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笔记No.1《二十世纪欧洲前卫艺术》-3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受到达达主义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安德烈·布烈东于1924年提出超现实主义宣言,寻求梦境、潜意识与现实的边界。没有思想与语法控制的规则,《自动性书写》在艺术史上成为新的创造方式,其他的特殊技法拓印法(frottage)、黏贴法(collage)等也大量的被使用在艺术家的奇发异想之中。奇里柯(GeorgiodeChirico)、恩斯特(MaxErnst)、马格利特(ReneMagritte)、(AndréMasson)等艺术家的表现,使得超现实主义成为1920-1930年代欧洲艺术界的主流。
△ 释放“潜意识”、质疑准则,解放思想真正的功能,而非教育控制;离开现实 → 激起超凡和美妙
△ 基里科《令人不安的缪斯女神》:不理性空间、散置元素,无意义集合,非逻辑,令人不安

△ 雷内·马格丽特《面目揭穿的宇宙》:学院派方式,非理性情景,对传统不恰当、不寻常的对照处理

△ 伊芙·坦基《不确定的分割性》:神秘而暧昧的环境,古典方式难以辨认,“推翻现实”+“潜意识主观”

△ 马克斯·恩斯特《伊底帕斯王》:“集合艺术” → 幻象空间;梦境对知名深化诠释,“梦的滤网”,刺激观众;《一星期的善行》:视觉冲击、异质拼贴


△ 安德烈·马松:“自动性绘画”(不同艺术家陆续完成一件作品)“优美的尸骸”、“赌注”——《鱼的战争》、《画在沙子上的鱼》

△ 马克斯·恩斯特《石化的城市》、《雨后的欧洲》:“反宇宙风景”、“拓印技法”、增强联想强度

无形式艺术 Art informel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欧洲绘画运动,包含所有在法国及欧洲地区兴起的抽象主义及行动绘画。无形式艺术以较抒情且即兴的风格呈现潜意识的幻想。同时期盛行于北美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则以较为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形成对比。
△ 战后心理创伤、被认为“失败的理性” → 摧毁个人主体性、重视材料的自由发挥,借以与自然重新连结
△ 几何抽象艺术家(1910~1930):美感创作属于理性与智识之下 / 无形式艺术家:不适用构思和观念,直接用材料创作
△ 尚·弗特里埃《人质的头第三号》:“无脸” → 个人特征和坚实度消失,抛弃一般观念和美感的心灵事物,拒绝把创作压制在智性与乌托邦下 → 深刻地不信任,依靠”自发性美感”(主体消失)

△ 尚·弗特里埃《人质的头二十号》:将造型排在材料后,对现代人自由的否定,创伤的体现

△ 奥托·沃兹《黄色构成》:“个人语言的消失”解体;《蓝色手榴弹》:材料体现,未来不再存在、支离破碎的现在,从片段到片段 → 反人文前卫


△ 亨利·米肖《无题》、《人群》:“人形的毁损”、消失、溶解成为鬼魅


△ 尚·杜布菲 1945年创立“质朴艺术”(疯子、素人、孩童的艺术,不受文化、传统、经典的影响)《带杏色调的多泰尔》、《窗旁的道别》:减少心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