个卖牛奶的房子,眼拙的我没看出它称为景点的理由,虽说确实是人造景点,但来此是为了看看花莲畜牧业的发展呢,还是喝喝牧场最新鲜的牛奶呢。




随园诗话:“画家有读画之说,余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我们常说自然如画,但从网上看来的图片只能得个大体意境,读出诗来还差太远,随园老人的话是有见地的,只是我们尚未读万卷书,又未行万里路,如何体会到王摩诘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呢。梁实秋说:“古代人画山水,不是春山烟雨,就是江皋烟树,不是云林行旅,就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这些成语诗句大致是我们空看风景照所想不出而又感悟不到的,所以这也体现了旅行的意义。自己在景中行走所感,在地人的讲解和介绍,与欢喜的人一起玩谈天说地,从中得出一份自己的诗意解读,不可言说,说便不着。 对花莲的情愫,不是寥寥字数能解释清楚,那景、那人、那事、那回不去的日子,在我的世界里,剩下的只是回忆。对在花莲所经历的一切和陪伴的人满怀感激,对花莲二字也不仅仅是爱和喜欢,不可言说,说便不着,于是心中祈求“天佑花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