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Y ALLEN——一些自我感受
在法国的时候,和朋友聊起伍迪艾伦。由于从来都没有对电影导演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唯一会跟着导演看电影的是王家卫,我总是把伍迪艾伦和其他欧美系导演混在一起,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浪漫派导演。直到那位朋友说,不知道怎么的,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之后,总是有一种不太舒服、尴尬的感觉。这才让我感到疑惑,想不起自己看过什么此类类型的电影。
于是去查了他拍的电影,唯一看过的是《蓝色茉莉》,还是因为刚看完 Carol 喜欢上优雅的女主 Cate Blanchett 才去看的。这部片倒是让我印象深刻——没有好好看简介,看片名以为又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爱情片,却让我从头尬到尾。Cate 扮演的角色 Jasmine 因为丈夫破产了,于是去投靠她的妹妹。但是由于向来的傲慢,她一贯地坐头等舱,带着几个都是LV的行李箱,还不断唾弃妹妹的男朋友和给她介绍的一位朋友。即使身无分文,她也从骨子里总是不愿放低自己的姿态。在她终于如愿认识了一位有钱有势的男人之后,却不料被拆穿了谎言。从此便不再是那位触不可及的高雅女人了,她头发凌乱地走在街上,和路人兴奋地一遍遍讲她过去的辉煌生活,濒临崩溃。
这部片子到最后几乎是半捂着眼睛看的,实在不忍心看到如此落魄的场面。伍迪艾伦能把这样离观众遥远的故事拍得如此击中人心,好像他在帮你讲你心底深处的故事。这个 Jasmine 可以是任何人,结局是 blue 的。
听说有很多电影在尼斯拍摄,于是便随手搜了一下在尼斯拍摄的电影,有一部比较新的电影叫做《魔力月光》,是 Emma Stone 主演的。不过这是个 happy ending(至少从表面上是),讲述了一个说谎的女巫师和一个傲慢的魔术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总的来说,就是这位魔术师在结局的时候打脸了,因为他在一开始相信自己从来都不可能爱上那位愚蠢的骗子。
接着是《赛末点》,结尾开的那两枪,让人作为一个遥远的旁观者都感觉到难受且恐惧。《午夜巴黎》是在去巴黎之前看到,看了之后自己在本子上写下一句,“一个人要有多大的文化底蕴,才会有‘自己生错了时代’的想法啊”。不过午夜巴黎中的文学人物描述,倒真是让人向往。btw,在午夜巴黎中看到 Lea Seydoux 是惊喜的。
在这个冬天看了另外两部,一部是《午夜巴塞罗那》,另一部是《爱在罗马》。午夜巴塞罗那和巴塞罗那唯一的关系就是片中出现的高迪建筑,因为全片的重点还是在巴塞罗那的一个不知名小镇奥维耶多拍摄的。让人记忆深刻的是 Vicky 对那位名声不好的艺术家 Juan 挥之不去的几日情。这种情感是热烈的,也是不完美的,而不完美才是浪漫的。这是浪漫式的悲剧结尾,看似大家都回归了过往平常的生活,但是导演也没有告诉我们说,生活到底是不是该这样波澜不惊。而又是为什么,他们总是会说不完满的才是浪漫的呢。在最后的时候,Vicky 被子弹擦伤的那个瞬间,又让我想起赛末点的人物冲突。
《爱在罗马》可以说是最喜欢的一部了。在里面最喜欢的情节是伍迪艾伦亲自扮演的不愿退休的老头子,给米开朗琪罗的爸爸专门设置了一个在大剧院里的移动浴室,好让他发挥真正的唱功。而刚好那些观众们就吃这一套,虽然评论家们在报纸上大骂说这个表演的设计者是彻头彻尾的白痴。故事结尾,大家都看着罗马,说这是一座多么美好的城市啊。这句话放在这部电影里反倒有些好笑,特别是看到 Ellen Page 落下在这的美好邂逅,米开朗琪罗不让自己的爸爸去试音,一对保守的圣母夫妇各自通奸时。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大家的情感都是直接明了的。即使是像在奥维耶多里那种缠绵的情感,大家也是彼此吐露心声。他喜欢靠矛盾尖锐的情节来讲述故事,而不是通过细节来表现。故事是明显的,也能感觉到他是像讽刺些什么,但是却是说不出来。他的电影大多是极致的暖色调,总是让人在看上世纪电影的感觉。他的情感是充沛的。撇开电影内涵不说,他的电影仅靠情节就已经足够精彩。每位人物都有突出的性格色彩,一举一动把欧洲人或者美国人的特点暴露无遗。而在那么遥远的剧情里,还能不忘记随时让人产生深刻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