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南北朝时期读后感
大分裂前夜 晋武帝的统治
问题:
1:制度问题: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显现,地方武装的削减,诸侯王军事力量的强大
2:民族问题:大批少数民族內迁定居,民族压迫严重
3:继承人的能力欠佳
结果:外戚,后宫,诸侯王之间的争斗,刘渊的崛起,北方沦陷,开启了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对峙。
详细介绍: 晋武帝是个宽宏大量的人,晋书说他:“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实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和稀泥的水平很高。他接过了爷爷司马懿,伯父司马师,老爹司马昭的班,也继承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领导班子,在他宽以待人的统御,谋臣猛将的努力之下,终于在公元二八零年灭掉东吴,天下一统。从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一百年,晋武帝实现了统一,确实建立了不世之功。于是,他志得意满,开始耽于声色,不理朝政。然而他不知道,在重新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却危机四伏。
1: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问题。晋尚书左仆射刘毅上书认为:“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应该“宜罷中正,除九品,棄魏氏之敝法,更立一代之美制。”然而结果是什么呢?晋武帝“雖善其言而終不能改也。”不愿意折腾,喜欢因循守旧,正表现了晋武帝个人性格。
2: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有感于汉末军阀割据,魏国宗室弱小,不足以捍卫皇权,因此采取了措施,削减地方军队,增加诸侯王的军事力量,认为可以依靠自己家族的力量,保护皇权,然而,却忽视了自己家族内部的野心家,他们对权力地位追求的欲望强烈,根本不会顾及亲情,更何况晋惠帝是一个蠢笨的皇帝,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民族问题,这是个烂摊子,是东汉,曹魏遗留问题,晋平定南方后,侍御史郭钦就上书说:“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晋武帝的反应是'帝不听'。晋武帝的反应不可以说是错的,民族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个棘手问题,要真跟郭大人说的那样,恐怕会有麻烦,比如,迁徙的地点在哪里,迁徙行程中一旦发生少数民族起义怎么办?田余庆老先生就对迁徙少数民族政策不很认同,认为把少数民族迁到塞外,中央政府控制不了,也会发生边患,不如就地看管,逐渐同化。当然这是复杂的问题,很难解释清楚。
3:继承人的问题。晋惠帝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皇帝,大臣说他有:“淳古之风”,这属于骂人不带脏字,就是指他是个傻瓜。这样的人处于权利的中央,就如同让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独自抱着金子在闹市散步一样,随时会被野心家利用。于是,八王之乱,晋惠帝变成了人人争抢的工具。抢到他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4:没有制度建设。晋武帝时的淮南相刘颂上书说:“夫創業之勳,在於立教定制,使遺風繫人心,餘烈匡幼弱,後世憑之,雖昏猶明,雖愚若智,乃足尚也。”立教定制是垂范后世的最佳选择,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始终勤于制定制度,汉书评价说他: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如此才奠定两汉四百年的基础,而晋武帝耽于声色,没有长远的打算,他的重臣何曾这样评价他:“国家应天受禅,创业垂统。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兆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可见晋武帝是怎样的皇帝,西晋在他统治时期还能勉强维持,他死后马上分崩离析了。
帝国的夕阳已经来临,在一片惨红的夕阳下,一位晋朝官员指着夕阳映照下的洛阳铜驼说:你马上要埋没在荒草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