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曾遇到的那些“巧合”

记忆会淡忘,记下曾经遇到的很巧的事情,这些小的巧合让我觉得生活有点不可思议。
一、苏州与广州——大四论文生的采访:
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没有直接开始工作,而是留了一年时间“间隔年旅行”。2011年7月到2012年6月,刚好一年,简要的路线是云南-老挝-柬埔寨-越南-上海-皖南徽州-景德镇-江南-马来西亚-泰国-广州深圳-福建,就是小半个中国+东南亚,东南亚分了两次去,主要是中间没钱了,在上海打了两三月的工才再次出发的。那时候间隔年旅行的人还不太多,我在豆瓣开了个帖子,用来鼓励自己、寻求帮助、找旅伴、记录所见所闻。那段时间真是美好啊!我真的遇到了好的旅伴,也收获了很多人很真诚的帮助,那一整年的间隔年旅行真的非常顺利和温暖的完成了!时至今日有一些间隔年之中的相识依然是保持着常联系的好友关系,想想真是神奇。
那时有一个大四男生,旅游管理专业,在帖子看到我,然后发豆油给我,说自己毕业论文是有关间隔年的,希望可以采访我,作为他论文其中的案例,丰富他的论文。我2010年初在西藏做义工的时候认识了Sue,她那时向我普及了好多美国欧洲的间隔年理念和少年青年们的间隔年例子,其中不仅仅是局限在大学毕业的人,还有高中毕业、大学休学期间、工作之后;也不仅仅局限在旅行的方向,例如还有学一门技艺,想体验一种特别的工作或生活经历,或者写一本书、学一门乐器、学少林功夫等等,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独立思考的校园氛围让这些发达国家青少年们的个性更好的得以发展,生活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虽然我国各方面条件都有限制,但这种“间隔年”的理念我是真心点赞支持的,当时就想,能启发一个人也是好的,所以就答应了这位大四论文生的采访。
我记得那时才刚刚有微信,还没普及,大家依然还是电话情侣号、短信、飞信、QQ,那时流行诺基亚滑盖机,流行短号和飞信,智能机还没有普及。我拿着一部刚问世不久的国产智能机在东南亚旅行了一圈,就发现微信真的太好用了,只要有WIFI的地方就可以免费发消息,不用换当地的电话卡,直接可以发语音,这不就是免费电话留言嘛!与这位大四论文生的采访就是主要通过微信进行的。
我记得采访大概进行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我们说了很多话,论文生列了很多问题,其中通话的内容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位男生很认真,做了一些准备,我当时经历了云南泸沽湖、香格里拉、沙溪的各种美和吴哥窟的精美、四千美岛的淳朴之后整个人都很开心,那时的确是有分享欲望的,当时我在苏州旅行,刚好在溜达苏州园林和苏博,我手机连着耳机,论文生提问题,我回答,然后针对不同的想法我们再讨论,我现在还能想起,我带个耳机从苏博走出来走去苏州汤包店,路上我在回答问题、分享间隔年的心情,想来那画面就是一个晒得像东南亚人一样黝黑的姑娘在路上自言自语地和耳机聊个不停,也真够滑稽的。采访的整个过程都很顺利,我表达清楚我的看法,论文生也很满意我的案例。其实当时论文生是有很认真的自我介绍的,他的名字那段时间我一直记得的,后来忘记了,然后这件事情结束了就过去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发生的一件小事,过去就过去了,我继续我的旅行,我们也没再联系过。
之后我出发去杭州、南京、西塘、绍兴,然后皖南徽州、景德镇,再之后马来西亚和泰国,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我生病了,很严重的皮肤过敏,整个身体都是红肿的一个个大包,赶去吉隆坡看病,又遇上满大街的“反政府腐败大游行”,吉隆坡的私立医院都关门了,后来找当地人陪同去了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真的只会马来语,一句英文也不会,后来的检查结果好像是对强紫外线和高温过敏,我晕啊,这不就是我对热带地区过敏的意思!后来吃了药,结束了马来西亚的旅行,没有再继续南行新加坡,直接去了泰国清迈,清迈凉爽一些的气候让我的皮肤一下子好了很多。马来西亚和泰国我还是旅行了蛮久时间的,认真走完了想要去的地方,可一场病之后我也真的很累,很想见到熟悉的人。再加上当时泰国飞回国内,亚航的机票飞广州最便宜,刚好广州有旧友,还可以顺便走下福建,于是就决定飞广州。
2010年年初,冬天,我去西藏,在拉萨平措康桑青年旅社做义工,待了一个多月,同在平措的义工还有Sue和藩子,Sue从美国奥斯汀来,藩子是湖南人,从烟台大学来,那时我们三个人都还是未毕业的大学生,内心有很多躁动,希望多一些经历。藩子为什么来拉萨和找到义工的途径他好像从没说过,也或许是我忘记了;Sue是之前他爸爸带她来中国旅行,她对西藏印象深刻,所以决定趁大学放假自己一个人出来旅行,她其实是中国人,好像是上海人,童年时移民到美国,这次来拉萨为了省钱,一路都用自己的中国面孔来宣称自己是中国人,把自己的美国护照藏的好好的,那时外国人在西藏特别贵,有一些手续,需要额外花很多钱,Sue每次都小心翼翼的一百元一百元的拿自己的美元去黑市上换人民币,就为了多换一些钱,每次花完了再去换一张,她之前和爸爸一起住过平措,当时就问了义工的情况;而我当时在重庆认识了平措的大股东,怎么认识以及平措老板的名字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当时我们约在洪崖洞的咖啡厅,他见面第一句话就说:“啊呀!我刚从拉萨飞回,好难受啊!脑袋严重醉氧“。“醉氧”?哈哈哈,这个词我印象深刻,我表达了我想去西藏旅行但钱不够,然后他说可以通过义工的方式支持我,就这样我口袋里装着一千五百块钱就去了拉萨。那段时光特别美好,我和Sue住一个房间,每天会定一个词语或者方向进行讨论,讨论两种政治制度下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同,例如民主、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等等,也讨论音乐、阅读、电影、大学、爱情。Sue、藩子和我,我们天天都在拉萨溜达,逛寺庙、晒太阳,一起去拉萨河,去山南,去八郭街的玛吉阿米吃好吃的藏餐,去音像店租碟看我们各自推荐的好电影,去羊卓雍错看神湖,还在大年初二满拉萨找营业的饺子店……真是珍贵而令人怀念的时光。就这样,这期间我们三个积累了很深的革命友谊。藩子毕业之后去了广州定居,他喜欢读有深度的书,喜欢思考,是个很有趣的人,这次飞广州就是刚好见见一年多未见的藩子。
到广州后,藩子提前帮我订好一家青旅,他说离他住的地方也比较近,比较方便。当时“泰坦尼克号”修复版在中国大陆上映,我好期待可以在大荧幕上看这部电影,藩子买了棒米花特别当回事儿的陪我去看这部大片,然后,藩子睡了全程,出来后我要笑死了,他却淡淡地说“我并不喜欢浪漫的戏”,哈哈哈。那次还去逛了广州的方所、上下九的骑楼建筑、艺术区红砖厂…… 在广州最后一天我回到青旅时,发现那天人很多,住的比较满,我回去的时候就听到大家在聊天,聊得都好投入,你一言我一语的,我不知道他们聊什么,就在旁边听着,一个男生在说“我就知道一个女生,一个人间隔年旅行,走东南亚好几个国家,好勇敢的……” 我听着还挺好奇,他们谈论的女生的旅行路线和我的差不多,其他几个女生有的在说不敢相信,有的说很羡慕什么的,那个男生越说越细节,我竟然觉得他的声音语调有点点熟悉,我特别疑惑,然后打断他,说:“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XXX吗?(就是他的名字,我当时记得的)” 然后空气一下子安静地凝固下来…… 他说:“是啊!你是?” 我说:“我,好,像,就是你们说的那个人。” 他说:“啊?!你是小慢?” 我说:“是。” 然后所有的人都傻了!哈哈哈哈哈,每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也太巧了吧。那个采访我的论文生好像就在广州上学,但他好好的有宿舍不住为啥来住青旅啊,当时采访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在哪个城市读大学,而且那天也是什么特殊的原因这个论文生刚好那一天在青旅住。太奇葩了!那时我们都觉得中国那么大,那么多人,这也太巧了吧!那天大家都好兴奋,觉得这也是活久见系列了!之后的事情我就完全不记得了,好像也就是带着这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真实的奇遇故事就各忙各的了,也没想要留联系方式常联系什么的,只记得论文生说他大学毕业之后也要去间隔年旅行,我祝福了他。
二、云南大学的偶遇
间隔年旅行的那一年,云南于我是很重要的地方,一来云南很美,我在云南待了很长时间,泸沽湖、香格里拉、大理、沙溪、西双版纳都令我着迷;二来东南亚的旅行也是以云南作为进出的休整地,中间有一小段时间整理一路的照片和游记文字也是在昆明进行的。我住在小雨的谷雨客栈,那家小小的家庭客栈有一柜子纸质书本和一茶几电影碟片,昆明总是花开四处,整理照片累了就想起去云南大学走走,在昆明待了那么久,就那一天忽然想去云大走走,云大校园很漂亮,复古又有风格,校园很大,很多植物,三三两两的同学散步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我当时知道我们有一个高中同学在云大读研究生,她是班长,大家都叫她“小班”,印象中是一个有点男孩子性格的杰伦迷。那时流行玩人人网,所以一般大致知道曾经的同学在读哪个大学,我们并不是很熟悉,高中的班级是流动的,会根据考试成绩调整,印象中我们好像只同过一年班。
走过一栋栋老建筑,路过一排水杉围起的小道,凉爽而安静,抬头往前走,迎面走过来一个人,越来越近,迎面走来了我的高中同学——小班。我们俩个一边面面相觑一边觉得不可思议,都好诧异,她诧异于我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云大的校园,我诧异于怎么会刚刚好这一刻相遇于此,毕竟校园很大,她的时间有各种可能性。我们笑着聊了几句,然后就挥手再见了!并没有留彼此电话,只是祝福了彼此。
但这刚刚好的遇见我一直记得,觉得是奇特的时间点。
三、昆明-北京-上海-重庆
故事的起点是谷雨客栈,客栈主人小雨是个很有趣的女生,明明外表是个个子小小、皮肤嫩嫩的日系可爱女生,但内心却是个性格坚强、铿锵有力的酷girl,中传毕业,为了爱情毅然决然去了她完全陌生的昆明;讨厌上班打卡,就自己创业开客栈,为爱情、为自由,为成为自己,我一直喜欢勇敢做自己的人!我在谷雨客栈无意间看到一套明信片,风格是文艺纪实风,一套大概是十张的样子,明信片正面是制作人拍摄的照片,背面有人生感悟之类的句子,我看到制作人是一个叫做”布川“的人,照片和文字我都还挺喜欢的,就觉得很真诚。后来搜他豆瓣发现他在豆瓣因为一篇《再见!北京》的文章而受到很多关注。布川也是中传毕业。当时我还问小雨,是不是因为是校友,所以认识,才帮他寄卖明信片的。小雨说根本不认识,就是朋友的朋友的随意放在这寄卖的。当时我还觉得小雨和布川同是文艺青年,同是中传毕业,同在昆明,好有缘分,说不定以后会成为朋友什么的,然他俩并无一丁点后续。
我豆瓣关注了布川,一路看着他从北京回昆明,拍婚礼纪实,开咖啡厅,做儿童摄影品牌,每年写一两篇总结及感悟的文字,然后谈恋爱、结婚、生宝宝,生活依然过的文艺而闲适,我依然喜欢他的摄影,觉得他一直保持自己的审美并有所进益。
在上海的办公室,有一天和同事Hocking闲聊上海的定居压力和理想的生活状态,我无意中想到了布川。Hocking是重庆人,我的上级领导兼好友,很喜欢摄影和旅行,每年年底都会整理自己当年的旅行摄影作品印成明信片送给朋友们作纪念。我和他讲布川,说像布川这样离开一线城市,在省会城市做自己的品牌,舒适文艺地经营自己的生活也挺好的。 我:我喜欢他摄影很多年了! Hocking:真的吗?发他微博给我看下 我:当时他经常写关于爱情伤春悲秋的文字,回昆明也遇到了很漂亮的女孩,现在也结婚了呢! Hocking:这是他爱人吗?这是我大学同学也。 我:啊~真的吗?! 哈哈哈哈,世界真的太小了,是吧!
后来Hocking 离开了上海,回重庆发展。 前不久我和小雨在昆明相聚,一起去布川的咖啡厅喝了杯咖啡。 昆明-北京-上海-重庆,发生在四个城市的人和事在我周围围了个圈,有点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