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缺》简评之一
今天来写写徐兴业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一直觉得书名很美,金瓯缺,何为金瓯,又为何有缺呢?说到金瓯,先上一张国宝图(顺便安利最近很火的《国家宝藏》):

这是藏于北京故宫的金瓯永固杯,制于乾隆年间。杯口边缘铸有“金瓯永固”四个大字,寓意大清江山永固。由此可见,徐先生的书名“金瓯缺”,应有河山破碎、王朝更迭之意。没错,本书描写的正是两宋交替时的风云变幻。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我更愿把它形容成一幅鸿篇巨制的工笔画,既高清还原了《清明上河图》里热闹繁华的东京城百姓市井生活,又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千里江山图》中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当然,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些无法用画笔勾勒的深沉的爱国之情,那些在危急关头才展现出的英雄气概,和那些在山河破碎的岁月里漂泊无助的儿女情长。
据说徐先生当初白天挨批斗,只有晚上才能关门写书,可见创作环境之艰辛。想来徐老1917年生人,该是切身经历了又一次的“金瓯缺”吧,所以每每写到情深处,作者难免议论之辞颇多。对于这些略微“上帝视角”的评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我却觉得理解万岁吧,徐老的观察和认知不见得处处能够迎合今天的读者,比如他有点“直男癌”的创作了女主亸娘这个不那么讨好的人物(起码是讨好于现代女性)。但正如吕思勉先生说的,“旁观者清当事者迷”有时是个伪命题,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同样的,作者的生长环境、人生经历也深深影响着他寄予人物的命运性格,我们不足以了解作者,便也很难真正理解亸娘这个人物背后的寓意,所以不妨先怀着宽容之心接纳吧。
全文起于北宋徽宗年间,重点描写了两次失败的伐辽战争。说来有趣,关于宋朝我们平常听到的多半是杨家将、岳飞这种经常可以大胜辽/金的英雄故事,很少有书专门写这场徽宗末年作死性质的失败战争。即便提起,多半也是“由于童贯这个傻冒的错误指挥,我军溃退”云云。或许是人们很不情愿面对这场输的稀里糊涂、颜面全无的败仗,便企图把失败责任一股脑推给奸臣了事。但作者却偏从这里写起,因为这里有无数个不知名的悲剧英雄最光芒四射的时刻:明知必败的结局却义无反顾。每次读到主人公满腔热血的筹划军事蓝图,自己都不敢往前翻,因为那个不容更改的结局,多希望他们就这么沉浸在对北宋前途强大的自信中,永远努力,永远有希望。。。
最喜欢的是徐先生对人心的分析,从皇帝到文臣、边关武将、起义军,乃至市井小民,每个人物背后的“小九九”都分析的入木三分,而且文笔不失一种“老学究”式的幽默。比如,在宋军即将伐辽的关键时刻,主人公之一的禁卫军高级军官刘锜带着重要消息回京面圣,作者写道:此时的宋徽宗特别忙碌,手里有三件大事正待处理。他们分别是1)如何处理前两天送给贵妃的一幅画,以达到既不让贵妃误会又不折贵妃面子还不破坏画面美感的三重效果(实在是太难了!)2)如何给“艮岳”(皇家园林)新进的两颗树写诗作赋,他已经动了笔却无奈文思枯竭继续不下去了,实在令人头疼(嗯,确实头疼!)3)想趁伐辽之役来一次“告庙大典”以慰祖宗之灵,同时宴请金朝使节共同参加以正连金伐辽、同仇敌忾之心。然后作者补刀”官家虽然是个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这两条肯定是受了别人的暗示、启发,算作自己的发明创造。这个发明,使他十分高兴。“ 用如此正经的笔调调侃皇帝也是没谁了。一个不务正业的文艺中年宋徽宗跃然纸上,影响大宋王朝国运兴衰的伐辽决策在皇帝心中的位置竟然如此之低(还没有给树写辞赋来的重要)而且这么一点重要性还全依赖于皇帝那令人发笑的虚荣心。。。只读这一段,心里的潜台词是,嗯,我就等着你被俘北上最终死在黑龙江阿城的惨样儿呢,看你今天作的欢,等着明天拉清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塑造人物的本领也是一流。比如另一主人公马扩马子充的出场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各人口中的只言片语预先吊足了读者胃口。故事开篇皇帝安排刘锜去西军大营商量联金伐辽一事,一开口便提及马扩从前的英勇事迹,直接点明他的忠勇个性。然后刘琦入军营与众将把酒言欢,唇枪舌战之间又屡次直接间接描写马、刘的战友情谊,至此马扩这个人的形象已基本完善,读者心中也大致有了自己的想象。之所以说是基本完善因为还有最重要的也是最柔软的一笔没有画完,直到马扩的未婚妻亸娘出场。于是镜头穿过亸娘的回忆,回到了马扩十四五岁的少年时代,作者选择了最甜蜜最亲昵的笔法描写了这段往事:幼年的亸娘有一阵子寄宿在马扩家,马扩便承担起教导她的责任,他自己虽只是个小大人,可对亸娘管教的可严了,念书识字习武一个也不能少,亸娘不服有时便故意戏弄他找乐。这天他教她骑马,亸娘不小心从马上跌下来便装死吓唬马扩,谁想到严肃的小大人一着急竟然摸了眼泪,亸娘从此便沦陷了。因为,人家最受不了英雄流泪啦!(我添加的注释,咳咳,原文大意是亸娘第一次知道那么一本正经的马扩也有柔情的一面)。。
OK,至此主人公的形象已经丰满的不能再丰满:有勇有谋,忠心报国,至情至信,侠骨柔情,etc。好嘞,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的马子充先生终于该登场了,可他也不是那么随便就登场的,还需要有一个引子,引子就是东京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以下省略几千对东京元宵节热闹繁华的描写,好想穿越)接上回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大事”,告庙完毕便要从亸娘等人赏灯的丰乐楼旁边经过,禁卫军先行开道净街,銮驾之前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官儿“走红毯”,众人在酒楼上边吃边看边点评,颇有点我们今天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意思。这场开幕式写的异常精彩,可谓蔡京童贯王黼高俅,各路鬼怪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鬼怪之后,出场的是一个“看起来与全体不太调和的例外的人。他的个子不高,年纪很轻,如果不是仆仆风尘在他脸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他几乎可以被人堪称为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他穿着绿色的袍服。表示品级很低,表情却自然而大胆。。。”然后叙述了他的气质如何不同于那些穿红带紫却战战兢兢的文官,并正面描写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赞他为“也立麻利”(勇士)的全过程。酒楼上的刘锜娘子一下子认出了马扩,所有人都激动万分,正巧这时马扩也看见了刘锜(注意,他是目光紧盯着兄弟刘锜,而不是他的青梅竹马亸娘,可见这人跟岳飞一样,儿女私情是永远屈居二线的)。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蓦地发现正在凭窗俯视他的刘锜。一场大火顿时在他的眼睛里燃烧起来。他多么渴望立刻就飞奔上楼跟已经阔别了三年之久的刘锜哥哥打个招呼,说几句话呢!他们距离得那么近,似乎在一撩手之间,彼此就可以搭上了。可是在这个行列和周围得环境中,一切语言和手势都受到莫大的干扰,给冲掉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得跨马驰出行列之外,就地找一名禁卫军军官,指点着窗口的刘锜说了几句话。这个行动是大胆而果断的,没有别的人敢于这样做。。。”这一连串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简直太妙了,生动展现出了一个初生牛犊一般的青年将领热血、质朴、果敢的作为。当初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禁连声赞叹,先前的铺垫到这里终于聚成一个高潮,而踩着高潮出场的人光芒四射,完全满足了我对这个小哥哥的全部期待。
此书共有四册,目前读了不到两册,还有很多想写的,比如关于文中的女主之一刘锜娘子(我很喜欢)和亸娘(有点看不懂),还有西军各方权利角逐,以及武将跟文臣的制约,文臣跟皇帝的关系,等等。还是那句话,下回分解吧。(感觉挖了很多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