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阅读是否有方法?
学习开车有没有方法?油门、刹车、离合之间如何配合的恰如其分,一定是学习开车的必要部分。驾校教练一定会告诉你上车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诸如调整座椅、后视镜、检查车辆、周边行人等,都是开车的必要条件。教练还会告诉你汽车如何起步更加平稳?行驶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遇到紧急突发事件如何处理?上路之后灯光如何正确使用?坡道起步时,油离刹如何配合才不会溜车?倒车如何看点打轮…这些知识或者说是技巧,在学车的时候,教练一定会向你反复强调。为什么教练会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因为这些东西很重要,关乎驾照的取得与否。更重要的是,关乎以后行车的安全。教练向众多学员所传授的是开车方法,也是开车整个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流程。 上车前的准备:检查车辆、调整座椅后视镜、检查周边行人。 上车后的工作:平稳起步、油离刹配合妥当、倒车、灯光的正确使用、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收车:安全停车、检查车辆是否有安全隐患、人员离开车辆。 做菜有没有方法? 首先,要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哪些菜?(一般四素六荤两汤) 然后,准备做菜的食材、辅料、佐料。 最后,掌握火候,烹饪上桌。 这是做菜的一般方法或者说是思维流程。 装修房子有没有方法? 先硬装,后软装。 确定装修风格,布局,形成图纸。 硬装包括瓦工、水电、木工、收尾。 软装包括家电家具、摆放布局。 这是装修房子的方法。 新闻联播有没有方法? 国内很太平、领导很辛苦、国外很动荡。 这是新闻联播的大致思路方法。 说了这么多,没有别的意思,无非是想强调一件事,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和活动是有方法有思路有技巧的。 当然,读书是一种贯穿人们一生始终的活动,可以肯定的说,也是有方法可言的。 下面举几个大家认为已经“烂大街”的古人读书法。 之所以说“烂大街”,是因为,这几位古人的读书方法,为很多后人所学所用。很多谈读书的书籍中,也都有提到列举,可见其地位不是一般的重要。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时期,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他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诸葛亮与三人“务于精熟”的读书法相比,“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只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成为一代贤相。事实上,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检视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2、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晋代大文豪陶渊明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事实上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陶渊明的读书法与本田直之的《杠杆阅读术》同样不谋而合。 3、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而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读一本好书时,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这与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题阅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古人读书,无论从书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比现代人的贫乏。因此,对一本好书做研究也如同现代人就同一个主题阅读很多书一样的道理。 4、胡适的“精与博”读书法 精,就是对必须读的书要精通、精深、精研。如何做到精呢?胡适提出了“四到”,就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是说读书要看清文字,不要搞错了;口到,是说读到好的文章要读出声来,甚至背诵下来;心到,是说要理解所读书中的意思;手到,是说读书要查阅参考书,做读书笔记。鲁迅在胡适“四到”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个“脑到”,就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博,就是对读的书要深入的研究,不能只读一本书,要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对书中提到的相关知识要通过阅读其他书籍进行补充。 胡适的读书法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分析阅读有太多相同之处。 读书是有方法的,从以上的名人读书方法中便见分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的读书方法肯定不止一种。因为,每个人的读书习惯不一样,所读书的类型不一样,读书的环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诸多变化。因此,读书有方法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发掘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以及综合运用许多读书方法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