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笔记No.1《二十世纪欧洲前卫艺术》-2
抽象主义 Abstract
以卡济米尔·马列维奇、皮特·蒙德里安和瓦西里·康丁斯基和为例指不涉及任何特定实例的概念或观念,亦指将各实例的共有特性抽出,以形成普遍概念的过程。至于现代艺术运动以及相关创作,则称之为「抽象派」。
△ 摆脱任何涵义、象征或任何与现实的联系
△ 马列维奇《收割黑麦》:背离学院式美学,金属质感;用曲线、反曲线原则进行造型游戏,远离写实表现的美感原则

△ 马列维奇《至上主义》:没有物体、过去的几何造型,全面革新西方美学语汇和文法;“至上主义”在于表现一种能量的恒常和直觉式的运动。

△ 马列维奇《白底上的黑色方块》:象征圣象,放置在俄国圣象位置,革命性方式展示,暗示至高性
△ 蒙德里安→艺术的精神性&观念的创造性 《开花的苹果树》:撷取结构精髓,转译为抽象几何

△ 蒙德里安《三号画作 椭圆形构图》:结构性的构成、纯化;曲线为动力、垂直水平线为静止
△ 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宇宙起源观的一部分,用理性和逻辑的方法来安排颜色;其中颜色=宇宙物质面、线=精神性;新造型主义用和谐的整体联合起相异还有对立,不受于平面的绘画,而要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

△ 康定斯基 → 解放主观、“心相风景”:给予形状、线条和颜色各种可能性,非常自由地在画面中伸展。《有高塔的风景》:色块成为主要元素 → 情绪性和表现性

△ 纯绘画:追求绘画本身,不再模仿自然;“用自身方式呈现画家内心”,意识、诗意、音乐感 → 独立观者可以任意想象,不受限历史或文化上的特定意义,自由诠释。
△ 康定斯基《无题》:爆炸、分散,对颜色、线条和形状的完全解放,表现一种喜悦和力量的感觉

△ 康定斯基《红色斑点的构图》:自由的元素,和现实切断联系
达达主义 Dada
指一种激烈反抗西方文明虚伪的欧洲艺术与文学运动,开始于1916年的苏黎世,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动。这个运动倡导採用反讽、虚无主义、破除偶像、荒谬主义。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 1916年瑞士苏黎世诞生——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反抗他们认为社会无可避免走向灾难的情况,质疑西方资本主义 → 无政府主义精神,彻底质疑西方资本主义精神 → 玩世不恭、近乎丑闻,用嘲讽来摧毁资本主义文化主流标准
△ 查拉《如何创作达达主义的诗》:打破惯用语言中的逻辑和句法,采用“随机”方式,破坏语言和艺术原则
△ 尚·阿尔普《无题——随机摆放的方形拼贴》:质疑学院派的神圣性及技巧

△ 尚·阿尔普《查拉的肖像》:大致和谐的形状、均质感,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 → 达达艺术家非常强调用集合艺术和拼贴所能产生的进行提问

△ 罗尔·豪斯曼《我们时代的精神》:资产阶级的精神,人和机器的亲密关系是罪恶之源,消失的人性。“随机”+“平凡”→ 控诉西方理性和资本主义

△ 罗尔·豪斯曼《ABCD》:接近斯巴达克派主张,集合不同平凡元素,打破艺术的神圣空间

△马克斯· 恩斯特《一个漫长实验的结果》:集合艺术的调和,意图超越艺术不同领域的疆界,打破美感原则

△ 马克斯· 恩斯特《平静的天鹅》:照片拼贴,颠覆视觉,冲撞、冲突并置,颠覆我们对艺术品的想象

△马克斯· 恩斯特《苏拉威西岛的大象》:宣泄战争场景 → 超现实主义

△ 科特·希维特斯《梅兹25a画作》:平凡即艺术

△ 马塞尔·杜尚《板凳上的脚踏车》:对艺术传统的根本质疑(艺术的独特性、真实性和难以亲近性),重要的是艺术家构思作品的想法,而不是艺术品的制作过程,艺术家应该是思考的人——取决于“艺术家之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