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书店》浅读
这是一本温柔细腻的书,讲述了小岛上一位性格古怪的书店老板,在一次意外中收养了被人遗弃的小婴儿,并将其抚养成人,晚年收获双重幸福的故事。
在部分读者看来,这或许是个老掉牙的事情,情节没有过多的波浪起伏,有的只是对平淡生活的叙述。不过,我还是想就此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1. 人性是温柔的。妻子去世后,书店老板独自经营着夫妻俩的小天地,脾性孤僻冷酷的他对整个世界都怀有一点“敌意”。直到孩子的出现,唤起了他心底最温柔的一面。从来没有过带孩子的经验,却学的比准爸爸还认真,他爱孩子,孩子也回馈了他,慢慢地他柔和了,对这个世界的敌意为爱所取代。很多时候,人心都是善良的,尘世的喧嚣与嘈杂让人们躲在自我的保护壳里,因为这样,似乎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但是,不走出这个“牢笼”,又怎么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呢?大抵是因为害怕和焦虑,而两者的背后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模糊且不可预测的恐惧。刚好这个孩子的出现,点燃了他的生命之光,让他有了能与世界再次接轨的感觉。
2. 人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人,影响的力量更有效。在这个“圣母心”“圣父心”泛滥的社会,大家都希望能有一种改变他人思想并皈依于自己的超能力。这种想要掌控世界的欲望如同“毒品”一般侵蚀着一部分人的内心。书中的警察以前并非读书爱好者,后来因为书店老板,经常在岛上书店举办读书会。这种文化熏陶给大家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而强行让他人接受自己认同的事物,有时候只会招致反感,因为没有人愿意做奴隶,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就拿宗教来说,虽然现在它的影响在减弱,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宗教是鼓舞人心的,并非所有的教徒都被强制信教,很多人都是感受到其伟大的力量后并终身追随。改变意味着“原物”有瑕疵,而潜移默化是接受了“原物”的本来面貌能动地带动其随之变化。
3. 有些书,要到了特定的年龄去读,才能引起共鸣。我们常说:“道理懂得很多,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没有相似的经历或者认知水平不一样吧。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常常会有鲁迅等大家的作品,可那时的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的深意,等到长大了再去品读一番时,就会觉得以前的自己怎么那么笨。(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待孩子的眼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一千个哈姆雷特中也只有部分会有相似的观点,才能感同身受。
人的一生,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只要自己开心,就足以。
在部分读者看来,这或许是个老掉牙的事情,情节没有过多的波浪起伏,有的只是对平淡生活的叙述。不过,我还是想就此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1. 人性是温柔的。妻子去世后,书店老板独自经营着夫妻俩的小天地,脾性孤僻冷酷的他对整个世界都怀有一点“敌意”。直到孩子的出现,唤起了他心底最温柔的一面。从来没有过带孩子的经验,却学的比准爸爸还认真,他爱孩子,孩子也回馈了他,慢慢地他柔和了,对这个世界的敌意为爱所取代。很多时候,人心都是善良的,尘世的喧嚣与嘈杂让人们躲在自我的保护壳里,因为这样,似乎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但是,不走出这个“牢笼”,又怎么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呢?大抵是因为害怕和焦虑,而两者的背后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模糊且不可预测的恐惧。刚好这个孩子的出现,点燃了他的生命之光,让他有了能与世界再次接轨的感觉。
2. 人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人,影响的力量更有效。在这个“圣母心”“圣父心”泛滥的社会,大家都希望能有一种改变他人思想并皈依于自己的超能力。这种想要掌控世界的欲望如同“毒品”一般侵蚀着一部分人的内心。书中的警察以前并非读书爱好者,后来因为书店老板,经常在岛上书店举办读书会。这种文化熏陶给大家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而强行让他人接受自己认同的事物,有时候只会招致反感,因为没有人愿意做奴隶,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就拿宗教来说,虽然现在它的影响在减弱,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宗教是鼓舞人心的,并非所有的教徒都被强制信教,很多人都是感受到其伟大的力量后并终身追随。改变意味着“原物”有瑕疵,而潜移默化是接受了“原物”的本来面貌能动地带动其随之变化。
3. 有些书,要到了特定的年龄去读,才能引起共鸣。我们常说:“道理懂得很多,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没有相似的经历或者认知水平不一样吧。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常常会有鲁迅等大家的作品,可那时的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的深意,等到长大了再去品读一番时,就会觉得以前的自己怎么那么笨。(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待孩子的眼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一千个哈姆雷特中也只有部分会有相似的观点,才能感同身受。
人的一生,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只要自己开心,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