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吃货也爱洋快餐
早高峰时期,上班族们匆匆之时,买一个三明治或汉堡包等洋快餐路上充饥是很常见的事。
穿越回一千多年的唐朝,这样的事情竟然也几乎一模一样。
当时的洋快餐也很流行,最常见的是一种面饼,因为是由胡人传入的,所以叫胡饼。胡饼有在炉中烤的,类似于今天新疆的馕,可称炉饼。
胡饼这玩意儿,至少东汉时期就传入中原来,东汉灵帝作为一位胡风爱好者,就很爱吃胡饼,还在京城引导了胡饼的时尚。《续汉书》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那么,胡饼怎么做?
在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制作饼的方法,胡饼馅儿是羊肉的,洒上葱白,在拌上豆豉汁和盐,包在发酵好的面里烤熟,香气四溢。唐代的胡饼估计差不多。
往往天还没大亮,里坊里的胡饼店就点灯开张啦,不久,炉子里就飘出诱人的饼香,早起上班的人们大可带上一只以作为早餐。出了里坊,走在大街小巷上,也可以看到有流动的小贩在叫卖胡饼,香味流淌,让来往行人不禁食指大动。
高段的吃货直接自己上手做胡饼,诗人白居易便是其中之一。他学长安著名的辅兴坊胡饼师傅的把式,把胡饼烤得面皮脆脆的,肉油晶亮欲滴。在不能自拍发朋友圈的时代,白居易干脆把胡饼寄给远方的朋友,还附上一首诗《寄胡饼与杨万州》,道是“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胡饼中也有巨无霸款,《唐语林》记载: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而食之。呼为“古楼子”。这胡饼可谓是豪华装全家饼啦。
胡饼发展到今天,已演化为一款喜闻乐见的中华传统美食——烧饼。谁还知道人家有着异域血统呢。
胡饼的另一种烹饪形式是用笼屉蒸,这种胡饼也称为蒸饼。
《晋书·何曾传》说何曾这个人吃东西很讲究,“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这样想来,蒸饼可能和开花馒头差不多。《太平御览》引《赵录》:“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核瓤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看来,这蒸饼馒头里面的馅儿还不少。
唐代的上班族,大冬天的路上,能吃上一个蒸饼,真是一件小确幸的美事。
话说有一年冬天,有一个叫刘晏的官员一大早上朝。寒风吹着嗖嗖的,刘晏冷得直哆嗦。突然,一阵奇异的香气传来,循着香气而去,发现路上有一家卖蒸饼的摊子,一笼笼的蒸笼边弥漫着白白的热气,那诱惑让刘晏的馋虫动了,他忙命仆人前去卖了几个饼。见到那香喷喷、热腾腾的蒸饼,刘晏忙用袖子包了,咬一口,嗯,真是人间至味!忍不住,三两下就吃完了。一路到了朝堂上,见到同僚们,他还在回味那饼的滋味,和同僚们说:“那美味真是妙不可言啊!”
刘晏的吃饼故事被当做一桩趣事记录下来,表明当时的人们有多爱胡饼。而同样是吃货,另一位叫张衡的官员却因此倒了霉。
这位张衡当时是个四品官,努努力便可以升为三品了。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天他下了朝,饥肠辘辘的,忽然见到路边有卖蒸饼的,立刻买了一个,就在马上吃了起来。吃完抹抹嘴,满足地走了。没想到这一幕被专门纠察官员为的御史看到了,御史就弹劾他在公众场合吃饼失礼节,皇帝大笔一挥,快到手的升职加薪也便成了泡影了。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知道武松的哥哥武大郎以卖炊饼为生,每天早上都要担着蒸好炊饼的扇笼上街叫卖。武大郎的炊饼,其实就是张衡吃的蒸饼。不过宋代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将蒸饼改叫炊饼了。
蒸饼到了今天,可能有以下几种样子,不知您吃过没?
除了胡饼,大家爱吃的另一种异域美食叫饆饠。这个怪名字让后世的人很不解,有人说是西方有毕氏、罗氏的国度好这口,所以以此命名这种食物。其实,这名字是音译,至今印度、伊朗、中亚等地称抓饭的发音便近似饆饠。
唐代时,饆饠也是大街小巷常见的美食,人们下馆子吃饆饠,往往按斤计,来上一斤,便可大快朵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说道,一人在梦中入饆饠店,醒来时,见店主的大脸正对着他要账呢:“先生与客人在我这儿吃了饆饠二斤,快埋单吧!”看来饆饠的美味可以追人到梦里。
《太平广记》卷二三四“御厨”引《卢氏杂说》说:翰林学士们值班时,每遇赐到皇帝发盒饭,有个点心饆饠,形状粗粗大大,滋味香美。看来饆饠也是高级公务员的午餐之一。
饆饠的正宗吃法是用手抓的,中原人可能觉得动手不雅,于是就用薄面皮包起来吃,颇似今天的老北京鸡肉卷。
这种中原饆饠在吃货们的手中发展到海纳百川,什么食材都可以卷一卷来吃,比如什么樱桃饆饠啦,天花饆饠啦,最诱人的还是蟹饆饠。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就提到了蟹饆饠:“赤母蟹,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黄饆饠,珍美可尚。”每当秋风起、蟹脚痒的时候,取蟹黄和蟹肉,洒上各种调味料,再以细面皮卷起来,一口下去,那蟹的鲜美的质感,实在是味蕾的享受。
时至今日,饆饠还在我们身边呢,您认得它么?
胡饼、饆饠是接地气的大众小吃,如果参加一场唐代的豪华宴席,稀罕的异域点心也是点睛之笔。
唐中宗时,有一个叫韦巨源的官员升了尚书令这样的大官,于是办了一场宴会,请唐中宗吃饭。有皇帝参加的饭局自然不简单,至今留下的菜谱里,就有几款外国菜,比如这款“婆罗门轻高面”便是道外国面点,一打开笼屉,清香四溢,只见数块黄澄澄的糕点巧妙地排列成花样,用筷子一戳,糕点软软的,仿佛海绵,夹起一块,轻咬一口,甜蜜软绵,回味无穷。
在杭帮菜博物馆里,现在还有这道婆罗门轻高面呢,不过长得非常像馒头了,可能发酵松软这一点是一以贯之的。
那么婆罗门轻高面是哪个国家来的呢?听“婆罗门”的名字,感觉可能和印度有关联,但是现在我没在印度美食里找到类似款,却发现了一款印尼千层糕,不知两者是否有渊源。
除此之外,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不少唐代糕点,看,这些造型精美的花糕、饺子、饼干,虽然历经千年,它们却恍若刚刚出炉。琵琶声响啦,远道而来的客人坐下啦,主人端出了新鲜的糕点和葡萄酒,一场盛宴就要开始啦!
————————————————
世界太大,人生太短,不如看画里。
![]() |
爱打牌的三明治伯爵的小发明 |
![]() |
汉堡港口工人们的方便快餐 |
穿越回一千多年的唐朝,这样的事情竟然也几乎一模一样。
当时的洋快餐也很流行,最常见的是一种面饼,因为是由胡人传入的,所以叫胡饼。胡饼有在炉中烤的,类似于今天新疆的馕,可称炉饼。
![]() |
伊朗人至今爱吃的大馕便是胡饼的源头 |
![]() |
新疆亲们的大馕 |
![]() |
热腾腾的馕要出坑喽 |
胡饼这玩意儿,至少东汉时期就传入中原来,东汉灵帝作为一位胡风爱好者,就很爱吃胡饼,还在京城引导了胡饼的时尚。《续汉书》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那么,胡饼怎么做?
在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制作饼的方法,胡饼馅儿是羊肉的,洒上葱白,在拌上豆豉汁和盐,包在发酵好的面里烤熟,香气四溢。唐代的胡饼估计差不多。
往往天还没大亮,里坊里的胡饼店就点灯开张啦,不久,炉子里就飘出诱人的饼香,早起上班的人们大可带上一只以作为早餐。出了里坊,走在大街小巷上,也可以看到有流动的小贩在叫卖胡饼,香味流淌,让来往行人不禁食指大动。
高段的吃货直接自己上手做胡饼,诗人白居易便是其中之一。他学长安著名的辅兴坊胡饼师傅的把式,把胡饼烤得面皮脆脆的,肉油晶亮欲滴。在不能自拍发朋友圈的时代,白居易干脆把胡饼寄给远方的朋友,还附上一首诗《寄胡饼与杨万州》,道是“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胡饼中也有巨无霸款,《唐语林》记载: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而食之。呼为“古楼子”。这胡饼可谓是豪华装全家饼啦。
胡饼发展到今天,已演化为一款喜闻乐见的中华传统美食——烧饼。谁还知道人家有着异域血统呢。
![]() |
胡饼的另一种烹饪形式是用笼屉蒸,这种胡饼也称为蒸饼。
《晋书·何曾传》说何曾这个人吃东西很讲究,“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这样想来,蒸饼可能和开花馒头差不多。《太平御览》引《赵录》:“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核瓤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看来,这蒸饼馒头里面的馅儿还不少。
唐代的上班族,大冬天的路上,能吃上一个蒸饼,真是一件小确幸的美事。
话说有一年冬天,有一个叫刘晏的官员一大早上朝。寒风吹着嗖嗖的,刘晏冷得直哆嗦。突然,一阵奇异的香气传来,循着香气而去,发现路上有一家卖蒸饼的摊子,一笼笼的蒸笼边弥漫着白白的热气,那诱惑让刘晏的馋虫动了,他忙命仆人前去卖了几个饼。见到那香喷喷、热腾腾的蒸饼,刘晏忙用袖子包了,咬一口,嗯,真是人间至味!忍不住,三两下就吃完了。一路到了朝堂上,见到同僚们,他还在回味那饼的滋味,和同僚们说:“那美味真是妙不可言啊!”
刘晏的吃饼故事被当做一桩趣事记录下来,表明当时的人们有多爱胡饼。而同样是吃货,另一位叫张衡的官员却因此倒了霉。
这位张衡当时是个四品官,努努力便可以升为三品了。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天他下了朝,饥肠辘辘的,忽然见到路边有卖蒸饼的,立刻买了一个,就在马上吃了起来。吃完抹抹嘴,满足地走了。没想到这一幕被专门纠察官员为的御史看到了,御史就弹劾他在公众场合吃饼失礼节,皇帝大笔一挥,快到手的升职加薪也便成了泡影了。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知道武松的哥哥武大郎以卖炊饼为生,每天早上都要担着蒸好炊饼的扇笼上街叫卖。武大郎的炊饼,其实就是张衡吃的蒸饼。不过宋代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将蒸饼改叫炊饼了。
![]() |
蒸饼到了今天,可能有以下几种样子,不知您吃过没?
![]() |
据说这是天津款的 |
![]() |
除了胡饼,大家爱吃的另一种异域美食叫饆饠。这个怪名字让后世的人很不解,有人说是西方有毕氏、罗氏的国度好这口,所以以此命名这种食物。其实,这名字是音译,至今印度、伊朗、中亚等地称抓饭的发音便近似饆饠。
![]() |
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饭”就是抓饭 |
![]() |
印度抓饭,你懂的,手抓是传统 |
![]() |
当然还有我大新疆的抓饭 |
唐代时,饆饠也是大街小巷常见的美食,人们下馆子吃饆饠,往往按斤计,来上一斤,便可大快朵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说道,一人在梦中入饆饠店,醒来时,见店主的大脸正对着他要账呢:“先生与客人在我这儿吃了饆饠二斤,快埋单吧!”看来饆饠的美味可以追人到梦里。
《太平广记》卷二三四“御厨”引《卢氏杂说》说:翰林学士们值班时,每遇赐到皇帝发盒饭,有个点心饆饠,形状粗粗大大,滋味香美。看来饆饠也是高级公务员的午餐之一。
饆饠的正宗吃法是用手抓的,中原人可能觉得动手不雅,于是就用薄面皮包起来吃,颇似今天的老北京鸡肉卷。
![]() |
新疆阿斯塔纳的唐代饆饠就已经是卷起来的了 |
这种中原饆饠在吃货们的手中发展到海纳百川,什么食材都可以卷一卷来吃,比如什么樱桃饆饠啦,天花饆饠啦,最诱人的还是蟹饆饠。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就提到了蟹饆饠:“赤母蟹,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黄饆饠,珍美可尚。”每当秋风起、蟹脚痒的时候,取蟹黄和蟹肉,洒上各种调味料,再以细面皮卷起来,一口下去,那蟹的鲜美的质感,实在是味蕾的享受。
时至今日,饆饠还在我们身边呢,您认得它么?
![]() |
![]() |
别看我土,其实我是洋快餐 |
胡饼、饆饠是接地气的大众小吃,如果参加一场唐代的豪华宴席,稀罕的异域点心也是点睛之笔。
唐中宗时,有一个叫韦巨源的官员升了尚书令这样的大官,于是办了一场宴会,请唐中宗吃饭。有皇帝参加的饭局自然不简单,至今留下的菜谱里,就有几款外国菜,比如这款“婆罗门轻高面”便是道外国面点,一打开笼屉,清香四溢,只见数块黄澄澄的糕点巧妙地排列成花样,用筷子一戳,糕点软软的,仿佛海绵,夹起一块,轻咬一口,甜蜜软绵,回味无穷。
![]() |
来看看阿斯塔纳出土的点心里,那个糕状的可能就是轻高面。 |
在杭帮菜博物馆里,现在还有这道婆罗门轻高面呢,不过长得非常像馒头了,可能发酵松软这一点是一以贯之的。
![]() |
那么婆罗门轻高面是哪个国家来的呢?听“婆罗门”的名字,感觉可能和印度有关联,但是现在我没在印度美食里找到类似款,却发现了一款印尼千层糕,不知两者是否有渊源。
![]() |
印尼千层糕 |
除此之外,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不少唐代糕点,看,这些造型精美的花糕、饺子、饼干,虽然历经千年,它们却恍若刚刚出炉。琵琶声响啦,远道而来的客人坐下啦,主人端出了新鲜的糕点和葡萄酒,一场盛宴就要开始啦!
![]() |
————————————————
世界太大,人生太短,不如看画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