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上微信公众号,看到有新消息,两条,来自同一个人。
“你好,加下微信好吗?”
咦?这有点神奇。我发给TA我的微信——其实就是手机号。
“赵老师你好,我是流星,你的一个粉丝。”
不,会,吧?我的心里一丝丝慌乱,脸上飞起一片片红霞。
“我们认识吗?”我问TA。
“久闻大名,只是不曾相见。”
“那,我能帮你什么忙?”我的疑惑渐浓。
“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啊?我想我当时静止了一分钟。
有没有斯蒂芬·金的感觉?貌似有点诡异啊?
然而并没有,只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家常故事。
TA住一楼,有一天回家,发现下水道堵死了,污水横流,家里一片狼藉。TA楼上楼下,东找西找,最后锯开了下水道总管,取出了一坨筒状混凝土堵塞物,才疏通开来。整个花费约8000元。他觉得楼上装修的人家嫌疑最大,可人家否认,他觉得这钱应该和楼上用户协调共担——哪怕自己多担一些,可没有人赞同。一怒之下,找物业,去城管,问律师,上法院,一言以蔽之,无所不用其极,然而没什么效用。
人说,情郁于中而发于言。盛怒之下,TA想了个温和的法子——写封信给全体楼上住户,结果写到一半,情绪愈发激昂,以致笔不能言,希望我能帮TA写完。
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化解邻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党中央的号召,作为一名党员,我自然义不容辞。何况,能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帮助别人,我常用这句话教导孩子们,自己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形下退缩(怎么有点心虚呢)?
于是我倾听了下,阅读了下,修改了下,润色了下,努力将TA发给我的信弄得语句通顺,有理有节。
三天后,TA发来消息,很简洁:算了,我决定接受这些邻居了。
我无意于判断这件事中的是非曲直。因为人世间的事本就复杂,不同的人因为所站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就看法各异。哪怕是同一件事,因为参与者的关注点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说法。
高晓松在歌词中写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家伙有生活的苟且吗?前几天还晒出了哈佛大学研究院的证书。
可我理解流星的无奈,在旧楼居住的时候因为楼下大厅商户随意凿墙壁开窗户,我们整个楼的住户都去县政府上访过,周旋数日,也没达到阻止的目的。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苟且?抗争是一种手段,遗忘或者宽恕是另一种,或许第二种更有力。
《圣经》里讲:有人打你左脸时,将你的右脸也给他。这句话不是教我们顺从,而是教我们感化。
当大人们放下情绪和面子之后,事情的真相自然就浮出水面。可有多少人可以诚实地面对曾经冲动、横蛮的自己?
感谢伤害你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微笑和原谅,看起来是最怯弱,其实却最强大。
“忘记这件事吧,好好生活。”我说。
“嗯。”TA回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