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记:真相有时在历史之外
最近开始做主题阅读,很是辛苦的一件事。随着阅读的深入,随之而来的有两大发现。其一是,在文采之外,存在着一个迷人的笔法世界。每一个书写者都有特定的遣词用句的习惯,久之风格自成,再久之,开宗立派,影响一个品类的江湖生态。后人看见了,于是便写成了历史。
近代以来,文学从文言到白话文的演进,绍兴周家居功至伟。当年鲁迅开始写小说,起于赋闲之余的一时兴起。有段时间,鲁迅在北京的教育系统做一闲职。时间多了,了无生趣,于是拿魏晋碑帖写字玩。朋友看见了,问“无聊不”,回答“无聊”。朋友刚办了个新刊物,于是说“没事给写写文章呗”,回答“好”。于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诞生了,起个名字叫《狂人日记》,这个刊物也火了,就是史书上的《新青年》。从这时起步,鲁迅一生所有的小说在八年之内写完,之后再也没有写小说。鲁迅的小说在白话文的世界里面形成了一座高峰,鲁迅也成了小说世界的一座高峰,因为白话文的小说怎么写,很多笔法的转折点都是鲁迅创造的,他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所以六大家怎么排,他都排第一个。于是中文系的学生都知道“鲁郭矛 巴老曹”。
今天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在散文的世界也存在着一座高峰,但是我们翻开历史找不到。谁呢?鲁迅他弟,周作人。周作人名声不太好,贪图富贵,娶了日本女人也还好,可偏偏做了汉奸,于是在历史书上就没法给他立传了。抛开周遭,但就文学创造而论,周作人在白话散文的江湖,近代以来,可能是最牛逼的一个存在。周作人的散文好到什么程度,连鲁迅自己都讲,要论散文,我弟周作人比我高出太多。周作人在近代散文中几乎到了无人能出其右的地步。近代散文发展史上很多重要的转折点都在周作人的笔下创造。
一个家里面出了两个超级大文豪,鲁迅他妈的肚子真是金贵。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送出去读书,开宗立派,引一代风气之先。老疙瘩舍不得送出去读书,留在家里看院子。没读过书的周建人也不弱,建国后做官做到副国家级领导人。我在想,如果老三也送出去读书呢?古有“三苏“,近世定有“三周”。周作人不仅文学造诣之高让后世艳羡,著作之丰也让人乍舌。笔者前段还想在某宝把周建人的散文集买全,看了一下,买不起呀。洋洋十五册之巨,动辄两三千块,实在买不起。你的散文集比你哥的小说集还厚,那可是散文呀,怎么写出来的。牛逼。末了,买本周作人散文选集先看着吧。再说一件事,建国后,清理汉奸,碰到周作人,周总理都犯难了,跑去请示毛主席怎么办。毛主席还是很惜才的,没有杀。周作人懂好几国的语言,让他去搞翻译吧,但是不能署名。于是周作人在建国后做了无名氏,但他的工资是非常高的。先后两次跑去找周总理哭穷,周总理也没有办法,去请示毛主席,毛主席说,给他翻倍,毛主席前后给周作人涨了两次工资,到最后,周作人的工资比毛主席的工资高出一大截。仅凭这一点,周作人在近代文坛的创造早已被毛泽东承认,以故,散文不可不读周作人。
所以,很多时候,真相在历史之外。引申一点反思,我们今天大量的沉浸在手机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我们看到的电视以及手机上推送的消息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甚至到了不需要思考的地步,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也许也在真相之外。
2018年2月12日晚十点 长安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