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观影 2018.2.22
说起俄罗斯知名的电影导演,不得不提到谢尔盖·费多尔维奇·邦达尔丘克。他是《第九连》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的父亲,是俄罗斯电影国宝级人物。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编剧,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都是苏联最重要的电影人之一。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卫国战争之后不久,就登上苏联电影艺术殿堂,凭借出众的才华与苏联电影众多大师比肩而立。
俄罗斯国宝级电影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生出演38个角色 32岁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1920年9月25日生于别洛焦尔卡,有俄罗斯、乌克兰、塞尔维亚血统。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当过演员,进过戏校,参加过四年的卫国战争。1948年他毕业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作品是在《青年近卫军》一片中扮演的瓦尔柯。他脱颖而出,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了他电影演员的生涯。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一生共演了38个角色,如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通过这个人物表现了农奴的悲惨命运和嫉恶如仇、为自由与正义而呐喊的人民精神;又如莎士比亚戏中的奥赛罗——摩尔人、军事统帅,同时又是极有人情味的普通人;又如契诃夫的《跳来跳去的女人》中的德莫夫医生——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心一意为人民热心服务的人,所有这些人物都在努力跨越自己的社会地位,追求真理,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民众的生活。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塑造的一大批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观众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时而尽情欢笑,时而锁眉沉思,时而潸然泪下。
1952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塔拉斯·谢甫琴科》一片中扮演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水晶球大奖。斯大林亲自接见他,夸他是“真正的人民演员”,并授予他“苏联人民演员”称号。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出演《塔拉斯·谢甫琴科》的剧照,片中他出演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般来说这个称号必须要经过“俄罗斯功勋演员——俄罗斯人民演员——苏联功勋演员”几次授予才能获得,获得者多半是白发苍苍的老演员,但是32岁的邦达尔丘克跳过了其它称号,直接戴上“苏联人民演员”的桂冠,成了这一荣誉称号最年轻的获得者。
当单纯的演员行业使他感到才能受到局限时,便参与了导演和编剧的行列。1959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出任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从此执导了十部电影,成就赫赫。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导演方面。电影创作之外,自1971年起,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还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领导一个演员工作室,与妻子斯阔布采娃一起从事教学工作。1974年,他被全苏国立电影学院聘为表演系教授。
1994年10月20日,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病逝于莫斯科。
《一个人的遭遇》显现高超艺术技巧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出演《一个人的遭遇》的剧照,片中他出演士兵索科洛夫。(图片来源:资料图)
1959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用74天的时间拍摄成同名电影,自任编剧、导演与演员。
北京凤凰网报道,电影《一个人的遭遇》1959年在莫斯科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获金奖,在瑞士、华沙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以后又在卡罗维发力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反法西斯影片奖,在乔治敦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因这部电影获得1960年度“列宁奖金”。
这些荣誉来之不易。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说:“这部影片实际上打开了一个选题禁区——以一个曾经作过俘虏的人为题材。”那时,苏联当局有个硬性规定:文艺不得涉及战俘问题。那部影片被扣压了一段时间,还是放行了。影片体现了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艺术特色,即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里程碑。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知名作家海明威、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部作品反映了作家在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思考。1942年的肖洛霍夫在《学会仇恨》这部短篇小说里也曾笔墨浓重地刻画了战争的苦难,但那时他是要人们而“学会仇恨”、用战斗来迎接胜利和光明。然而,1956年的肖洛霍夫在《一个人的遭遇》中表达的却更多是悲悯,是对普通人不幸遭遇的喟叹。
这部作品浓厚的悲剧色彩并不掩盖一种全新概念的英雄主义:即使在最残酷的命运面前、在摧残人性的战争中,一个真正的“人”仍然能够保持人性最美好的那些特质——善良、忠诚、友谊、爱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讲述了士兵索科洛夫的故事。战争使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并没有因此变得冷酷无情,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破碎的心灵中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一个人的遭遇》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人是和自然万物同样美好的生灵,任何磨难都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谢尔盖·邦达尓丘克的电影完全忠实于肖洛霍夫的原作(为此他保留了小说的独白式结构,并且在银幕上直接再现了小说中的很多具体场景,甚至于直接引用小说的语言文字)。同时,导演也充分利用了电影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影片在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方面都是出色而大胆的,摄影、音响、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某些画面具有浓郁的诗意美,比如索科洛夫和伊林娜在乡间道路上徜徉的场景;某些画面则有着令人难忘的强烈视觉效果,比如索科洛夫第一次逃离战俘营的场景,以及红军战俘在采石场做苦役的场景。
整部电影处理得气势恢弘,场面浩大,让人难以相信这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处女作。
该部电影的男一号索科洛夫就由导演本人出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善于扮演极其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士兵,这显然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他扮演的是士兵索科洛夫,十几年后,他在《他们为祖国而战》影片中扮演的是伊万·兹维亚金采夫。战争的岁月使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深刻理解了士兵的心理,他在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中表现了人民的功勋和英雄气概的源泉。
耗时4年拍《战争与和平》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出演《战争与和平》的剧照,他出演彼埃尔(右一)。(图片来源:资料图)
文学是电影之本,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酷爱俄罗斯文学。因此,他决心将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搬上银幕,以满足广大观众精神上的需要。
综合北京凤凰网、上海澎湃新闻网报道,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认准了《战争与和平》这部不朽之作,然而好心人劝他不要冒此风险。因为大洋彼岸的美国以巨资拍过这部作品,而且参加演出的都是一流演员,其中娜塔莎由奥黛丽·赫本出演。然而邦达尔丘克要突出的不是英雄和美女,而是俄罗斯平民百姓的力量和民族精神。他花费了多年的精力终于在1967年把托尔斯泰的巨著搬上银幕。一个多世纪以前贵族与平民的生活,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得到了真实地再现。
《战争与和平》是苏联电影艺术理论与电影技术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电影艺术与经典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耗时4年,动用两个军约15000兵力,168处外景,200多堂布景,其中59多堂布景达到了纤毫细节上几乎完全还原历史真实。
12.5万人的军队、1500匹战马、上世纪六十年代约5.6亿美元的投入。人数上相当于拿破仑发动战役时前线军队的人数,几乎等于再打了一遍仗。
当时苏联方面准备了695门法国拿破仑时代式样的大炮以及587门俄罗斯同一时期式样的大炮,其中20门是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为航拍准备了30多架直升飞机和3架喷气式飞机,40吨燃油(包括汽油和煤油),52吨发烟用火药,23吨枪支发火用火药,16600枚手榴弹,6600枚发烟弹,4500条导火线。服装共有20900套,其中47个工厂为影片提供军服/军帽/僧侣的衣服的普通服装。马具和皮革制品则由两家工厂生产。
为了拍摄影片,苏联用了两年时间在莫斯科东北郊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足有十万平方米的假莫斯科,包括居民住所、政府机构、文化设施甚至还有一个完整的克里姆林宫,堪称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布景。最后一把火烧成灰烬,成就了火烧莫斯科的场景。
数据之外,是画面的史诗感。影片运用了大量一气呵成的长镜头,镜头所及之处不论景别所有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事情,精心设计的动作在镜头中显得自然而专注,仿佛火车驶过窗外,窗外风物循轨迹运转。
战争场面从方阵列队到交战方式皆遵循当时的战况,在真实的俄罗斯广阔平原上铺开。
值得一提的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还是该片的编导,同时在片中扮演了彼埃尔这个重要角色。该片于1968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成为苏联电影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俄罗斯国宝级电影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生出演38个角色 32岁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1920年9月25日生于别洛焦尔卡,有俄罗斯、乌克兰、塞尔维亚血统。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当过演员,进过戏校,参加过四年的卫国战争。1948年他毕业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作品是在《青年近卫军》一片中扮演的瓦尔柯。他脱颖而出,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了他电影演员的生涯。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一生共演了38个角色,如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通过这个人物表现了农奴的悲惨命运和嫉恶如仇、为自由与正义而呐喊的人民精神;又如莎士比亚戏中的奥赛罗——摩尔人、军事统帅,同时又是极有人情味的普通人;又如契诃夫的《跳来跳去的女人》中的德莫夫医生——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心一意为人民热心服务的人,所有这些人物都在努力跨越自己的社会地位,追求真理,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民众的生活。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塑造的一大批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观众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时而尽情欢笑,时而锁眉沉思,时而潸然泪下。
1952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塔拉斯·谢甫琴科》一片中扮演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水晶球大奖。斯大林亲自接见他,夸他是“真正的人民演员”,并授予他“苏联人民演员”称号。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出演《塔拉斯·谢甫琴科》的剧照,片中他出演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般来说这个称号必须要经过“俄罗斯功勋演员——俄罗斯人民演员——苏联功勋演员”几次授予才能获得,获得者多半是白发苍苍的老演员,但是32岁的邦达尔丘克跳过了其它称号,直接戴上“苏联人民演员”的桂冠,成了这一荣誉称号最年轻的获得者。
当单纯的演员行业使他感到才能受到局限时,便参与了导演和编剧的行列。1959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出任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从此执导了十部电影,成就赫赫。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导演方面。电影创作之外,自1971年起,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还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领导一个演员工作室,与妻子斯阔布采娃一起从事教学工作。1974年,他被全苏国立电影学院聘为表演系教授。
1994年10月20日,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病逝于莫斯科。
《一个人的遭遇》显现高超艺术技巧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出演《一个人的遭遇》的剧照,片中他出演士兵索科洛夫。(图片来源:资料图)
1959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用74天的时间拍摄成同名电影,自任编剧、导演与演员。
北京凤凰网报道,电影《一个人的遭遇》1959年在莫斯科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获金奖,在瑞士、华沙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以后又在卡罗维发力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反法西斯影片奖,在乔治敦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因这部电影获得1960年度“列宁奖金”。
这些荣誉来之不易。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说:“这部影片实际上打开了一个选题禁区——以一个曾经作过俘虏的人为题材。”那时,苏联当局有个硬性规定:文艺不得涉及战俘问题。那部影片被扣压了一段时间,还是放行了。影片体现了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艺术特色,即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里程碑。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知名作家海明威、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部作品反映了作家在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思考。1942年的肖洛霍夫在《学会仇恨》这部短篇小说里也曾笔墨浓重地刻画了战争的苦难,但那时他是要人们而“学会仇恨”、用战斗来迎接胜利和光明。然而,1956年的肖洛霍夫在《一个人的遭遇》中表达的却更多是悲悯,是对普通人不幸遭遇的喟叹。
这部作品浓厚的悲剧色彩并不掩盖一种全新概念的英雄主义:即使在最残酷的命运面前、在摧残人性的战争中,一个真正的“人”仍然能够保持人性最美好的那些特质——善良、忠诚、友谊、爱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讲述了士兵索科洛夫的故事。战争使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并没有因此变得冷酷无情,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破碎的心灵中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一个人的遭遇》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人是和自然万物同样美好的生灵,任何磨难都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谢尔盖·邦达尓丘克的电影完全忠实于肖洛霍夫的原作(为此他保留了小说的独白式结构,并且在银幕上直接再现了小说中的很多具体场景,甚至于直接引用小说的语言文字)。同时,导演也充分利用了电影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影片在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方面都是出色而大胆的,摄影、音响、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某些画面具有浓郁的诗意美,比如索科洛夫和伊林娜在乡间道路上徜徉的场景;某些画面则有着令人难忘的强烈视觉效果,比如索科洛夫第一次逃离战俘营的场景,以及红军战俘在采石场做苦役的场景。
整部电影处理得气势恢弘,场面浩大,让人难以相信这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处女作。
该部电影的男一号索科洛夫就由导演本人出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善于扮演极其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士兵,这显然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他扮演的是士兵索科洛夫,十几年后,他在《他们为祖国而战》影片中扮演的是伊万·兹维亚金采夫。战争的岁月使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深刻理解了士兵的心理,他在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中表现了人民的功勋和英雄气概的源泉。
耗时4年拍《战争与和平》
![]() |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出演《战争与和平》的剧照,他出演彼埃尔(右一)。(图片来源:资料图)
文学是电影之本,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酷爱俄罗斯文学。因此,他决心将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搬上银幕,以满足广大观众精神上的需要。
综合北京凤凰网、上海澎湃新闻网报道,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认准了《战争与和平》这部不朽之作,然而好心人劝他不要冒此风险。因为大洋彼岸的美国以巨资拍过这部作品,而且参加演出的都是一流演员,其中娜塔莎由奥黛丽·赫本出演。然而邦达尔丘克要突出的不是英雄和美女,而是俄罗斯平民百姓的力量和民族精神。他花费了多年的精力终于在1967年把托尔斯泰的巨著搬上银幕。一个多世纪以前贵族与平民的生活,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得到了真实地再现。
《战争与和平》是苏联电影艺术理论与电影技术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电影艺术与经典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耗时4年,动用两个军约15000兵力,168处外景,200多堂布景,其中59多堂布景达到了纤毫细节上几乎完全还原历史真实。
12.5万人的军队、1500匹战马、上世纪六十年代约5.6亿美元的投入。人数上相当于拿破仑发动战役时前线军队的人数,几乎等于再打了一遍仗。
当时苏联方面准备了695门法国拿破仑时代式样的大炮以及587门俄罗斯同一时期式样的大炮,其中20门是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为航拍准备了30多架直升飞机和3架喷气式飞机,40吨燃油(包括汽油和煤油),52吨发烟用火药,23吨枪支发火用火药,16600枚手榴弹,6600枚发烟弹,4500条导火线。服装共有20900套,其中47个工厂为影片提供军服/军帽/僧侣的衣服的普通服装。马具和皮革制品则由两家工厂生产。
为了拍摄影片,苏联用了两年时间在莫斯科东北郊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足有十万平方米的假莫斯科,包括居民住所、政府机构、文化设施甚至还有一个完整的克里姆林宫,堪称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布景。最后一把火烧成灰烬,成就了火烧莫斯科的场景。
数据之外,是画面的史诗感。影片运用了大量一气呵成的长镜头,镜头所及之处不论景别所有角色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事情,精心设计的动作在镜头中显得自然而专注,仿佛火车驶过窗外,窗外风物循轨迹运转。
战争场面从方阵列队到交战方式皆遵循当时的战况,在真实的俄罗斯广阔平原上铺开。
值得一提的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还是该片的编导,同时在片中扮演了彼埃尔这个重要角色。该片于1968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成为苏联电影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