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蜡读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终于读完Richard Flanagan的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有一个中文译本的名字叫“行过地狱之路”,书名的翻译我不太认同,虽然符合所述战俘营经历的可怕,但是书名本身是取自日本江户时代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讲的是诗人旅行路上的见闻以及人生感叹。书名代表的意义的要远远大于战俘营的故事本身,所以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并不知道写的是二战战俘的小说。
对于二战题材的资料看得不太多,但是一直觉得澳大利亚相对远离主战场,参与度不高。看完小说之后我翻了一些背景材料,二战日本的野心和脚步一度扩张到无法节制的程度,在袭击珍珠港之后,日本在几个月之内攻下了香港,马来半岛,新加坡, 菲律宾,缅甸,印尼(时荷兰东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从战争开始就参加了英国联盟军在东南亚地区作战,在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队面前,盟军一度不堪一击,新加坡战役几乎没打就投降了,盟军有8万人沦为战俘;爪哇战役盟军也有大约8万人沦为战俘,其中很多战俘被就地处决,有很多战俘被运到各地的战俘营或者进行各种高强度体力劳动,甚至沦为生化试验品。这本书说的就是在1942-43年,一批盟军战俘被运到泰国边境,帮助日本修筑泰缅铁路,日本希望通过这条铁路把马来半岛的物资运到缅甸的日本军队,以支持他们继续攻占印度。据英国的工程师估计,这条铁路需要5年左右建成, 但是日本靠数量庞大的战俘和苦力,在极其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用18个月完工。大约有6万战俘,和近30万亚洲各国的苦力被迫在这条死亡线上艰苦的劳动。大约有1.2万名战俘死在这条线上,69%为澳大利亚战俘,死亡的苦力更是不计其数。所以这条铁路也被称为是死亡铁路。这本书就是一批澳大利亚战俘在这条死亡铁路上的经历为背景。1942年日本炮轰了达尔文之后,澳大利亚陷入恐慌,而后与美国联盟,随后美澳盟军在几内亚给日本军队以重创,虽然盟军损失惨重,但阻挡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脚步。随后欧洲战场盟军的节节胜利,已及美国原子弹的威力,苏联对日宣战,日本迅速败退投降。在整个二战中,7百万人口的澳大利亚有57万人参军,每10个青年男子中有8人曾在军队服务,参与程度非常高。澳大利亚总共3万多人阵亡,18万人受伤(这个数字当然比苦大仇深的中国要少很多) 。
这本书是我近一段时间来阅读体验最艰难的一本书。一度读了20多页之后读不下去了,最初是因为意识流写法的模糊脉络,几个月之后又因为一位朋友的推荐又捡起来重新开始读。
小说通篇格调灰暗,不论是战俘营还是战前战后的生活,没有阳光明媚,弥漫的是灰暗,阴郁。男主人公Dorrigo Evans,生在塔斯马尼亚,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唯一的聪明孩子,最后考上了医学院,成了医生。二战期间参军成为随军医生,军队出发前疯狂的爱上了自己的叔叔的年轻妻子,随后在爪哇岛战役中被俘成为战俘,被转运到新加坡,和其他战俘一起被长途运到泰缅边境修建日本的死亡铁路。经历魔鬼般的战俘营幸存下来,被尊为英雄,但是战后岁结婚生子,但个人生活一团糟糕,最后在90岁左右车祸身亡。
说阅读体验最艰难有两方面。一是因为意识流的写法,故事从Dorrigo在Tasmania的孩提时代,一下子闪到泰缅边境的二战战俘营,回闪到战前的训练营在Adalaide,又到与Amy的热恋之中,或者到战后在Melbourne在不同女子的床上,等等不连贯的片段,最开始的几十页读得云里雾里,完全找不到贯穿的脉络,直到大约1/4,慢慢有了时间梗概和各个篇章之间的先后关系。不仅是男主人公的意识流,每一个小的篇章的主人公的故事都是通过意识流的形式来表达对所处环境的感受,所以读的过程的代入感特别强,主观性也特别强。
艰难之二是因为对战俘营的描述生动到可怕的地步,一度让我无法读下去。无论是对于泰国雨林潮湿闷热的环境,对于饥饿和疾病对战俘身体的折磨,对日本军官及韩国守卫对战俘的鞭打殴打,日复一日的意志的折磨,非人的劳动强度,和极高的死亡率,日本军官的效忠天皇的精神支撑的描述,甚至战俘的心理变化,意志消沉到死亡的过程。作家的父亲就是从泰缅铁路的战俘营生还,所以此书是献给其父亲,也是真实还原了战俘营的可怕。男主人公Dorrigo Evans就是战俘的队长,带领了1000个战俘,战俘营的环境及其恶劣,每顿饭只能吃一个饭团子,各种疾病,霍乱,疟疾,痢疾,以及其他疾病,或者仅仅是饥饿对战俘们身体和意志的折磨,惨不忍睹。战俘们被强迫在恶劣的环境中一刻不停的工作,没有机械,只能用简单的石头做的锤头,清理丛林中的高大的竹子树木,岩石,清理道路之后铺设铁路的铁轨枕木等。Dorrigo费尽心力的保护战友,不但作为一个医生,而且作为他们得以信赖的老大“Big Fella”,但是还是不能阻挡自己的战友一个一个死去。
其中对于Darky Gardiner的描述可以算是一个最凄惨的例子,他本是一个坚强的像杂草一样的人,天不怕地不怕,会找机会偷日本人的食物,对自己的兄弟不离不弃,自己因为疾病再去工地的路上倒下,差点被砍头,后又因为他所属的小队有人消极怠工,他作为队长,被韩国守卫在淤泥中暴打几个小时,最后晚上上厕所的时候淹死在厕所里。而Dorrigo和其他的战友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毒打。读这一段的时候得各种细节描写,让我几次停下来,要合上书本,喘几口气,惨不忍读。而直到战后Dorrigo晚年才得知Darky竟然是自己的侄子,可以想象这只能更加深他自己的内疚和自责。
对战后生活的描述侧面反映了战争对与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影响。A happy man has no past, while an unhappy man has nothing else. 战俘营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和战友一个一个死去,虽然最后都回到故乡,但是没有一个认真的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再也回不到原来。幸存的老兵在战后的几年很多都迅速的死去,或者因为车祸,或者因为疾病等等。剩下的人大部分都生活在游离状态,有的选择了遗忘,慢慢忘记了战俘营的样子和自己的可怕经历。Jimmy是这样,Dorrigo也是这样,战后稀里糊涂的娶了自己不爱的女人,因为不爱永远不能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家人,虽然被尊为英雄,但无法压制内心对自己的自责和鄙视。为了寻找内心的平衡,他不断喝酒,不断出轨。虽然森林大火的那一次经历显示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除此之外他基本生活在游离状态。车祸后弥留之间,缠绕他在他大脑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战俘营里的战友,活的死的,作为他们的老大他需要做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和他自己对不能够保护每一个战友的无助和自责;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对爱情的求而不得,无限的回味战前与Amy的爱情,因为Ella的谎言导致他以为Amy已不在人世而战后没有去找她,以及后来在大桥上擦肩而过而不相识的悲凉。
书中对几个日本军官的描写都是他们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崇尚,对于效忠天皇的无条件服从。他们残忍是因为经历了非人的训练,Kota在训练时的时候得其中一项是砍头,怎样克服的自己的恐惧砍下第一个头,然后砍头成为了他的一种保持自己意志和威信的途径,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砍一个头来保持自己的意志,不管遇到什么人首先要观察他的脖子,考虑如果砍头怎么下刀。而另外一个中村,承担着不可能完成的铁路修建任务,需要靠酒和毒品来保持意志,他们不容许自己对天皇意志有丝毫的质疑。而战后这几个日本军官都侥幸逃脱了战犯的罪名,安全的活了下来,Kota甚至成了日本血库的高管。当然Kota最后的死得也很凄惨,被他自己的孩子锁在公寓里死了好多年才被人发现。而中村晚年竟然成了一个善良无比的人,甚至连蚊子都不杀。他对自己战时的所作所为理解为为了天皇的伟大的事业所必需要做得牺牲,直到弥留之际他才对此产生怀疑。想起看过一份材料,而战后对战犯的处罚,其中澳大利亚对战犯的处罚尤其严厉,处决了很多的战犯,而且澳大利亚是唯一个以国家要求处罚日本天皇,最后在美国的干预下作罢。反过来战时受了那么多苦难的中国,在战后释放了很多战犯。
这本书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可以感觉到作家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男主人公Dorrigo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每天睡觉都要有一本书在枕边,尤其喜欢Ulysses这样的古典文学,即使在女人的床上,或者在手术之前,甚至战时的战俘营里经常会背一段,忧郁文气与大兵形象相去甚远。甚至是书里残忍的日本军官都有着文学的一面,两位日本军官热爱日本古典俳句,尤其是Basho(松尾芭蕉)。甚至在战俘营的短暂停歇时,因为恶劣的环境和对任务的绝望,两个人一起背送俳句互相鼓励。
Even in Kyoto
When I hear the Cuckoo
I long for Kyoto.
![]() |
对于二战题材的资料看得不太多,但是一直觉得澳大利亚相对远离主战场,参与度不高。看完小说之后我翻了一些背景材料,二战日本的野心和脚步一度扩张到无法节制的程度,在袭击珍珠港之后,日本在几个月之内攻下了香港,马来半岛,新加坡, 菲律宾,缅甸,印尼(时荷兰东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从战争开始就参加了英国联盟军在东南亚地区作战,在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队面前,盟军一度不堪一击,新加坡战役几乎没打就投降了,盟军有8万人沦为战俘;爪哇战役盟军也有大约8万人沦为战俘,其中很多战俘被就地处决,有很多战俘被运到各地的战俘营或者进行各种高强度体力劳动,甚至沦为生化试验品。这本书说的就是在1942-43年,一批盟军战俘被运到泰国边境,帮助日本修筑泰缅铁路,日本希望通过这条铁路把马来半岛的物资运到缅甸的日本军队,以支持他们继续攻占印度。据英国的工程师估计,这条铁路需要5年左右建成, 但是日本靠数量庞大的战俘和苦力,在极其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用18个月完工。大约有6万战俘,和近30万亚洲各国的苦力被迫在这条死亡线上艰苦的劳动。大约有1.2万名战俘死在这条线上,69%为澳大利亚战俘,死亡的苦力更是不计其数。所以这条铁路也被称为是死亡铁路。这本书就是一批澳大利亚战俘在这条死亡铁路上的经历为背景。1942年日本炮轰了达尔文之后,澳大利亚陷入恐慌,而后与美国联盟,随后美澳盟军在几内亚给日本军队以重创,虽然盟军损失惨重,但阻挡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脚步。随后欧洲战场盟军的节节胜利,已及美国原子弹的威力,苏联对日宣战,日本迅速败退投降。在整个二战中,7百万人口的澳大利亚有57万人参军,每10个青年男子中有8人曾在军队服务,参与程度非常高。澳大利亚总共3万多人阵亡,18万人受伤(这个数字当然比苦大仇深的中国要少很多) 。
![]() |
这本书是我近一段时间来阅读体验最艰难的一本书。一度读了20多页之后读不下去了,最初是因为意识流写法的模糊脉络,几个月之后又因为一位朋友的推荐又捡起来重新开始读。
小说通篇格调灰暗,不论是战俘营还是战前战后的生活,没有阳光明媚,弥漫的是灰暗,阴郁。男主人公Dorrigo Evans,生在塔斯马尼亚,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唯一的聪明孩子,最后考上了医学院,成了医生。二战期间参军成为随军医生,军队出发前疯狂的爱上了自己的叔叔的年轻妻子,随后在爪哇岛战役中被俘成为战俘,被转运到新加坡,和其他战俘一起被长途运到泰缅边境修建日本的死亡铁路。经历魔鬼般的战俘营幸存下来,被尊为英雄,但是战后岁结婚生子,但个人生活一团糟糕,最后在90岁左右车祸身亡。
说阅读体验最艰难有两方面。一是因为意识流的写法,故事从Dorrigo在Tasmania的孩提时代,一下子闪到泰缅边境的二战战俘营,回闪到战前的训练营在Adalaide,又到与Amy的热恋之中,或者到战后在Melbourne在不同女子的床上,等等不连贯的片段,最开始的几十页读得云里雾里,完全找不到贯穿的脉络,直到大约1/4,慢慢有了时间梗概和各个篇章之间的先后关系。不仅是男主人公的意识流,每一个小的篇章的主人公的故事都是通过意识流的形式来表达对所处环境的感受,所以读的过程的代入感特别强,主观性也特别强。
艰难之二是因为对战俘营的描述生动到可怕的地步,一度让我无法读下去。无论是对于泰国雨林潮湿闷热的环境,对于饥饿和疾病对战俘身体的折磨,对日本军官及韩国守卫对战俘的鞭打殴打,日复一日的意志的折磨,非人的劳动强度,和极高的死亡率,日本军官的效忠天皇的精神支撑的描述,甚至战俘的心理变化,意志消沉到死亡的过程。作家的父亲就是从泰缅铁路的战俘营生还,所以此书是献给其父亲,也是真实还原了战俘营的可怕。男主人公Dorrigo Evans就是战俘的队长,带领了1000个战俘,战俘营的环境及其恶劣,每顿饭只能吃一个饭团子,各种疾病,霍乱,疟疾,痢疾,以及其他疾病,或者仅仅是饥饿对战俘们身体和意志的折磨,惨不忍睹。战俘们被强迫在恶劣的环境中一刻不停的工作,没有机械,只能用简单的石头做的锤头,清理丛林中的高大的竹子树木,岩石,清理道路之后铺设铁路的铁轨枕木等。Dorrigo费尽心力的保护战友,不但作为一个医生,而且作为他们得以信赖的老大“Big Fella”,但是还是不能阻挡自己的战友一个一个死去。
其中对于Darky Gardiner的描述可以算是一个最凄惨的例子,他本是一个坚强的像杂草一样的人,天不怕地不怕,会找机会偷日本人的食物,对自己的兄弟不离不弃,自己因为疾病再去工地的路上倒下,差点被砍头,后又因为他所属的小队有人消极怠工,他作为队长,被韩国守卫在淤泥中暴打几个小时,最后晚上上厕所的时候淹死在厕所里。而Dorrigo和其他的战友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毒打。读这一段的时候得各种细节描写,让我几次停下来,要合上书本,喘几口气,惨不忍读。而直到战后Dorrigo晚年才得知Darky竟然是自己的侄子,可以想象这只能更加深他自己的内疚和自责。
对战后生活的描述侧面反映了战争对与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影响。A happy man has no past, while an unhappy man has nothing else. 战俘营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和战友一个一个死去,虽然最后都回到故乡,但是没有一个认真的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再也回不到原来。幸存的老兵在战后的几年很多都迅速的死去,或者因为车祸,或者因为疾病等等。剩下的人大部分都生活在游离状态,有的选择了遗忘,慢慢忘记了战俘营的样子和自己的可怕经历。Jimmy是这样,Dorrigo也是这样,战后稀里糊涂的娶了自己不爱的女人,因为不爱永远不能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家人,虽然被尊为英雄,但无法压制内心对自己的自责和鄙视。为了寻找内心的平衡,他不断喝酒,不断出轨。虽然森林大火的那一次经历显示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除此之外他基本生活在游离状态。车祸后弥留之间,缠绕他在他大脑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战俘营里的战友,活的死的,作为他们的老大他需要做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和他自己对不能够保护每一个战友的无助和自责;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对爱情的求而不得,无限的回味战前与Amy的爱情,因为Ella的谎言导致他以为Amy已不在人世而战后没有去找她,以及后来在大桥上擦肩而过而不相识的悲凉。
书中对几个日本军官的描写都是他们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崇尚,对于效忠天皇的无条件服从。他们残忍是因为经历了非人的训练,Kota在训练时的时候得其中一项是砍头,怎样克服的自己的恐惧砍下第一个头,然后砍头成为了他的一种保持自己意志和威信的途径,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砍一个头来保持自己的意志,不管遇到什么人首先要观察他的脖子,考虑如果砍头怎么下刀。而另外一个中村,承担着不可能完成的铁路修建任务,需要靠酒和毒品来保持意志,他们不容许自己对天皇意志有丝毫的质疑。而战后这几个日本军官都侥幸逃脱了战犯的罪名,安全的活了下来,Kota甚至成了日本血库的高管。当然Kota最后的死得也很凄惨,被他自己的孩子锁在公寓里死了好多年才被人发现。而中村晚年竟然成了一个善良无比的人,甚至连蚊子都不杀。他对自己战时的所作所为理解为为了天皇的伟大的事业所必需要做得牺牲,直到弥留之际他才对此产生怀疑。想起看过一份材料,而战后对战犯的处罚,其中澳大利亚对战犯的处罚尤其严厉,处决了很多的战犯,而且澳大利亚是唯一个以国家要求处罚日本天皇,最后在美国的干预下作罢。反过来战时受了那么多苦难的中国,在战后释放了很多战犯。
这本书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可以感觉到作家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男主人公Dorrigo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每天睡觉都要有一本书在枕边,尤其喜欢Ulysses这样的古典文学,即使在女人的床上,或者在手术之前,甚至战时的战俘营里经常会背一段,忧郁文气与大兵形象相去甚远。甚至是书里残忍的日本军官都有着文学的一面,两位日本军官热爱日本古典俳句,尤其是Basho(松尾芭蕉)。甚至在战俘营的短暂停歇时,因为恶劣的环境和对任务的绝望,两个人一起背送俳句互相鼓励。
Even in Kyoto
When I hear the Cuckoo
I long for Kyot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