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结构》摘抄 -超距离传输,时间机器和宇宙全息图
我是多希望自己能相信宇宙全息图这个梦幻而浪漫的概念呀,可理智总不识时务地提醒我梦该醒醒了。。。看完《宇宙的结构》,我又着了魔似的翻开《隐藏的现实》。对平行宇宙这类的理论我向来是当作科幻题材来面对的,但格林浅显生动的笔触有把科幻般的景象描述得好似科普一样平实而凿凿的魔力,不妨被他洗洗脑,说不定读完了我也会相信无数个“我”此时正生活在其他什么空间里呢。何乐而不为?Greene,说服我吧。
---------------------------------------------------------------------
回想一下,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比如说两个光子——有一种奇特又密切的关系。若每一个光子都有确定概率的自旋指向(向下或向上),并且每一个光子在被测量的时候都会在各种可能性中随机“选择”,那么一旦这两个光子中的某一个做出“选择”,另一个就会跟着立即做出“选择”,即便空间间隔很远也是如此。
时空就像一块冰,时空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永远地冻结在那里。这与人们通常的看法——时间就像河流一样,带着我们从一个时刻流向下一个时刻——截然相反。
如果有那么一天,物理学家们最终认定薛定谔方程就是量子力学的一切,那么整个量子物理,就会具有同经典物理一模一样的确定性。有了经典物理的确定性,有些人就可以说自由意志不过是假象;而有些人会不同意。但是如果现在的我们错过了量子力学的部分故事——如果从概率性到确定性的结果还需要某些超出标准量子体系的东西——那么自由意志至少有可能在物理定律中找到一个具体的实现。
即使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找到或者制造出了宏观蠕虫洞,并且有办法支撑洞壁使之不塌缩,还使两个端口之间有了一定的时间差(比如说,让其中的一个端口绕另一个端口高速飞行),要想得到一台时间机器也还得克服另外一些困难。包括霍金在内的几位物理学家提出了新的可能性。他们指出,真空涨落——由于各种场的量子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涨落,如我们在第12章中讨论过的那样,即使对于平坦空间,这种涨落也是存在的——可能会在蠕虫洞变成时间机器的时候摧毁它。其原因在于就在穿越蠕虫洞的时间旅行变得可行时,一种可怕的反馈机制——就像有的时候我们拿的麦克风与音箱的位置不合适而产生刺耳的啸叫——可能开始起作用。未来的真空涨落可能也会穿过蠕虫洞而回到过去,而回到了过去的真空涨落可能也会顺着普通的空间和时间而来到未来,再次进入蠕虫洞,再次回到过去,如此循环往复使蠕虫洞中出现一直增加的能量。推测起来,这样的能量可能会毁灭蠕虫洞。理论研究表明这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但真要实际计算又需要我们理解弯曲时空中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因此,这一问题尚未有定论。尽管蠕虫洞的两个端口之间有时间差,尽管这种时间差使得我们可以向未来或向过去做时间旅行,但你却不能去一个早在时间差建立起来之前的时刻。蠕虫洞本身并不能存在于时间片左边很远的地方,所以你也没办法到达那样的地方。因而,假如说时间机器在距今1万年后建造出来,那一时刻无疑将吸引很多时间旅客,但是在那之间的时代,比如说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时间机器永不可及的了。
早在20世纪90年代,荷兰诺贝尔奖得主杰拉德•特霍夫特与弦论的另一个创造者莱昂纳德•萨斯金就曾提出,宇宙本身的运行模式可能就像全息图一样。这两位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三维世界中所观测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是发生在遥远的二维表面上的物理过程的全息投影。
空间中某块区域所能容纳的最大熵由该区域的表面积而不是体积决定。于是自然就会想到,宇宙最基本的组成,其最基本的自由度——携带着整个宇宙的熵的那些东西,就像携有《战争与和平》的熵的书页——就应该在宇宙的边界面上而不是在宇宙的内部。我们在宇宙的“体内”——用物理学家常说的话即为“在体空间(bulk)中”——所体验的一切,实际上是由发生在边界面上的物理所决定的,正如我们在全息投影中看到的一切是由刻蚀在塑料板信息编码决定的一样。物理定律如同宇宙的激光,照亮宇宙的真实过程——发生在远方薄薄的表面上的过程——并产生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全息幻象。
马达西纳研究了一个具有4个空间维度和1个时间维度的假想宇宙,并且假定这个宇宙的所有维度都有相同的负曲率——你可以把这样的假想宇宙想象成图8.6(c)中那样的品客薯片。标准的数学分析表明这个五维时空有一个边界,7并且就像所有的边界一样,这个边界也比它所包裹的形状少1个维度:也就是说该边界有3个空间维度和1个时间维度。
在马达西纳的工作中,物理定律的体空间描述和边界描述是完全等价的。两者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这里的精神实质就如同5种弦论之间的关系,体空间理论与边界理论彼此互为转译。这种特殊翻译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体空间理论比等效的边界理论有更多的维度。另外,体空间理论中包括了引力(因为马达西纳是靠弦论得出这些结果的,而弦论是包括了引力的),而计算表明边界理论中则不包括引力。不过,在一个理论中提出的任何问题或者完成的任何计算都可以被翻译为另一个理论中的问题和计算。尽管不熟悉字典的人可能会认为两个理论中彼此对应的问题与计算一点关联性都没有(比如说,边界理论没有包括引力,因而在体空间理论中与引力有关的问题都得被翻译成边界理论中面目全非的无引力问题);但是一个对于两种语言都很熟悉的人——同时为这两种理论的专家——却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会知道在不同理论中对应问题的答案以及对应计算的结果必定彼此符合。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完成的所有计算全部支持这一论断。。马达西纳的结果非常神奇。他在弦论的框架下,具体地实现了全息原理,虽然仅是一种与现实世界无关的理论上的讨论。马达西纳证明了某种没考虑引力的量子理论其实是另一种包括了引力且多一个空间维度的量子理论的翻译,而且两者无法区分。
越来越多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时空的形式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在不同的物理理论体系下,时空的形式会发生改变,而不是真实性的一个基本元素。对于任何一位运用某种理论来思考宇宙的观测者来说,时空看起来都是那么真实且不可或缺。而一旦这位观测者将其理论体系变变样子,用一个等价的翻译版再去分析,就会发现先前的真实与不可或缺已不再成立。因而,如果这些想法是正确的——我必须强调它们已被严格证明——那空间和时间的地位就会被强烈动摇。
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这“堆”从时空布片上扯下来的弦?或许更为切中要害的说法应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还没有缝合成时空之布的弦呢?我们可能会简单地将这些弦类比成织成衬衫的线——就将弦想象成需要编织起来的原材料——但要这么想的话就丢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在我们勾画的图像中,弦是在时空中振动。但是,若时空之布是由弦有序编织起来的话,就根本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在我们要讨论的这个想法中,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根本就没有意义,除非数不胜数的弦交织起来编成时空。
弦论学家从小(量子理论)开始,进而包围大(引力),而圈量子引力的追随者则从大(引力)开始,进而包围小(量子理论)。弦论最初是作为在原子核内起作用的强核力的量子理论发展起来的;后来人们才偶然认识到,弦论实际上可以将引力纳入其中。而另一方面,圈量子引力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出发,试图将量子力学纳入其中。
弦论体系目前主要的缺陷即在于预先假定了弦运动以及振动于其中的时空的存在。相反,圈量子引力的主要成就——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则在于其并不假定时空的存在。圈量子引力就是一个不依赖于背景的体系。
---------------------------------------------------------------------
回想一下,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比如说两个光子——有一种奇特又密切的关系。若每一个光子都有确定概率的自旋指向(向下或向上),并且每一个光子在被测量的时候都会在各种可能性中随机“选择”,那么一旦这两个光子中的某一个做出“选择”,另一个就会跟着立即做出“选择”,即便空间间隔很远也是如此。
时空就像一块冰,时空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永远地冻结在那里。这与人们通常的看法——时间就像河流一样,带着我们从一个时刻流向下一个时刻——截然相反。
如果有那么一天,物理学家们最终认定薛定谔方程就是量子力学的一切,那么整个量子物理,就会具有同经典物理一模一样的确定性。有了经典物理的确定性,有些人就可以说自由意志不过是假象;而有些人会不同意。但是如果现在的我们错过了量子力学的部分故事——如果从概率性到确定性的结果还需要某些超出标准量子体系的东西——那么自由意志至少有可能在物理定律中找到一个具体的实现。
即使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找到或者制造出了宏观蠕虫洞,并且有办法支撑洞壁使之不塌缩,还使两个端口之间有了一定的时间差(比如说,让其中的一个端口绕另一个端口高速飞行),要想得到一台时间机器也还得克服另外一些困难。包括霍金在内的几位物理学家提出了新的可能性。他们指出,真空涨落——由于各种场的量子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涨落,如我们在第12章中讨论过的那样,即使对于平坦空间,这种涨落也是存在的——可能会在蠕虫洞变成时间机器的时候摧毁它。其原因在于就在穿越蠕虫洞的时间旅行变得可行时,一种可怕的反馈机制——就像有的时候我们拿的麦克风与音箱的位置不合适而产生刺耳的啸叫——可能开始起作用。未来的真空涨落可能也会穿过蠕虫洞而回到过去,而回到了过去的真空涨落可能也会顺着普通的空间和时间而来到未来,再次进入蠕虫洞,再次回到过去,如此循环往复使蠕虫洞中出现一直增加的能量。推测起来,这样的能量可能会毁灭蠕虫洞。理论研究表明这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但真要实际计算又需要我们理解弯曲时空中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因此,这一问题尚未有定论。尽管蠕虫洞的两个端口之间有时间差,尽管这种时间差使得我们可以向未来或向过去做时间旅行,但你却不能去一个早在时间差建立起来之前的时刻。蠕虫洞本身并不能存在于时间片左边很远的地方,所以你也没办法到达那样的地方。因而,假如说时间机器在距今1万年后建造出来,那一时刻无疑将吸引很多时间旅客,但是在那之间的时代,比如说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时间机器永不可及的了。
早在20世纪90年代,荷兰诺贝尔奖得主杰拉德•特霍夫特与弦论的另一个创造者莱昂纳德•萨斯金就曾提出,宇宙本身的运行模式可能就像全息图一样。这两位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三维世界中所观测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是发生在遥远的二维表面上的物理过程的全息投影。
空间中某块区域所能容纳的最大熵由该区域的表面积而不是体积决定。于是自然就会想到,宇宙最基本的组成,其最基本的自由度——携带着整个宇宙的熵的那些东西,就像携有《战争与和平》的熵的书页——就应该在宇宙的边界面上而不是在宇宙的内部。我们在宇宙的“体内”——用物理学家常说的话即为“在体空间(bulk)中”——所体验的一切,实际上是由发生在边界面上的物理所决定的,正如我们在全息投影中看到的一切是由刻蚀在塑料板信息编码决定的一样。物理定律如同宇宙的激光,照亮宇宙的真实过程——发生在远方薄薄的表面上的过程——并产生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全息幻象。
马达西纳研究了一个具有4个空间维度和1个时间维度的假想宇宙,并且假定这个宇宙的所有维度都有相同的负曲率——你可以把这样的假想宇宙想象成图8.6(c)中那样的品客薯片。标准的数学分析表明这个五维时空有一个边界,7并且就像所有的边界一样,这个边界也比它所包裹的形状少1个维度:也就是说该边界有3个空间维度和1个时间维度。
在马达西纳的工作中,物理定律的体空间描述和边界描述是完全等价的。两者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这里的精神实质就如同5种弦论之间的关系,体空间理论与边界理论彼此互为转译。这种特殊翻译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体空间理论比等效的边界理论有更多的维度。另外,体空间理论中包括了引力(因为马达西纳是靠弦论得出这些结果的,而弦论是包括了引力的),而计算表明边界理论中则不包括引力。不过,在一个理论中提出的任何问题或者完成的任何计算都可以被翻译为另一个理论中的问题和计算。尽管不熟悉字典的人可能会认为两个理论中彼此对应的问题与计算一点关联性都没有(比如说,边界理论没有包括引力,因而在体空间理论中与引力有关的问题都得被翻译成边界理论中面目全非的无引力问题);但是一个对于两种语言都很熟悉的人——同时为这两种理论的专家——却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会知道在不同理论中对应问题的答案以及对应计算的结果必定彼此符合。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完成的所有计算全部支持这一论断。。马达西纳的结果非常神奇。他在弦论的框架下,具体地实现了全息原理,虽然仅是一种与现实世界无关的理论上的讨论。马达西纳证明了某种没考虑引力的量子理论其实是另一种包括了引力且多一个空间维度的量子理论的翻译,而且两者无法区分。
越来越多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时空的形式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在不同的物理理论体系下,时空的形式会发生改变,而不是真实性的一个基本元素。对于任何一位运用某种理论来思考宇宙的观测者来说,时空看起来都是那么真实且不可或缺。而一旦这位观测者将其理论体系变变样子,用一个等价的翻译版再去分析,就会发现先前的真实与不可或缺已不再成立。因而,如果这些想法是正确的——我必须强调它们已被严格证明——那空间和时间的地位就会被强烈动摇。
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这“堆”从时空布片上扯下来的弦?或许更为切中要害的说法应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还没有缝合成时空之布的弦呢?我们可能会简单地将这些弦类比成织成衬衫的线——就将弦想象成需要编织起来的原材料——但要这么想的话就丢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在我们勾画的图像中,弦是在时空中振动。但是,若时空之布是由弦有序编织起来的话,就根本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在我们要讨论的这个想法中,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根本就没有意义,除非数不胜数的弦交织起来编成时空。
弦论学家从小(量子理论)开始,进而包围大(引力),而圈量子引力的追随者则从大(引力)开始,进而包围小(量子理论)。弦论最初是作为在原子核内起作用的强核力的量子理论发展起来的;后来人们才偶然认识到,弦论实际上可以将引力纳入其中。而另一方面,圈量子引力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出发,试图将量子力学纳入其中。
弦论体系目前主要的缺陷即在于预先假定了弦运动以及振动于其中的时空的存在。相反,圈量子引力的主要成就——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则在于其并不假定时空的存在。圈量子引力就是一个不依赖于背景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