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一)
接下来我们谈谈阅读前需要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很简单,但是很重要。简单是因为产生读书这个意愿有时是很突然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很重要是因为准备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以后读书的实施和过程的走向。 读书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可以分为两步走: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 那么,在读书之前,什么样的心理准备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呢? (一)读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学生时代,英语成绩非常糟糕,为了不给老师添麻烦,决定自己提升。于是,买了许多提升英语成绩的书籍:先从单词抓起,记住教科书要求的单词以外,还拓展很多课外的词汇量;学习句子的构成,简单句、复合句、时态等;学习英语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经过一年的努力,英语成绩确实有了显著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这种英语的学习习惯,延续到了大学,又帮助自己考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其实,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英语成绩。 工作中,业绩不突出,在团队里提不起自信,于是就买了很多关于销售的书籍;不知道如何管理,就买了一些关于管理的书籍,自己啃;有一段时间,办公软件的使用成了头痛的事情,于是就买了关于办公软件操作的书籍,一点一点的按照书本上的教导操练起来… 工作之余,也为了弥补对现实不公平的境遇,也时常会沉浸在一些小说当中,给予自己些许心灵的慰藉。 有时候,为了不与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脱轨,还会浏览一些报刊杂志、时事新闻等。纸质的、电子版本的都可以,最重要是,获取相关资讯,保持与这个社会的同步。 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的脑袋特别的混乱,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更不用说对一个领域专业精深。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了秋叶大叔《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本书。书中介绍了一些关于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认知。他说,“年轻人读书应该考虑是否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思考框架,书读得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完全是糨糊,今天听这个人说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也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他还说,“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能够成为以后做事的方法论底子。”个人觉得,秋叶大叔这话说的是有道理的,也很诚恳。读了许多年的书,知道的是挺多,但是,一遇到事情,就傻了,根本就没有具体的系统解决办法。不是我们懂得少,而是我们懂得太肤浅。这是我决定重新建构自己思维的原因之一,写《读书方法系列》 也是建构思维的初次实践。 说了那么多,无非是强调一件事情,读书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事实上,我们在读书之前都是有目的的,只是没有像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 和本田直之《杠杆阅读术》等书说的那样明确。 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目的无非有三种: 1、获得资讯 2、增进理解 3、娱乐消遣 本田直之《杠杆阅读术》中也提到,阅读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他说:“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有非做不可的工作。那就是,读每一本书之前,一定要明确读此书的目的。”他说,读书(商业书)的目的就是投资,暂且对其言论不做评价,但是无论怎样,读书一定要有目的。 在《读书方法系列二:阅读是否有方法?》中提到过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读《汉书》时,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在读每一本书之前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在啃硬书的时候,每读一遍,也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总而言之,无论你什么时候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一定抱有明确的目的性,这一点很重要。 (二)读书一定要有主动的心态 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小猴子下山》的课文,记忆犹新。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当然,我们还学过这样一篇课文: 狮子妈妈生了一只小狮子。 这只小狮子一天到晚懒洋洋地晒太阳,吃饱了就睡,什么也不干。 一棵大树对小狮子说:“狮子要有本领才行,你怎么不练功呀?” 小狮子抬起头,懒洋洋地说:“每天练功太累了,我何心要自找苦吃呢!” 大树问:“那你长大以后怎么生活啊?” 小狮子说:“我是只狮子,我爸爸和我妈妈是草原之王,凭着他们的地位和本事,我可以饭来张口,天天享福的。” 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劝告小狮子:“孩子,难道你能依赖我们一辈子吗?要想成为一只真正的狮子,你必须刻苦学习,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 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开始努力学习。他很快学会了滚、扑、撕、咬的本领。大树对他说:“你现在是一只真正的小狮子了。” 这篇课文叫《小狮子学本领》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积极主动努力的学习本领,最后成为了真正的森林之王。而《小猴子下山》中的小猴子,下了山以后,看见玉米掰了,看见桃子摘了,看见西瓜抱了,看见兔子就去追了,结果落得两手空空回家,什么也没得到。 从这两个故事中不难看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反之,三心二意,没有明确的目的,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最终会一事无成。 读书同样的道理,试问,一个三心二意,昏昏欲睡,目光呆滞的人读书比起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去读书,哪个效率更高,效果更佳?可想而知,读书 越积极主动,读书的效果一定会更好。这也就更能解释,一个班里的学生,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好,有的人学习跟不上。排除先天的资质(天资聪颖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这是因为,学习好的人一方面读书更加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加入了更多的读书技巧或者说是读书方法(接下来会用大部分的篇幅讲述这方面的内容,在这里不多 赘述)。 积极主动的读书心态如此重要,它和读书要有明确目的一样,贯穿着整个读书的始终。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积极主动的读书呢? 要做到主动阅读其实并不困难,除了上面提到的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以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带着问题读书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书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这是主动阅读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阅读的始终。为什么要带着问题去读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读书目的更加的明确,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始终不偏不倚的沿着需要获得的知识前行;另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和获取,通过思考加工,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最后为我所用。 ①这本书讲了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②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③这本书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有没有道理? ④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上面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一个通用规则,可以适用于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个广告等。同时,这四个基本问题也会贯穿于整个读书的始终,解决四个问题也不是读一遍书所能达到的。有时,会需要反复阅读方才能实现。在《读书方法系列:疑问读书法》中做过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多絮叨了。 2、做笔记 从学生时代起,我们就经常听老师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那时候小,不懂其中的道理,长大了,慢慢发现,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再好的记忆力都是以人为载体的,而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是成下降和衰退趋势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另一种载体,纸和笔来记录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感受。若非如此,古人的经验、教训,又怎么能够为后人所知所学所用呢? 做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不详细阐述。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读书之前,如果你的目的是想从书中获取知识或者是想吃透一本书,那么,你一定做好做笔记的心理准备。 3、培养阅读的习惯 世界上最美丽的舞姿也是由许许多多简单的动作构成的,而那些优秀的舞者也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经过一个一个的动作反复练习才最终融会贯通的。 世界上技艺最精湛的书法家也是靠把每一个字的每一笔、每一画的反复操练。 世界上的天才都是因为对某一件事情反复的琢磨、研究、练习才变成别人眼中天才的。 阅读同样如此,要想从书中获得知识为我所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反反复复的操练才得以完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努力付出时间、精力才可以的。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做好读书吃苦煎熬的心理准备事关重大。它关乎你能不能有效读完一本书、许多书?在培养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时间、空间、精力、空虚寂寞等。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知识、技能、经验,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发掘很多阅读的规则或技巧,这是值得庆幸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当一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或所知道的规则太多时,势必会陷入混乱状态,遇到问题时,大脑势必会对脑海中存在的相关知识、技能、经验、规则进行筛选,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经验、规则融会贯通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通用方法论。 做到这一点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是需要耐心和坚持的,所以,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而言之,要想做到积极主动的阅读,一定要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动手做笔记;用心坚持,培养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