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CATTI 备考经验:非英专同学备战二笔经验帖
【写在最前面的话】
考试出分的那天,我在查分前内心十分忐忑,回想在过去的一年里,最初是到处听公开课,看经验帖,向学姐请教学习经验;再到自己开始上手练习,每次练出的译文都不忍卒看;然后仍然坚持积累砖块,整理笔记,再次练习,再次受挫……看到二笔过关的那一刻,内心真的是十分激动,想想一年的付出也是很值得的了。所以借这个机会把自己一年的学习心得写一写,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刚刚接触翻译或者几分之差过关的同学有些许启发和帮助。
笔者本科是和英语完全不相关的专业,5月攻克三笔,再至11月攻克二笔(综合70+,实务63)。平时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考了BEC的中、高级,四级600+,六级590,可以说是拿考试促学习,通过备考学到了很多专业外的知识。
其实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参加CATTI考试并非为了谋得那一张证书,重点在于看看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以及不足所在。
考试是阶段性学习效果检验,就比如说你有没有坚持练习翻译?有没有翻译的意识?有没有通过练习不断整理笔记不断温习?这些一考便知!而且考试过了也不是终点,万万不可把书籍束之高阁,否则一旦进行实战便会露怯。
在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后,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备战CATTI考试过程中我的心得体会,我将从综合、汉译英、英译汉三块入手:
A.【二笔综合】
使用工具:刘毅1万词,手机背单词APP
综合是二笔的第一关,个人觉得只要平时坚持背单词,先专八再GRE,积累个几个月下来,综合绝对不是问题。
我以前也买过好几本词汇书,但是从来没有完整地背完,复习也不充分。很多人都会出现这种问题,那就是背单词书从头背,然后每次都是从头来,时间一长没了当初的兴趣,就会弃之如敝履。
其实如果自己在背书和复习方面把握不好节奏的话,就可以使用手机APP来背,经过科学的算法和复习曲线的帮助,记忆效果会更好。我自己也是不断在背,中间有的单词也会遗忘,但是大体都记住了。
如果把碎片的时间利用好,会节省很多时间。然后经过几个月的积累,感觉学到了很多单词,仿佛开辟了人生的新境界。做综合的单选当我看到许多背过的单词,也有几分自豪和安心。
另外,你可以不用背过这里面的每一个单词(我觉得形容词和动词的重要性相对高于一些生僻的名词),毕竟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事。还有,背完了一遍还要勤于复习。这些专八和GRE单词我们使用次数较少,且相对较长,难度较大。如果仅凭一次记忆,根本无法牢固掌握。
对于背单词我还有一点心得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什么意思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背词时最好看一下英文的解释,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然后背不是只背眼前的词,近、反义词也应有所了解,这对于综合的词语替换也是有好处的。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一棵树生长一样,把树枝岔开,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掌握一些常见的词根和词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记忆量,而且还能帮我们在关键时刻猜出一些单词的意思。
B.【英译汉】
使用材料:历年真题、纽约时报、《武峰12天》、《90天三笔》
很多人觉得英译汉比较简单,的确我们经常能读懂材料,可是落到笔头上的话便会很局促。自己写的译文有时不像“人话”,读起来让人啼笑皆非。最早接触的英译汉是看武峰一本12天,第一次读完,似懂非懂。练习的时候依旧“我行我素”,但是练习一段时间重新回来看书,感觉里面的很多内容都理解了。官方指定的教材个人没有用,感觉其风格不是非常喜欢,或许各有所爱吧。
我想说要想真正提高英译汉的水平,一方面得多读外刊,养成语感,理解外国人写作时的思维。对于这一块,微博上和微信公众号素材真的很多,把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的文章剖析的十分深刻。CATTI考试特别喜欢出纽约时报的文章,平时备考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
另一方面,平时要加强中文的修养,适当读一些书,可以每天看看中国日报里面的推送,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等公众号,学习一些字词的表达。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最终产生质变。
另外我在备考期间用的比较多的就是《90天三笔》,其中最好用的技巧就是隐词法和化抽象为具体。最初做英译汉我恨不得每个词都要知道它的意思,可以查完了字典还是不理解,要不就是说的话很别扭。
慢慢地,我知道英译汉的时候更多地要去真正读懂。首先要通读句子,看能否顺句驱动,如果可以便顺句驱动;若不能顺句,则根据意群进行合理切分,梳理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由远及近和来龙去脉进行翻译;再次,遇到难处理的词,参考上下文进行转译。
C.【汉译英】
使用材料:历年真题、精选部分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90天二笔》、《90天三笔》
使用词典:新世纪汉英大辞典(惠宇编)我觉得这本就够用。考试是不要过度依赖词典,否则会严重影响二笔的做题速度!
在汉译英上,我的方法在于:首先,我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基础,从中学习许多砖块的表达,将它们拿来背诵。因为政府报告里面的很多内容还是挺抽象的,所以不懂的东西还是要多查。
学习时,我们可以关注与CATTI考试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面都有整理好的表达,可以直接打印学习。另外,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应挑来看看,了解当下的最新动态。比如去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讲话、G20的讲话都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可以跟着国家队一起来学习,总比看一些不太靠谱的资料要好很多。不要养成囤资料不看的坏毛病,好的书宁可多看上它个两三遍,把核心的内容消化吸收。
学翻译不是纯背,只背诵不思考是没办法长期提高的。我最初学习翻译的时候,是见一个背一个,学得比较零碎。但是后来发现很多表达都是共通的,可以整合起来,这样拿过来换着用译文才不会太干涩。
最初自己学习翻译的时候都是自己摸索,翻译出来的内容也是无眼看。很多时候都是停留在照字译字的层面上,受中文的束缚。我先从《90天三笔》入手,慢慢学了10大技巧,再结合例子来看体会更深。
后来上路以后就拿《90天二笔》大量练习。最大的感受就是行文要简化,翻译不是字字对照,做汉译英还是要先对语言进行简化,梳理其中的逻辑,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传递信息。这个做法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需要不断的练习,培养对语言的感觉,学会剥离“废话”,抽丝剥茧翻译其中的内核。同样我也提到,做练习时要试着品味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有些时候上下文并非表面上看到的并列关系,实则因果等等,考试时如果能把握好句子的逻辑关系再选用恰当的词表达出来,相信老师的印象也会提升。如果大家有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学习。
最后,还是要啰嗦一句,学习要多多复习,真正掌握才是自己的东西:学习材料固然要多,但是不可以贪多。学过的知识,自己辛辛苦苦总结的笔记一定要定期复习,最起码考试前要翻上一遍,这样才能有所长进。
另外想提醒大家, catti考试都是扣分制,有的句子我们也许不太会处理,那就不要鸡蛋碰石头,用其他相对简单直白的语言翻译。只要不错,老师找不出毛病,那过关就很有希望了。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学习方法,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吸取其中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愿我们在学习翻译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学习效果更好。
考试出分的那天,我在查分前内心十分忐忑,回想在过去的一年里,最初是到处听公开课,看经验帖,向学姐请教学习经验;再到自己开始上手练习,每次练出的译文都不忍卒看;然后仍然坚持积累砖块,整理笔记,再次练习,再次受挫……看到二笔过关的那一刻,内心真的是十分激动,想想一年的付出也是很值得的了。所以借这个机会把自己一年的学习心得写一写,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刚刚接触翻译或者几分之差过关的同学有些许启发和帮助。
笔者本科是和英语完全不相关的专业,5月攻克三笔,再至11月攻克二笔(综合70+,实务63)。平时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考了BEC的中、高级,四级600+,六级590,可以说是拿考试促学习,通过备考学到了很多专业外的知识。
其实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参加CATTI考试并非为了谋得那一张证书,重点在于看看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以及不足所在。
考试是阶段性学习效果检验,就比如说你有没有坚持练习翻译?有没有翻译的意识?有没有通过练习不断整理笔记不断温习?这些一考便知!而且考试过了也不是终点,万万不可把书籍束之高阁,否则一旦进行实战便会露怯。
在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后,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备战CATTI考试过程中我的心得体会,我将从综合、汉译英、英译汉三块入手:
A.【二笔综合】
使用工具:刘毅1万词,手机背单词APP
综合是二笔的第一关,个人觉得只要平时坚持背单词,先专八再GRE,积累个几个月下来,综合绝对不是问题。
我以前也买过好几本词汇书,但是从来没有完整地背完,复习也不充分。很多人都会出现这种问题,那就是背单词书从头背,然后每次都是从头来,时间一长没了当初的兴趣,就会弃之如敝履。
其实如果自己在背书和复习方面把握不好节奏的话,就可以使用手机APP来背,经过科学的算法和复习曲线的帮助,记忆效果会更好。我自己也是不断在背,中间有的单词也会遗忘,但是大体都记住了。
如果把碎片的时间利用好,会节省很多时间。然后经过几个月的积累,感觉学到了很多单词,仿佛开辟了人生的新境界。做综合的单选当我看到许多背过的单词,也有几分自豪和安心。
另外,你可以不用背过这里面的每一个单词(我觉得形容词和动词的重要性相对高于一些生僻的名词),毕竟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事。还有,背完了一遍还要勤于复习。这些专八和GRE单词我们使用次数较少,且相对较长,难度较大。如果仅凭一次记忆,根本无法牢固掌握。
对于背单词我还有一点心得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什么意思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背词时最好看一下英文的解释,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然后背不是只背眼前的词,近、反义词也应有所了解,这对于综合的词语替换也是有好处的。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一棵树生长一样,把树枝岔开,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掌握一些常见的词根和词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记忆量,而且还能帮我们在关键时刻猜出一些单词的意思。
B.【英译汉】
使用材料:历年真题、纽约时报、《武峰12天》、《90天三笔》
很多人觉得英译汉比较简单,的确我们经常能读懂材料,可是落到笔头上的话便会很局促。自己写的译文有时不像“人话”,读起来让人啼笑皆非。最早接触的英译汉是看武峰一本12天,第一次读完,似懂非懂。练习的时候依旧“我行我素”,但是练习一段时间重新回来看书,感觉里面的很多内容都理解了。官方指定的教材个人没有用,感觉其风格不是非常喜欢,或许各有所爱吧。
我想说要想真正提高英译汉的水平,一方面得多读外刊,养成语感,理解外国人写作时的思维。对于这一块,微博上和微信公众号素材真的很多,把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的文章剖析的十分深刻。CATTI考试特别喜欢出纽约时报的文章,平时备考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
另一方面,平时要加强中文的修养,适当读一些书,可以每天看看中国日报里面的推送,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等公众号,学习一些字词的表达。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最终产生质变。
另外我在备考期间用的比较多的就是《90天三笔》,其中最好用的技巧就是隐词法和化抽象为具体。最初做英译汉我恨不得每个词都要知道它的意思,可以查完了字典还是不理解,要不就是说的话很别扭。
慢慢地,我知道英译汉的时候更多地要去真正读懂。首先要通读句子,看能否顺句驱动,如果可以便顺句驱动;若不能顺句,则根据意群进行合理切分,梳理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由远及近和来龙去脉进行翻译;再次,遇到难处理的词,参考上下文进行转译。
C.【汉译英】
使用材料:历年真题、精选部分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90天二笔》、《90天三笔》
使用词典:新世纪汉英大辞典(惠宇编)我觉得这本就够用。考试是不要过度依赖词典,否则会严重影响二笔的做题速度!
在汉译英上,我的方法在于:首先,我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基础,从中学习许多砖块的表达,将它们拿来背诵。因为政府报告里面的很多内容还是挺抽象的,所以不懂的东西还是要多查。
学习时,我们可以关注与CATTI考试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面都有整理好的表达,可以直接打印学习。另外,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应挑来看看,了解当下的最新动态。比如去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讲话、G20的讲话都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可以跟着国家队一起来学习,总比看一些不太靠谱的资料要好很多。不要养成囤资料不看的坏毛病,好的书宁可多看上它个两三遍,把核心的内容消化吸收。
学翻译不是纯背,只背诵不思考是没办法长期提高的。我最初学习翻译的时候,是见一个背一个,学得比较零碎。但是后来发现很多表达都是共通的,可以整合起来,这样拿过来换着用译文才不会太干涩。
最初自己学习翻译的时候都是自己摸索,翻译出来的内容也是无眼看。很多时候都是停留在照字译字的层面上,受中文的束缚。我先从《90天三笔》入手,慢慢学了10大技巧,再结合例子来看体会更深。
后来上路以后就拿《90天二笔》大量练习。最大的感受就是行文要简化,翻译不是字字对照,做汉译英还是要先对语言进行简化,梳理其中的逻辑,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传递信息。这个做法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需要不断的练习,培养对语言的感觉,学会剥离“废话”,抽丝剥茧翻译其中的内核。同样我也提到,做练习时要试着品味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有些时候上下文并非表面上看到的并列关系,实则因果等等,考试时如果能把握好句子的逻辑关系再选用恰当的词表达出来,相信老师的印象也会提升。如果大家有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学习。
最后,还是要啰嗦一句,学习要多多复习,真正掌握才是自己的东西:学习材料固然要多,但是不可以贪多。学过的知识,自己辛辛苦苦总结的笔记一定要定期复习,最起码考试前要翻上一遍,这样才能有所长进。
另外想提醒大家, catti考试都是扣分制,有的句子我们也许不太会处理,那就不要鸡蛋碰石头,用其他相对简单直白的语言翻译。只要不错,老师找不出毛病,那过关就很有希望了。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学习方法,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吸取其中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愿我们在学习翻译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学习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