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之死 ——十三邀·李诞
李诞,新晋的综艺红人,吐槽大会的策划人,编剧,脱口秀演员。节目单期播放量最高2亿多,总播放量将近14亿。一时间,他名利双收,在此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作家,诗人。他主动上十三邀节目,不单是借此邀请争议人物许知远来自己节目和增加自己曝光度,还有表达自我的欲望。因为吐槽大会的自己是浮夸的,演饰的。
十三邀是腾讯的一档访谈节目,许知远是其中的主持人。节目将其设立成一个苦大仇深、不识趣的知识分子精英形象。仅仅这个形象已经可以引发庸众的讨论、批判,虽然他们既不了解许知远,也不想了解。许知远,二十几岁已经凭借在《三联》等知名杂志撰稿和著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名满京华,他算是最后一代中国精英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代表。做这样的节目是质疑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主流的喧嚣和小众的失声。
节目之前的几期,许知远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尬聊,傲慢,油腻,猥琐,跟不上时代,不接地气等等评价铺天盖地而来。除了一些节目效果上要的偏见外,事实上“尬聊”这种碰撞式谈话才能获得真相,显然这个访谈节目比一般的综艺节目能让人了解更多东西。而剪辑版和完整版呈现出来的东西相当不同,这次访谈李诞,我直接看的完整版。
这一期的访谈也很别致,两个人边吃烧烤边聊天,边喝酒边相互试探。李诞说,许老师,你把全国每个中国人面谈一遍,他们会喜欢你的。许知远是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像李诞这么丧的人既喜欢又羡慕这种人。有人说许知远生活太顺,他们那一代不会为工作、生活之类的生存问题发愁,所以他们的忧愁就安放在国家、社会、时代上。
李诞和佛系一代的忧愁更多来自被国家抛弃,对资本时代的格格不入。要融入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需要舍弃的东西太多。但是李诞后来想明白了,或者像许知远说的,对自己进行语言欺骗。因为不融入又如何呢?还是很丧,生活很没劲,会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喝酒喝死在内蒙。那么干脆就做点商业上的事情,做些资本裹挟下的成功,至少环境会变不少,生活也似乎更有意义。
李诞的名校情节反映出中国即将固化的阶层,在大学生能改变命运的年代,并没有学校的比较。如今量产大学生无法进入既得利益的群体,只能靠一些标准来进行筛选,名校和学历就是一种方式。其实大家都知道,工作中所需要的才识和你上哪所大学关系不大。他说在晚清早死了,其实也不一定,在寺庙能混得风生水起,在古代也不会差,可能更好混。当然古代的问题,还是阶级的问题,如何能跨越阶级才是关键。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时代还能懒惰、妄想、无所谓的活着。只是这个条件还不够,社会足够发达才会允许你偷一辈子懒。
这个时代最悲伤的事,要么用资本的狂欢来麻痹自己,要么在平淡无聊中灌醉自己,或者遁入空门。许知远的口号是对的,看似生活更多元,其实很多文艺青年还是没有选择。你的人生是被设计好的,世俗上的成功是唯一的。
李诞羡慕林桂枝,一个活得自洽的女文青。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其实还是才华到了。活得有原则,活得自由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件成本很高的事,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而达不到只能妥协,妥协免不了痛苦。李诞已经放弃写作,作家只是一个行走社会的标签。其实,李诞的家庭条件算小康往上,不存在生存的忧虑。他对生活的无聊和没劲,源于这个时代文青的苦闷。所做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得不到认可,也没有意义。旅行也挺没劲,写作才华有,李诞已经抑郁了。
聊到年轻时,李诞感叹道,年轻人写诗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对,年轻时写诗就是荷尔蒙的喷发。不管是填吟旧诗,还是直抒新诗,不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富士康的工人,都有权利抒情写诗。为何在一些媒体的眼中变得古怪和不堪?女人对他们的意义都很重要。许知远说最喜欢的死法是死在一个女人的身上。这其实是小资式的浪漫,和他那些崇高伟大无关。李诞来北京是被一个姐姐骂过来的,而谈恋爱让他明白钱很有用。女性能让男孩快速的成长,李诞比较幸运,遇到了凤姐和宝钗。李诞说需要几亿才能对金钱满足,当许知远问为什么和想干什么时,他避而不答,显然是酒没有喝到位。
在喝酒未兴酣时,李诞总是用他的玩笑来消解许知远的问题。他后来说,这是在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许知远。他肯定要考虑观众,要挣钱。而像马东这么圆滑的人,被许知远解释为自我欺骗的病入膏肓。 李诞的自我欺骗,是给自己活下去一个理由。道德洁癖,完美主义这些东西都已经被其丢弃。所幸他还是知道为了成功,还是干了一些不正义的事。而刚开始说资本家和金钱无责任的话就显得谄媚。不过,他说至少他的节目与人无害。言外之意呢?可见现在的娱乐时代的底线是如何低下。
李诞会认真地告诉许知远,你这样说话会受到观众的攻击和质疑。许知远反问道,但受大众质疑不是应该的吗?被这么多人理解,不是对一个人的侮辱吗?这句话很好理解,被大众理解说明你是肤浅的,媚俗的。他直言到,大众是愚蠢的,显然看不上目前所做的一切。当然他找到一个长久的目标,成为一个非常厉害的笑星,这是一种妥协的选择。
李诞已经做好烟消云散的准备,加入娱乐至死的游戏。我不知道他能坚持多久,他是再次转型,还是隐退。我总觉他的娱乐节目只是一场烟花,希望他的生命不是。
十三邀是腾讯的一档访谈节目,许知远是其中的主持人。节目将其设立成一个苦大仇深、不识趣的知识分子精英形象。仅仅这个形象已经可以引发庸众的讨论、批判,虽然他们既不了解许知远,也不想了解。许知远,二十几岁已经凭借在《三联》等知名杂志撰稿和著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名满京华,他算是最后一代中国精英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代表。做这样的节目是质疑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主流的喧嚣和小众的失声。
节目之前的几期,许知远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尬聊,傲慢,油腻,猥琐,跟不上时代,不接地气等等评价铺天盖地而来。除了一些节目效果上要的偏见外,事实上“尬聊”这种碰撞式谈话才能获得真相,显然这个访谈节目比一般的综艺节目能让人了解更多东西。而剪辑版和完整版呈现出来的东西相当不同,这次访谈李诞,我直接看的完整版。
这一期的访谈也很别致,两个人边吃烧烤边聊天,边喝酒边相互试探。李诞说,许老师,你把全国每个中国人面谈一遍,他们会喜欢你的。许知远是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像李诞这么丧的人既喜欢又羡慕这种人。有人说许知远生活太顺,他们那一代不会为工作、生活之类的生存问题发愁,所以他们的忧愁就安放在国家、社会、时代上。
李诞和佛系一代的忧愁更多来自被国家抛弃,对资本时代的格格不入。要融入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需要舍弃的东西太多。但是李诞后来想明白了,或者像许知远说的,对自己进行语言欺骗。因为不融入又如何呢?还是很丧,生活很没劲,会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喝酒喝死在内蒙。那么干脆就做点商业上的事情,做些资本裹挟下的成功,至少环境会变不少,生活也似乎更有意义。
李诞的名校情节反映出中国即将固化的阶层,在大学生能改变命运的年代,并没有学校的比较。如今量产大学生无法进入既得利益的群体,只能靠一些标准来进行筛选,名校和学历就是一种方式。其实大家都知道,工作中所需要的才识和你上哪所大学关系不大。他说在晚清早死了,其实也不一定,在寺庙能混得风生水起,在古代也不会差,可能更好混。当然古代的问题,还是阶级的问题,如何能跨越阶级才是关键。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时代还能懒惰、妄想、无所谓的活着。只是这个条件还不够,社会足够发达才会允许你偷一辈子懒。
这个时代最悲伤的事,要么用资本的狂欢来麻痹自己,要么在平淡无聊中灌醉自己,或者遁入空门。许知远的口号是对的,看似生活更多元,其实很多文艺青年还是没有选择。你的人生是被设计好的,世俗上的成功是唯一的。
李诞羡慕林桂枝,一个活得自洽的女文青。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其实还是才华到了。活得有原则,活得自由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件成本很高的事,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而达不到只能妥协,妥协免不了痛苦。李诞已经放弃写作,作家只是一个行走社会的标签。其实,李诞的家庭条件算小康往上,不存在生存的忧虑。他对生活的无聊和没劲,源于这个时代文青的苦闷。所做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得不到认可,也没有意义。旅行也挺没劲,写作才华有,李诞已经抑郁了。
聊到年轻时,李诞感叹道,年轻人写诗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对,年轻时写诗就是荷尔蒙的喷发。不管是填吟旧诗,还是直抒新诗,不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富士康的工人,都有权利抒情写诗。为何在一些媒体的眼中变得古怪和不堪?女人对他们的意义都很重要。许知远说最喜欢的死法是死在一个女人的身上。这其实是小资式的浪漫,和他那些崇高伟大无关。李诞来北京是被一个姐姐骂过来的,而谈恋爱让他明白钱很有用。女性能让男孩快速的成长,李诞比较幸运,遇到了凤姐和宝钗。李诞说需要几亿才能对金钱满足,当许知远问为什么和想干什么时,他避而不答,显然是酒没有喝到位。
在喝酒未兴酣时,李诞总是用他的玩笑来消解许知远的问题。他后来说,这是在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许知远。他肯定要考虑观众,要挣钱。而像马东这么圆滑的人,被许知远解释为自我欺骗的病入膏肓。 李诞的自我欺骗,是给自己活下去一个理由。道德洁癖,完美主义这些东西都已经被其丢弃。所幸他还是知道为了成功,还是干了一些不正义的事。而刚开始说资本家和金钱无责任的话就显得谄媚。不过,他说至少他的节目与人无害。言外之意呢?可见现在的娱乐时代的底线是如何低下。
李诞会认真地告诉许知远,你这样说话会受到观众的攻击和质疑。许知远反问道,但受大众质疑不是应该的吗?被这么多人理解,不是对一个人的侮辱吗?这句话很好理解,被大众理解说明你是肤浅的,媚俗的。他直言到,大众是愚蠢的,显然看不上目前所做的一切。当然他找到一个长久的目标,成为一个非常厉害的笑星,这是一种妥协的选择。
李诞已经做好烟消云散的准备,加入娱乐至死的游戏。我不知道他能坚持多久,他是再次转型,还是隐退。我总觉他的娱乐节目只是一场烟花,希望他的生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