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母亲1
从去年开始写日记,本来是为了缓解抑郁的情绪,慢慢地变成了写公众号,再慢慢地变成了习惯,变成了业余职业,每天如果不写点东西,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但是写着写着觉得题材匮乏了。今天去<朗读者>看一些视频资料,听了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和斯琴高娃《写给母亲的话》,忽然激发了写亲情的灵感。
写亲情题材应该可以追溯到小学吧,记得每个学生的第一篇写作作业大多都是《我的妈妈》、《我的爸爸》;再后来年龄大一些就时常想到母亲,再后来就时常想到我与母亲的关系,也总想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看来,亲情是我们一生都说不完的话题。人到中年时也要在这一刻写一写我的母亲,将片片碎片的记忆拼接起来。或许这时候的心境与青少年时也不一样。
我的母亲,53年生人。我的姥姥一家祖籍河北,年轻时闯荡到北京,所以姥姥带着母亲与她的兄弟姐妹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对于上一代人的童年、青少年时期是什么样的无从知晓,得知的也只是旁人的一些只言片语。只知道身为大哥的大舅很早就缀学,在北京的南边割草地(为什么割草地不得而知)。了解更多的还是母亲的青年时期,母亲青年时期学习成绩很好,是班里的学委,尤其是语文成绩很好。后来母亲遵循国家政策下乡到了东北,母亲自己描述在东北的插队生活过得很滋润:与姜昆一个团,吃包子用套袖装,体重也不轻,还有与上海青年的相恋,还被保送去东北师范大学上学,被分配去广播学院当广播员。对了,这里描述一下母亲的外貌,一米七左右的个头(姥姥当年168CM,母亲遗传了姥姥身高的良好基因),瘦高,长腿,长方脸,双眼皮大眼睛,年轻时甩着两个大辫子。听到这里,大家一定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内外兼修,机会尚佳,如果按当时的路走来,母亲的人生是怎样的辉煌啊,活到今日或许是成功的中年人士了。
而故事的转折就来自有一天,母亲被姥姥办回了乡下老家,据说因为回京的政策迟迟无期,而当年的姥爷又有一些能力,本来想办回北京,但当时在手续上还有些困难,就这样母亲被办回了乡下。
刚开始在乡下的亲戚家住着,或许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如意,纷争也是满天飞,据说亲戚还阻止了一桩与天津知青的感情事件。而后母亲来到另外一个村庄,并且有了工作。在这里母亲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我的父亲。与父亲的结合也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父亲是当地的独门独户,因为奶奶在天津时年纪轻轻守了寡,于是带着父亲回到了娘家。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在当时也只是有几亩地、一个院落的贫困家庭,母亲与父亲的结合是因为未婚先孕,我想这在当时那个年代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而且因为这桩婚事,姥姥还曾与村里的亲戚有过交战。但是生米煮成熟饭,事已如此,只能接受。命运也就这样转折了。母亲也只能扎根在乡下。
说到这里其实我并没有后悔母亲与父亲的结合。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母亲的宽容、宠溺不是每个女人都可以享受的到的。我的记性不太好,过去好与坏的事记得都不太深刻,或许因为我从来不回头去追忆似水年华,只顾着往前看;或许因为我大大咧咧的性格记不了很多的事。但是父亲对母亲的宠溺,甚至全家人对母亲的宠溺却让我印象深刻。就像在我稍大点记忆中,母亲的工作不是很重,但是下班回家父亲都会把饭菜端到跟前;哥哥小时候也许是调皮地很,我依稀记得父亲严厉地让哥哥给母亲跪下道歉;而我也要时刻关注母亲的需要,比如过去家里没有暖气、空调,都用热水袋暖被窝,年纪不大的我也要把热水袋及时给母亲送去。在这样被宠爱的婚姻生活中,尽管在我中学时期,父亲与母亲总是争吵,而且有人会认为父亲与母亲并不相配,但是我依然认为他们的感情很好,他们是相爱的。
并且父亲与母亲的日子并没有因为环境影响而日益贫穷,相反,我却成了当地的富二代。父亲接下了曾经上班的工厂,当起了厂长,母亲也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为父亲生下了三个孩子(尽管这让母亲的工作评级连降两级,超生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