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笔记 | 四月三周两天
写在前面:这个系列常常由我的观影速记构成,因为每看过特别喜欢特别让我沉浸的电影,我的脑子里总会冒出很多想法,亟待书写,否则转念便忘记,惨痛的教训是有次在电博看完《红色沙漠》,没能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尔后生活突发很大的变故,我竟对自己当时想说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这里记下的内容多是碎片,待成文、待修改、待解答,我先如实保留它们最原始的模样,期盼修缮和碰撞。
————
奔走的女性
如果故事打动了我们,那么,这些习惯中的某些成分、故事给予关注的某些方式,就会留在我们身上,成为我们的习惯和方式。于是我们就会用它处理往后生命的混乱——无数的故事隐藏在其中。
——约翰·伯格《本托的素描本》
432是部让人目不转睛的电影,场景/灯光/声音/构图/摄影/叙述/社会议题/女性处境等方面,都极其丰富,不去评说其是否伟大,但是这部作品的精彩,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观者,过去的观影经验/当下的观影体验/情绪/感官/思考甚至记忆力,全都涌现于影城一厅,并隐隐持续至今。
1987年,苏联解体前夕,罗马尼亚尚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80年代末的东欧小城市,冷冽/暗沉沉的清亮/枯枝/泥土,公交车/天桥呈现的破败现代化,加上电影开头:先是固定机位,和桌子保持水平线,鱼缸、电话,犹如一幅画,然后后移拉远,人进入画框,这很容易让我联系起自己最初看内地导演作品的经验。
我们能从蒙吉的电影语言读到什么呢?采用自然光,晚上拍外景根本看不到人,能听到声音吧?声音则总是先于画面,如公交车的鸣笛声,堕胎场景,保持固定机位,Otilia慌忙寻找扔掉小婴儿的地方,使用晃动的手持跟拍,镜头使用和情绪一致。
蒙吉是英美文学出身,然后转去学电影,他的阅读经验令我感到好奇,因为他讲故事的方法非常托尔斯泰,尤其是两位女主人的人物塑造上,比如,被男友抛弃急需堕胎的Gabita:不负责任、爱撒谎、做事不靠谱、任性软弱,堕胎当天早上她还在脱毛、指定抽某一品牌的烟、看着朋友为自己出钱又出卖身体、还要吃和婚宴同样档次的晚餐……没有一处细节违反这个人物的特点;并且,这个故事发生于G堕胎的这一天,即四月三周两天的最后一天,作者选择矛盾激化的顶点,作为其作品的主要构成,这不就是“三一律”嘛,只是当戏剧转向电影,场景转化更为灵活广阔。
堕胎故事犹如棱角,折射1987年罗马尼亚巨变前夕的社会图景,矛盾亟待爆发:共产制度,统一分配商品甚至工作,但是人们多是通过私人商贩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堕胎非法,滋生昂贵的私人堕胎业务,那究竟该不该、能不能堕胎呢?除却非法、昂贵、生活困扰,当o看到四个月未真正成形的婴儿,小小的,死去了,而自己必须找地方将他扔掉,不能埋起来,会被狗鼻子闻到,要乘电梯到十楼,从高处的垃圾通道扔下去,她是怎样的心情,当她回来,G正在餐厅等着吃饭,一堆动物内脏,她最后茫然地望向窗外。
还有三处似乎无用的细节:o趁那个男人去洗手间,翻他的手提箱,发现一把刀,突然男人出来,她没来得及放回去,就顺手拿走了,后来无意留在了房间;那个男人身份证身份证忘记拿走;o匆忙离开男友母亲的生日会,赶回酒店,外面停着救护车,前台站着穿制服的人。这三处让我感到惊慌,以为男人因为找身份证又回到酒店,和G发生冲突,又有刀,有人伤亡,事情败露,所有人都遭殃……结果什么都没发生……看来是我套路商业片看多了,或许蒙吉是要反类型?
作为女性,并且女性意识非常强,所以观看时不免带入了很多女性经验,而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处境,较为完整地体现在o身上,故事线索围绕着她展开,发生在一天,尽管故事人物场景简单,对话长,但是戏剧张力强。o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担忧,比如选择理工科才不会被分配回乡下;与男友之间的复杂情感,男友家境优渥,居住在城市,o应该是很喜欢男友的,却是感到身份差异,不能自在自如,觉得被轻视,当爱情触及家庭,带给恋人的诸多不适,甜蜜无法再包裹;朋友堕胎,o之所以极尽所能帮她,除了善良的品质外,o理解和自己相同的女性在那时的社会处境,并且试图在远离家人亲缘关系之外的城市,重新和他人建立可靠可信赖的社会联系(通过质问男友自己如果不小心怀孕怎么办, 我们可以了解到o心底的担忧和恐惧,压抑一整天的情绪得以借由一件小事爆发,这里有对自己被强奸却无枝可依的委屈),比如,如果自己需要堕胎,G一定会帮她,这种出于自保而竭尽全力帮助他人的心理,像极了我的母亲;小旅馆内,情节由三人的对话推进,G稀里糊涂找来一个男人为自己堕胎,他很魁梧,看上去很凶很强势,狭小的酒店空间,被男性话语笼罩,他解释医学、伦理道德、法律,一切的东西,细数自己要承担的风险,对价格毫不退让,两位女性显得那么弱小无知,G塔只会哀求,o许诺一定会凑够钱,但显然任谁都不具备知识和讨价还价的策略,最后,大家心知肚明,只能通过出卖女性的身体。
这个故事丰富的肌理,在o的内心得到呈现(女主的表演非常细腻丰富),又外化于行动,尽管处于劣势、艰难的境地,摄影机跟拍的这位女性,从早到晚都在奔走,一系列非日常起初略显神秘的动作,透着一股韧劲儿,屏住呼吸在承受着,但是毫无渲染,没有刻意塑造一个悲情的女英雄形象,因为o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所以内在的生命力显得特别可贵,一面是女性处境的艰难卑微,一面又是女性身体内蕴藏的能量,她们只能自救,也正在自救。
摄影机跟拍的这位女性一直在奔走。
我们再来谈谈这部电影的结尾,极富故事魅力,汽车鸣笛经过,G和O同时茫然不知所措地看向窗外即镜头……事情似乎已经解决了的,但是结局的方式/人物表现,还有前面故事隐隐铺垫的线索,都暗示着人物内心久久的不安和命运的动荡飘摇。
之所以将对结尾的论述从对故事的探讨中单独拎出来,是因其精妙,因其回到电影或故事本身。对于这样呈现社会问题的电影,我们可以在任意节点暂停,生发出有关历史/制度/法律/伦理/道德/人性等等问题的探讨,但是蒙吉却将有可能发散的一切线索都收束到这样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尾,O和G就那样转头望向我们,尔后落幕。就像引言中约翰·伯格所述,好的故事会留在我们的生命里。432的结尾也留在了我的生命里。
(这才是好看的现实主义啊!这样的故事,似乎是需要相隔30年,或长或短,保持距离去审视,才会这么丰富有力度,站太近,就看不清了,就看不到那么多东西。)
6/20@siff上海影城1厅,萌吉吉很善谈
速记于6/20晚,6/21早、晚下班地铁和睡前床上……
2018/3/13草草拼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