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短文四篇
将进酒: 短文四篇 (2010-04-27 03:09:51)转载▼
一个走路人
到没有剩下任何值得怀疑的东西的时候,就该怀疑你自己了。
不是怀疑有无错失,而是怀疑一贯的正确性。
正确的目的,正确的道路,并不必然导至完美的结局。
同样,大多数失败并不是由错误造成。
也可能恰恰是因为太正确。
一个为目的而远行的人,是了不起的;一个为目的而远行,而且最终达成目标的人,不仅了不起,而且幸运。
一个丧失了目的,仍然在行走的人,就只是一个走路人。
一个走路的人不应当想得太多。
依附在路上,寄居在路上,以路为快乐。在失去目的之后,为了给行为一个解释,只能说,路就是目的,走到哪儿,就是哪儿吧!
当我逐渐告别了青春的时候,我也告别了那个试图做些什么的自己,那个试图成为什么的自己。我现在只是一个走路人。我只想也只能作一个走路人。
只求不老死在床上。
在日光下走,在月光下走,在弥天花雨中走,在满地风沙中走,在无所事事中走。
走下去吧!
直到无疾而终。
这就是我的“光荣和梦想”。
三个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令我感动,但不可一概以“向往”而形容之。有的境界是不可以用“向
往”来形容的。它令我感动,令我欢喜,除此之外,与我并无关系。
第一个,是《水浒》上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段子读的次数并不多,但想到的
时候不少。我的记忆不是很好,然而每一想及,便十分动情。
方寸小画上的林冲,头戴毡帽,帽上一朵红缨,枪尖挑一只酒葫芦,敞着披风,在大雪
中独行。
施耐庵叹道:那雪越下得紧了!
李少春改编的京剧,唱词中说“荒村沽酒慰愁颜”。差矣!错矣!
此时只是“快意恩仇”,只是无奈之后的觉醒和解脱,哪里来的愁颜?
而且痛苦也绝不是“愁颜”能担负得起的。
仅仅是家庭的破散,仅仅是功名事业的付之东流么?
太小觑豹子头林冲了吧!
第二个故事出自《西游记》,道是“孙悟空重整花果山”。
江山如有待。
大圣被昏愦的师父驱逐,意外得以“还家”。
杀退贪得无厌的猎户,救出备受摧残的群猴,寻来天上甘露,洗出花果山的千年灵秀。
然后--
虽然只是在一块巨石上,虽然并非金口玉音的敕封,这猴子,仍然无忧无虑,坦坦荡荡,自由自在,大大方方地做他的“大王”。
做“齐天”的王,总比与人为徒好。
大丈夫岂是与人为徒的么?
好猴儿啊!
第三个境界,千万莫怪我俗,乃是《三国演义》里的“茅庐三顾”。
我想说的当然不是刘备,更不是关羽张飞。
我想说的也不是诸葛亮。
我想说的只是三顾本身,卧龙岗的一些气氛,一些闲人。水镜先生,崔州平,黄承彦,诸葛瑾。
他们最后一次去,是在漫天大雪中。我怀疑,在历史上的任何冬天,冬天里的任何时候,会有那么好的一个日子,会有那么好的一场风雪:绵密,温厚,辽阔,悠长。
黄承彦像在戏台上一样,念了一首打油诗,让粗通文墨的刘备听得目瞪口呆。他当然不
明白其中的妙处。那妙处只在最后两句:
骑驴过小桥
独叹梅花瘦
瘦的是梅花,不瘦的是谁?
在风雪中,骑马的人模糊不清,卧龙岗失去了龙的气势。登高远望,无数屯兵的城市沉睡在梦里,看不清旗帜,看不清是谁的王土。
在这样的大风雪中,甚至看不清诸葛亮。
我怀念黄承彦。
将进酒
现在很少喝酒了。
身体不好只是一个原因。喝少了,没有过程,也没有感觉;多喝两口,容易上头。
年轻时候,即使不会喝,拿身体硬接,几两酒还是顶得住的。那时的喝,只是热闹,只是玩,还带点仰慕古人的意思。
如今不必去仰慕或敬畏任何人了,知道他们和我不过彼此。如今也不再是玩闹的年龄,有时想喝,就真的是想喝。
一个人简简单单地喝。以菜为话,与空对饮,以齿牙之磨合为喧闹。不思远物,不及近事。惟喝而已,如听秋雨。
然而纵是在南方,雨也不是天天可听。
饮酒亦然。
去想象一座松涛中的茅屋?去想象一叶烟波上的轻舟?临水的曲岸?山间的危石?落叶满天的高楼?
是好去处,却已堕落为想象中的俗套。连俗套之门都未能跨入的,我们称之为现实。
毕竟是在现实中。
然而总不至于承认自己衰朽了。总不至于承认连听雨的意趣都荡然无存了。总不至于承认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或是,一辈子就将这么过去了。
时间的堤岸日复一日地坍塌。立足之地,势成孤崖。
想当年登舟将渡,回首旧家山,何曾有一丝畏葸?而今,不经意间,寒意已从足底慢慢升起。
父亲多年前有言:寒从足起。这一天终于来了。
不是敲门声。是雨珠密打篷瓦的哔剥声,是酒浆轻叩牙齿的叮冬声。
让我唱一曲“将进酒”吧 。
先生
在灯影里,这个人其瘦无比。
灯是粗陶的灯台,没有釉色,底座不圆,灯柱不直,油是浑浊的,火焰恍惚如在昏睡中。
风从春天刮到秋天,又从秋天刮到春天。墙上的灰土簌簌而落,墙外传来干硬的草茎迎风发出的尖利的声音。
小屋如孤亭,蹲在山腰上。山腰上没有树,没有乔木或灌木,没有葛藤或丝萝。山腰上
只有草。直立的细如钢丝,偃卧的全无碧色。
天垂直地向小屋压下来。满天云气一齐朝屋子里钻,似要把屋子撑破,或是把屋子撑大。
在夜风里,山下的平原惊涛怒卷,无数渔舟在酣睡中颠簸,千万人发出的酣睡的呼吸声,与风声绞在一起,与母狼的嗥叫绞在一起。狼嗥声明亮如太阳,又像传说里青色的珠,冰色的宝石,像漆黑的树上银白色的残花。
灯光摇晃在人脸上。其瘦无比的人沉在护手椅里,手如旧椅子的红木颜色,红中带黑,光滑而且安静。他的手被椅子的旧色淹没了。
这是很奇怪的事。在鲜明的事物里,他鲜明;在沉颓的事物里,他沉颓。他在傍晚起来,石头们开始收割一天的阳光。
狼一次也没有造访他的小屋。甚至牛和羊,甚至一只野兔。
顺山而下的路上总是走着行人。人像影子一样飘过他的小屋。太阳斜挂在被雷劈过又烧过的榛子树上,被带锯齿的叶子零刀碎割。
我的先生,你如今可安好?
我的先生,只有你的冷漠是我此时此刻唯一的安慰。我梦到狼的时候必梦到你。太阳升起来了。
2000年4月17日
转载
一个走路人
到没有剩下任何值得怀疑的东西的时候,就该怀疑你自己了。
不是怀疑有无错失,而是怀疑一贯的正确性。
正确的目的,正确的道路,并不必然导至完美的结局。
同样,大多数失败并不是由错误造成。
也可能恰恰是因为太正确。
一个为目的而远行的人,是了不起的;一个为目的而远行,而且最终达成目标的人,不仅了不起,而且幸运。
一个丧失了目的,仍然在行走的人,就只是一个走路人。
一个走路的人不应当想得太多。
依附在路上,寄居在路上,以路为快乐。在失去目的之后,为了给行为一个解释,只能说,路就是目的,走到哪儿,就是哪儿吧!
当我逐渐告别了青春的时候,我也告别了那个试图做些什么的自己,那个试图成为什么的自己。我现在只是一个走路人。我只想也只能作一个走路人。
只求不老死在床上。
在日光下走,在月光下走,在弥天花雨中走,在满地风沙中走,在无所事事中走。
走下去吧!
直到无疾而终。
这就是我的“光荣和梦想”。
三个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令我感动,但不可一概以“向往”而形容之。有的境界是不可以用“向
往”来形容的。它令我感动,令我欢喜,除此之外,与我并无关系。
第一个,是《水浒》上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段子读的次数并不多,但想到的
时候不少。我的记忆不是很好,然而每一想及,便十分动情。
方寸小画上的林冲,头戴毡帽,帽上一朵红缨,枪尖挑一只酒葫芦,敞着披风,在大雪
中独行。
施耐庵叹道:那雪越下得紧了!
李少春改编的京剧,唱词中说“荒村沽酒慰愁颜”。差矣!错矣!
此时只是“快意恩仇”,只是无奈之后的觉醒和解脱,哪里来的愁颜?
而且痛苦也绝不是“愁颜”能担负得起的。
仅仅是家庭的破散,仅仅是功名事业的付之东流么?
太小觑豹子头林冲了吧!
第二个故事出自《西游记》,道是“孙悟空重整花果山”。
江山如有待。
大圣被昏愦的师父驱逐,意外得以“还家”。
杀退贪得无厌的猎户,救出备受摧残的群猴,寻来天上甘露,洗出花果山的千年灵秀。
然后--
虽然只是在一块巨石上,虽然并非金口玉音的敕封,这猴子,仍然无忧无虑,坦坦荡荡,自由自在,大大方方地做他的“大王”。
做“齐天”的王,总比与人为徒好。
大丈夫岂是与人为徒的么?
好猴儿啊!
第三个境界,千万莫怪我俗,乃是《三国演义》里的“茅庐三顾”。
我想说的当然不是刘备,更不是关羽张飞。
我想说的也不是诸葛亮。
我想说的只是三顾本身,卧龙岗的一些气氛,一些闲人。水镜先生,崔州平,黄承彦,诸葛瑾。
他们最后一次去,是在漫天大雪中。我怀疑,在历史上的任何冬天,冬天里的任何时候,会有那么好的一个日子,会有那么好的一场风雪:绵密,温厚,辽阔,悠长。
黄承彦像在戏台上一样,念了一首打油诗,让粗通文墨的刘备听得目瞪口呆。他当然不
明白其中的妙处。那妙处只在最后两句:
骑驴过小桥
独叹梅花瘦
瘦的是梅花,不瘦的是谁?
在风雪中,骑马的人模糊不清,卧龙岗失去了龙的气势。登高远望,无数屯兵的城市沉睡在梦里,看不清旗帜,看不清是谁的王土。
在这样的大风雪中,甚至看不清诸葛亮。
我怀念黄承彦。
将进酒
现在很少喝酒了。
身体不好只是一个原因。喝少了,没有过程,也没有感觉;多喝两口,容易上头。
年轻时候,即使不会喝,拿身体硬接,几两酒还是顶得住的。那时的喝,只是热闹,只是玩,还带点仰慕古人的意思。
如今不必去仰慕或敬畏任何人了,知道他们和我不过彼此。如今也不再是玩闹的年龄,有时想喝,就真的是想喝。
一个人简简单单地喝。以菜为话,与空对饮,以齿牙之磨合为喧闹。不思远物,不及近事。惟喝而已,如听秋雨。
然而纵是在南方,雨也不是天天可听。
饮酒亦然。
去想象一座松涛中的茅屋?去想象一叶烟波上的轻舟?临水的曲岸?山间的危石?落叶满天的高楼?
是好去处,却已堕落为想象中的俗套。连俗套之门都未能跨入的,我们称之为现实。
毕竟是在现实中。
然而总不至于承认自己衰朽了。总不至于承认连听雨的意趣都荡然无存了。总不至于承认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或是,一辈子就将这么过去了。
时间的堤岸日复一日地坍塌。立足之地,势成孤崖。
想当年登舟将渡,回首旧家山,何曾有一丝畏葸?而今,不经意间,寒意已从足底慢慢升起。
父亲多年前有言:寒从足起。这一天终于来了。
不是敲门声。是雨珠密打篷瓦的哔剥声,是酒浆轻叩牙齿的叮冬声。
让我唱一曲“将进酒”吧 。
先生
在灯影里,这个人其瘦无比。
灯是粗陶的灯台,没有釉色,底座不圆,灯柱不直,油是浑浊的,火焰恍惚如在昏睡中。
风从春天刮到秋天,又从秋天刮到春天。墙上的灰土簌簌而落,墙外传来干硬的草茎迎风发出的尖利的声音。
小屋如孤亭,蹲在山腰上。山腰上没有树,没有乔木或灌木,没有葛藤或丝萝。山腰上
只有草。直立的细如钢丝,偃卧的全无碧色。
天垂直地向小屋压下来。满天云气一齐朝屋子里钻,似要把屋子撑破,或是把屋子撑大。
在夜风里,山下的平原惊涛怒卷,无数渔舟在酣睡中颠簸,千万人发出的酣睡的呼吸声,与风声绞在一起,与母狼的嗥叫绞在一起。狼嗥声明亮如太阳,又像传说里青色的珠,冰色的宝石,像漆黑的树上银白色的残花。
灯光摇晃在人脸上。其瘦无比的人沉在护手椅里,手如旧椅子的红木颜色,红中带黑,光滑而且安静。他的手被椅子的旧色淹没了。
这是很奇怪的事。在鲜明的事物里,他鲜明;在沉颓的事物里,他沉颓。他在傍晚起来,石头们开始收割一天的阳光。
狼一次也没有造访他的小屋。甚至牛和羊,甚至一只野兔。
顺山而下的路上总是走着行人。人像影子一样飘过他的小屋。太阳斜挂在被雷劈过又烧过的榛子树上,被带锯齿的叶子零刀碎割。
我的先生,你如今可安好?
我的先生,只有你的冷漠是我此时此刻唯一的安慰。我梦到狼的时候必梦到你。太阳升起来了。
2000年4月17日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