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一个在等“对不起”,一个在等“谢谢”
01
细读完北大才子的“血泪文”后,我默然了很久。
因为他让我想到了我家小弟,里面爸妈管太多的一些情节也在小弟生活中上演过,但结局却完全不同。
话说,当年小弟刚毕业时,杂七杂八干了很多工作,但都不长久,心里也是郁闷——跟王猛工作后遭遇的困境几乎一模一样。
看到小弟工作不好,爸妈就着急了。于是,在没有征得小弟同意的情况下,就托人找关系把小弟送进了一家国企。
但干了不到一个月,小弟就因为上夜班受不了要辞职。爸妈听了后,很是不乐意,就一直劝他,夜班不适应,调整调整就好了么,工资这么高的工作可不好找呀。
劝了几次后,小弟直接怒了。据说那天晚上,小弟一边摔锅碗瓢盆、砸烂电扇,一边哭着对爸妈控诉他们的“霸权”,把他们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了。
当听到爸妈复述完情况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有这么不懂事的孩子。但看到北大才子的“血泪文”后,我当下不由得要为我家小弟点赞——不愧是我家的男儿,就是够爷们!
咱受气了就撒气,受了委屈就哭泣,痛痛快快的,多好!
哪像隔壁北大的,好像光长了脑子没长好情商,不仅憋死了自己,还连累父母被“拉黑”。
也不知道读了这么多年书,都读哪去了——说好的人人平等呢?爸妈错了,你就骂呗,跑路当缩头乌龟算咋回事?
你看人家李诞,在《吐槽大会》上当着全国观众的面“扒皮”老李,不仅出了从小到大受过的气,还顺带把自己炒“火”了,可谓是一箭双雕呀。
要么你也去试试,说不定也双赢呢?
02
我们伟大的马克思曾说,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在王猛的“血泪文”火爆网络之后,有记者去采访王猛的父母。对于儿子12年不回家的举动,王猛父母至今不知道是为什么,甚至还一直对外宣称“儿子在美国太忙,才没有回家的”。
整整12年了,王猛的父母竟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不回家。这么没有反思精神的父母,竟还教出了一个北大的高材生,可见他们的“基因”有多强大,王猛的成长过程有多“憋屈”了。
这样的父母,吐槽有用吗?没用!为什么呢?因为骂错人了嘛!
你看一个是可以12年不回家的儿子,一个是可以12年不管儿子回不回家的父母,连谈话都不会有了,还怎么开骂?就算开骂了,谁会去认真听啊?
那怎么办?我想到一招,骂王猛爸妈的爸妈呗!谁叫他们的“基因”那么强大,都隔两代了,还一模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在中国,王猛绝非个例。
在豆瓣上有各种“吐槽父母”的帖子,里面有一堆跟王猛有过一样经历的人,在控诉着父母的种种不是。
他们未必不爱父母,但他们不知如何去爱。记得有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是时候该学学“如何当好一个子女”了。
因为从古至今,我们只知道“百善孝为先”,却好像从没想过自己该如何当好自家父母的子女。
而“孝”字,好像天然就带着“不平等”。反正,我每次听到“孝”就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你想想,我们和父母之间竟然没有“理”,只有“孝”,那还能不打架啊?除非我们都是愚人吧。
毕竟三岁一代沟。如果以这个为尺度,那我们和父母间的代沟,得有多深啊…
不对,那哪是沟啊,明明就是汪洋大海。
0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则评论。
在看完王猛和其父母的报道后,有网友留言:一个在等孩子说谢谢,一个在等父母说对不起。可悲的一家人。
彼此不理解,是很可悲,但更可悲的,难道不是那个“等”字吗?
想想我“等”了十年的男神,想想我“等”了n年的文学梦,想想我“等”了n+1年的美好生活……一阵羞愧感源源不断地袭来,我们到底在“等”字上错过了什么?
罗振宇在《奇葩说》中说,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很明显,王猛和他父母,都掉沟里去了,而且是一条深不见底的马里亚纳海沟!
那沟深的呀,王猛只想着去读心理学博士来求解脱,而不是去尝试与父母交谈;王猛父母只等着孩子回家,而不是尝试找孩子回家。
你说,这么两只井底之蛙,咋能看到广阔的天空,深邃的大海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插播一则“误读”——原来井底之蛙的故事,告诉青蛙真相的是只海龟,而不是乌鸦,有多少人是跟我一样没文化的?
言归正传。在他冲父母大骂一通后,我发现父母的态度开始慢慢转变了,他们开始试着相信小弟的选择和判断,也开始学着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去找小弟咨询。慢慢地,他们的关系就开始缓解了,亲情也渐渐回暖了。
原来不只爱情需要经营,亲情也是如此呀。
要知道,父母也是人生中第一次当父母,犯错在所难免嘛。在他们犯错误时,作为子女最该做的也许不是指责和谩骂,而是调教。调教他们如何当好一个父母,就如同他们调教我们如何当好一个子女一样。
莱昂纳德·科恩曾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也许不论是王猛和王猛爸妈,亦或是我们和我们的爸妈,那一抹裂痕,都可能是缺乏沟通。
因为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
那即便有再多的爱,也唤不回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