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不足以形容——辛弃疾(陈可抒讲座实录12)
陈可抒/文
陈可抒:今天是系列讲座的第十二讲,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前些天,我们讲了晏殊、李清照婉约一派,又讲了苏轼豪放一派。
辛弃疾,往往与苏轼并列,号称“苏辛”,为豪放派的代表。
但实际上,辛词和苏轼词大有不同,光用豪放来形容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辛弃疾的词,非常灵动,非常飘逸,常常有一些教人忍不住拍大腿的句子,一边拍,一边心里还忍不住想,“这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呢?”简直犹如天神一般。
所以,我们读辛弃疾的词,一定不能简单地归为豪放派,更不能和陈亮、张孝祥、张元干等豪放派词人简单地归为一路。辛词完全不落窠臼,中总是有特别耐人寻味之处。而辛弃疾的为人,也非常神奇,我们先来简单地介绍下。
一,万人中取上将首级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历城,和好汉秦叔宝是老乡,当时,南宋已经偏安一隅了,山东已是金国的属地。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便在金国任职——这很可以理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养家糊口,总要找份工作。
辛赞在辛弃疾十四岁时便安排他去参加金国的科举考试,考了两次,都没有名次。
有种说法是,辛弃疾故意考不上,否则便很难离开金国了,而去考试,完全也是去刺探敌国的情况。
这个说法我很怀疑,因为宋史里明确地记载了一件事:辛弃疾年轻时和好友党怀英一起受学于蔡伯坚,并称“辛党”,在学问上小有名气。为了做出要不要在金国仕官的决定,两人便求助于卜筮。
结果,用蓍草占卜的结果是,党怀英为坎卦,坎为水,为北方,就留在北方金朝了,而辛弃疾为离卦,离为火,为南方,便决意要去往南方的宋朝。
也许辛弃疾曾经是有过在金朝暂且韬光养晦的想法的,像他祖父一样。但是,我们所能确定的是,青年辛弃疾便已经立下志向,要驱除金人,收复失地,而且,他还做出了具体的行动。
当时金朝与南宋已经处于对峙状态,战争互有输赢,此时山东境内自发产生了两只起义军,一只是耿京所率领的,另一只,便是辛弃疾号召的。
经过种种考虑,辛弃疾主动投奔到耿京处,两军合为一处,辛弃疾也做了耿京的“掌书记”。——中间诸多事情暂且不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天,军中的张安国被金人收买了,成了叛徒,叛变抓住了耿京并杀害之,还遣散了大部分起义军,因此被金人任命为济州的知州。
辛弃疾听闻这个消息时,身边没有什么人,临时召集了五十名义士,和他一起,立刻飞奔到济州,在五万人中抓获了张安国!
然后还当场募集了一万多名士兵,马不停蹄地南下,直到渡过淮水。
总之,辛弃疾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能以五十人闯进五万人的军营中,抓获叛徒,这真是万人中取上将首级了!
所以我们读到辛弃疾的诗词,总有种豪气在,这种豪情,可不是谁能都具有的。
后来,辛弃疾归于南宋,声名显赫,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由于南宋政府形势复杂,各种利益集团各怀鬼胎,辛弃疾几乎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尤其是韩侂胄,号称要抗金,但却并不把辛弃疾这样真正有能力的人派到前线上去,所以,辛词中也常常能够读到悲鸣之气。
今天这首词,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写成的。
二,诗词解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宋】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的表面意思比较简单,其中有几处典故。
北固楼,起于东晋时代,原本是放置军资之处,梁武帝来此,感叹京口之地地势险固,便将此楼改名为北固楼。
而辛弃疾来此地时,南宋正在准备抗金北伐,韩侂胄故意不让辛弃疾去往前线,而是派到京口,号称是宋金对峙的第二条防线。
虽然在此地,辛弃疾也做了大量的战事准备工作,然而终于还是无法一展才能、在前线奋勇杀敌,这种情绪,在本词中即有充分的体现。
兜鍪,便是军人的头盔,以此来指代军人,“年少万兜鍪”,字面意思是讲孙权年少统军的事,但不能不使人想起辛弃疾年轻时在山东率领义军的经历,都是天下英雄。
曹刘二字,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故事: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你我二人啊。
而“生子当如孙仲谋”,则是正史里记载的曹操的一句话:有一次曹操与孙权对垒,看到孙权将士威风凛凛,很有军威,孙权也是仪表堂堂,便很感慨地说:生儿子要生个孙权这样的啊!(生子当如孙仲谋),相比之下,刘表刘景升的儿子都是猪狗一般。
这便体现了辛词的第一个特点了:用典很多,很恰当。
彼时,天下几分,南宋、金、西夏、辽,乱世纷纷,很像是三国时期。且不说谁是曹魏,谁是蜀汉,此时的南宋,必然像是东吴无疑了。
辛弃疾在这一时期写词常常写到三国人物,尤其是孙权,他还写过另一首词我们也都很熟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此时的南宋,多么需要一个像孙权一样能够力挽狂澜之人。
而事实上呢,南宋多年兵力积弱,很是被人瞧不起,其它诸国论英雄的时候,想必也是如曹操一般,瞧得上的只有刘备,并没有把南宋放在眼里。所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没有南宋什么事。
不过,这首词的用典还有更妙的地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年轻一代的赞誉。当时的辛弃疾年岁已高,受制于朝廷,也很难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所以,此处也隐隐带出了他自己的感慨:自己是不行了,多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像孙仲谋一样力挽狂澜。
总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么简单的典故,却一下子点出了南宋的形势、辛弃疾的地位和心态等等诸多内容,运用合理,毫不生硬,不须更多修饰,却有诸多妙处。这就是辛词。
辛词的第二个特点是灵活。
之前我们提到过,词的格式很死板,对作词人的束缚很大,不仅字数有限定,而且大的节奏也是规定好的。
而辛弃疾写词,却真的是戴着镣铐跳舞,使人往往都看不到镣铐所在,随心所欲,随性而发。
这首词里,短短几十个字,却嵌进去了三个设问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写诗也好,写词也好,写出多视角是最能增进灵活度的,但却很难。
使用问答,便很有效了,一问一答,两个视角便出来了。——但是却很难。
词的空间本来有限,总是问来答去,便容易损伤整体的一致性。
而这首词,巧妙地嵌入了三个问答,使人不觉得有任何突兀,这便是高明之处。
另外,《南乡子》这个词牌也比较特殊,其中有二字之句。
写词要写好,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句的节奏和长短。二字句是很难写的,因为它往往还不能成一句话。
别人写《南乡子》,无非是往里面插一些衬字,调整一下节奏而已。而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曹刘”二字,写成了句子的主干内容,这一点非常难得。
随便举几个例子: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一斛明珠换绿珠。 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若是把这些句子中的二字句,一般也都能读得通。而辛弃疾这首词的二字句,是决不能删掉的,辛弃疾就是往往在不经意处能极大发掘词句之妙。
这首词就是这样,用典很浅易,但却非常贴切,用词也很浅易,但却有很大妙处。
三,其它辛词
下面再结合他其它的作品来继续分析下辛词的特点。
一剪梅(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江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这首词就不必多分析了吧,“归去来兮”、“今我来思,杨柳依依”、“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全是耳熟能详的句子,辛弃疾拿来就用,但却用着非常合适。
之前我们提到过,写诗词最忌用成语,但辛弃疾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用了成语,而且用得巧、嵌得妙,总能翻出新意,教人看了忍不住要叫好。
(阿七问:那他也爱弄集句么?)
(答:他应该不爱弄,集句太有指向性,往往被拿来炫技,就落了俗套了。)
而辛弃疾被讲得如同天神一般,就没有弱点吗?当然有。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词:
菩萨蛮(辛弃疾) 稼轩日向儿童说,带湖买得新风月。 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开。 功名浑是错,更莫思量着。 见说小楼东,好山千万重。 菩萨蛮(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辛弃疾写的是“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开”,而韦庄写的是“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美人如花,又在绿窗之下,那必定是风光旖旎情意无限。这个“绿”字用得非常灵动。
这便是婉约词的好处,细腻,敏感,字词中仿佛总有一只小手一样,轻轻地挠你的痒。
而辛词,或者说许多豪放词,大部分是取其大略不拘小节的。
辛弃疾写的是“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开”——写的也很好,种花花开了,自然引得白发人早早归来。只是,和韦庄的句子相比,辛词写的仍是大略的豪情。
辛词中,确实很少有“绿肥红瘦”这样的细腻,这应当和他的性格相关。他所能领略的,恐怕也只有“柳塘新绿却温柔”,或者“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气概。
(脉脉问:老师,碧窗、绿窗这种,不是古人的常用词吗?)
(答:“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放在结尾处便翻出新意啊。
绿窗,如果用在平常句中,便只是个修饰,用在这一句里,“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整个十个字,字眼落在“绿”一个字上,便很灵。
可以找一些“绿窗粉泪”之类的诗句比较来看。)
(脉脉问:碧纱窗下水沉烟/绿窗春与天俱莫/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还有红楼梦里贾母说绿纱与竹子不搭,让换个桃红色,可见绿纱糊窗是习俗。
绿窗会不会是像老师讲过的白日、黄沙那种词,是古诗中的固定搭配呢?)
(答:是习俗,是常景,是固定搭配。
但写诗是要写出新意,而不是造出新意。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没一处是新物象,但集于一处,便有新意在。)
四,结语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1,辛弃疾为人豪放,作词却不足以用豪放来形容,往往有神来之笔。
2,辛词妙处,妙在用典,往往嵌入十分巧妙。
3,写诗词忌用成语,辛弃疾却往往反其道而为之,且翻出更妙的新意。
4,婉约词自有细腻,豪放词自有豪逸,各有其妙。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全文完)
《中国古典诗歌28讲》,以中考必考28首诗为基准点,系统串讲传统诗词。
讲座入群:公众号后台回复“寒假抄诗”,会获得入群二维码。(如果群满了,请耐心等待刷新)
招募抄诗群群主,及工作志愿者,详情请联系藤小瓜(微信:tengxiaogua)。
抄诗区:






陈可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要读庄子?
- 庄子放到现在会饿死吗 (1人喜欢)
- “黄蜂尾”张籍,最善于“反转”的诗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