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交加同学会
查看话题 >我为什么不爱参加同学会

团聚是春节的主题。和亲人,和朋友,当然也会和许久不见的老同学。
我一直都觉得同学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可以很亲近,也会很疏远。既不能像陌路人一般擦肩而过,不发一言;也无法像朋友之间,谈天说地,惬意而自然。读了近二十年的书,不敢说掌握了多少知识,至少同学有很多。不必说在家乡这样的小城,即使在偌大的北京,遇到同学来访,也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是,现在同学会却愈发成为了一种负担。
昨晚小聚了一番。
班群里,倒是聊得热络。问候,表情包,晒图片,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可是聚会,却又是一种景象。虽是有热心人张罗着,但到场的只是寥寥几个。凑成一桌,都是极为勉强的事。其实高中同学的聚会,很是尴尬。时间隔得久了些,连面孔都变得陌生了起来。特别是在奔三的关键时期,主题早已从当年的胡乱调侃,变为了一本正经的婚姻与生子。
记得高考完的时候,一大群人走在大街上,年少轻狂四个字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啤酒是不够喝的,菜还未上齐,桌下已是摆了一排空酒瓶。有的人来得晚了些,不必劝说,便会拿起一瓶,一饮而尽。干脆,利落,毫无拖泥带水。现在是不同了,泡壶茶端上来,一众人瞬间便瓜分殆尽。带来的酒,却一直躺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乔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自然要表现一下。开了瓶啤酒,自己先喝掉了一杯。擦干净了嘴角溢出的酒水,定睛看去,一群人才懒洋洋地端起茶杯来。“这酒喝的,纯属浪费”,他当然没说话,但是看着那幽怨的眼神,恐怕想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佛系人生,真是了无生趣。
当然,离开了的除了热络的氛围,还有曾经亲密的关系。每个人都好像隔了很远的距离,变得陌生了起来。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做着不同的工作,彼此之间再不像过去那般了解。于是,很多夸大事实的描述,开始不断充斥着耳朵。当秘书的,摇头晃脑的讲述着陪领导出差的华丽场面;当老师的,费尽力气把学生们春节时发来的祝福综合在了一起,拿给大家看;在大型企业的,自然会把年会的盛况和年终奖的具体数字阐述一番。实在无话可谈者,也会在不经意间把家中的那一位拿出来夸耀一下。繁琐的生活,在他们的言语里,竟也有了童话故事的模样。而我等苦逼单身狗,只能缩在角落里,静静地听着“成功人士”的演讲。在唾液横飞中,摆出一副艳羡的表情来。
折磨,真的是一种折磨。成长的代价,便是每个人都戴了一副厚重的面具。你看着他的鼻子,眼睛,嘴巴,听着他的声音,却还在心里疑惑着,眼前的“他”是否是他。临别的时候,照例又是一段飙泪场景。年少时矜持的我们,竟也可以坦然的握手与拥抱。
“有空常联系”
“下次出差,一定去找你”
......
好吧,每年都是这几句话。可是,等到春节过完,大家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甚至微信好友,都没有多出一个来。至于信誓旦旦的“多联系”,最多也只是在某个节日时,多一条群发的短信罢了。
“明天的聚会,你去么”
“你去,我就去”
“可是去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啊”
“是啊”
“要不别去了,我们私下自己聚吧”
“嗯,本来我也不想去”
这是某次同学会之前,和一个关系很铁的同学的聊天记录。类似这样的对话,每次聚会之前,都要重复一遍。其实在无人的时候,也会回忆起上学时的日子。翻看着毕业照,念着那些面孔对应的名字,心里也会有异样的感觉。可是坐在饭桌前,这种感受却着实淡了很多。亲切是很少的,更多的则是一种例行公事般的无趣。
为什么呢?昨天,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思考着。
也许,也许是我们都变了吧。记忆还是在那年夏天,青春未散场的时候。而现在,我们注定已走向了不同的路,淡了,或是忘了,都是可以接受的。就像是那河流,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一起,也终有一天,再回到不同的轨道上。多的,只是一声俗气的叹息,“时光,可再也回不来了”
个人公众号:笔尖的烛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