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
查看话题 >角落书店
多年前家住重庆大坪,离百盛步行五分钟。五楼一侧专门是书店,开放式的,没有门,过道防护栏边上,是一排固定在地板上的铁质椅子,供客人坐的。这里有许多儿童图示,大人购物,孩子在读书,很人性化的服务。
多数时候就我一个成年人,伴随着几个小学生在享受着嘈杂中独有的安静,又在同一时空下不同的精神世界畅游。 同孩子为伴,我更觉放松。
就是在这个角落里,我认识了叶嘉莹,她带我进入诗词世界,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在在她的笔下鲜活有生命了。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就是在这里敲开了我自觉独立思维,追求智慧之门。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惠及当时的年轻人,我那时还没醒。过了二十年到了中年,是《沉默的大多数》给我打开了精神解放之门。
卢梭,伏尔泰,蒙田,他们告诉我,人还可以这样活, 才叫生活,不是苟活。《忏悔录》里,卢梭为了保持创作中独立人格的完整,无限接近真实,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拒绝一切资助,宁愿给别人抄书为生。当一个人有条件选择轻松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主动选择更艰难的谋生手段,就是为了保持灵魂的干净。这是件儿多么酷的事!但在世俗眼里是多么傻冒啊!可有谁死去四百多年了,其作品仍被世人当作圣经一样崇拜?--只有卢梭。在世时,名声高于他的伏尔泰,早已远远落后了。人们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时代。
在这个角落书店,我可以往返多次踱步在只有一排书架的名著,国内外近版小说杂文随想录前。有时就是浏览书名和推荐语都是独有的享受。这些作者坐在纯朴自然木质色的书架格子里,不招摇,不排斥,像一个温厚智慧的老者,时刻准备着指给迷途人回家的路。
书店工作人员可能习染了书卷气吧?虽穿了统一的工作服,但不像超市和服装柜台的人一样,时刻在考量着顾客的购买力,她总是默默的在整理书籍,像照顾她的孩子一样全神贯注,眼神充满爱意,大概她也爱书吧。
我通常晚上七点到十点关门前,一直在那里读书。这段时间不带手机,不上网。一段时间同外界隔离,进入自己营造的世界,可能就是修行吧?
总之,每一次离开书店,都感觉自己像心灵被美容了一次。觉得生活从里到外都是美的。
去年有一对来自重庆的游客,住在石油路,临近大坪,告诉我百胜关门了。角落书店也随之消失了。我有些失落。
但对我,角落书店还在哪里,它会一直活下去。它给我打开的启蒙之门,它的生命一直延续在我的血液里,必将通过我再延续下去。
精神是不会死亡的:要生活,而不是苟活。
多数时候就我一个成年人,伴随着几个小学生在享受着嘈杂中独有的安静,又在同一时空下不同的精神世界畅游。 同孩子为伴,我更觉放松。
就是在这个角落里,我认识了叶嘉莹,她带我进入诗词世界,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在在她的笔下鲜活有生命了。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就是在这里敲开了我自觉独立思维,追求智慧之门。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惠及当时的年轻人,我那时还没醒。过了二十年到了中年,是《沉默的大多数》给我打开了精神解放之门。
卢梭,伏尔泰,蒙田,他们告诉我,人还可以这样活, 才叫生活,不是苟活。《忏悔录》里,卢梭为了保持创作中独立人格的完整,无限接近真实,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拒绝一切资助,宁愿给别人抄书为生。当一个人有条件选择轻松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主动选择更艰难的谋生手段,就是为了保持灵魂的干净。这是件儿多么酷的事!但在世俗眼里是多么傻冒啊!可有谁死去四百多年了,其作品仍被世人当作圣经一样崇拜?--只有卢梭。在世时,名声高于他的伏尔泰,早已远远落后了。人们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时代。
在这个角落书店,我可以往返多次踱步在只有一排书架的名著,国内外近版小说杂文随想录前。有时就是浏览书名和推荐语都是独有的享受。这些作者坐在纯朴自然木质色的书架格子里,不招摇,不排斥,像一个温厚智慧的老者,时刻准备着指给迷途人回家的路。
书店工作人员可能习染了书卷气吧?虽穿了统一的工作服,但不像超市和服装柜台的人一样,时刻在考量着顾客的购买力,她总是默默的在整理书籍,像照顾她的孩子一样全神贯注,眼神充满爱意,大概她也爱书吧。
我通常晚上七点到十点关门前,一直在那里读书。这段时间不带手机,不上网。一段时间同外界隔离,进入自己营造的世界,可能就是修行吧?
总之,每一次离开书店,都感觉自己像心灵被美容了一次。觉得生活从里到外都是美的。
去年有一对来自重庆的游客,住在石油路,临近大坪,告诉我百胜关门了。角落书店也随之消失了。我有些失落。
但对我,角落书店还在哪里,它会一直活下去。它给我打开的启蒙之门,它的生命一直延续在我的血液里,必将通过我再延续下去。
精神是不会死亡的:要生活,而不是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