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貌与内涵于一身的女子: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一说到元青花,相信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起那件在2005年英国伦敦拍卖会上以1568万英镑(2.3亿人民币)成交的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罐,它的成交在当时创下了中国瓷器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从此更多人开始关注到元青花。元青花之所以颇受青睐,除了存世量少,更在于它独特的美感。元代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与这个民族的彪悍气质相反,元青花呈现出的是一种清丽之美。
今天观瓷君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件
秀外慧中
集美貌与内涵于一身的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的主人也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妻典范,她就是明代郢靖王的妻子郭氏。郢靖王朱栋是朱元璋第二十三个儿子,三岁时被封为郢王,二十岁到郢州做藩王。郢王的王妃郭氏是明朝开国元勋郭英之女。她和郢王朱栋相敬如宾,十分恩爱。郭氏也是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两人共同养育了四个女儿。不幸的是,年仅二十七岁的朱栋突然得了一场重病,患病其间郭氏不离左右地照顾丈夫,但终究没能留住郢王。郢王去世后郭氏悲痛不已,终于在为年幼的女儿留下自画像后,上吊自尽随丈夫而去,二人死后被合葬在宝鹤山。这件四爱图梅瓶是王妃郭氏生前的心爱之物,去世后这件梅瓶也随之一同陪葬。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被永久定格在这永不褪色的青花里。
关于这件元青花的由来,有的专家推测,它可能是朱棣赏赐给郢靖王夫妇的;也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当年赏赐给功臣郭英,郭英又转送给女儿郭氏的陪嫁之物。时过境迁这些往事已无从考证,如今只有这只亭亭玉立的青花梅瓶还安静的站在世人面前,轻述着主人的动人故事。
明代建国之初朱元璋非常节俭,在丧葬制度上有严格规定,要求儿子们在随葬的时候不要用金玉,因此郢靖王朱栋墓里的随葬品就比较简单,唯一让发掘人员感到欣慰的就是两件元青花梅瓶,即郢靖王棺床前的一个青花龙纹梅瓶和王妃郭氏棺床前的这个青花四爱图梅瓶,而这个四爱图梅瓶则更显珍贵。

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造型端庄,釉色明净,青花发色浓艳。梅瓶器身的装饰图案分上中下三层:梅瓶肩部的图案为凤穿牡丹,象征女主人身份的尊贵;腹部有四个海棠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画了四幅人物故事图案;在海棠开光之间点缀三角状的祥云纹;梅瓶下部是并列的莲叶纹,莲叶中饰有垂叶状的祥云纹。

之所以说这件四爱图梅瓶更难得。首先青花瓷发展到元代,材料及工艺等各方面已较为成熟,由于其用料及制作成本,元青花在当时就是炙手可热的奢侈品;另外与其他时期相比,元代青花瓷存世量极少,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评判元青花的价值;再者就是元青花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由此看来元青花真是当之无愧的“白富美”,然而明明可以靠背景和颜值吃饭,可这四爱图梅瓶偏偏还要靠才华。说它更为难得也就在于,它不仅具备元青花的普遍价值属性,还蕴涵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元青花的装饰图案中,使用较多的题材是龙凤花卉及翎毛走兽纹,而像四爱图梅瓶这种带有人物图案的元青花如今全世界也不足十件。而即便是人物图案,通常一件元青花瓷器只描绘一个主题,如鬼谷子下山,而这件梅瓶的主题图案却有四个,这四副图案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简称四爱图。

王羲之爱兰图: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在32岁时就写下了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刚看到说王羲之爱兰的时候,小观还以为弄错了,不是一直说王羲之爱鹅的吗?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是小观孤落寡闻了。王羲之爱鹅也爱兰,这两个事物都与他写书法有关。相传王羲之所居之地盛产兰花,他在自家种植了很多兰花,有空就会去欣赏。王羲之在精研书法时,得益于鹅的形态,更受益于兰叶的姿态,他行书的写法和运笔就是从兰叶的姿态上得到的灵感。
此外在中国人的情感深处,兰花被认为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在此也衬托作为东晋名士的王羲之人品高尚。

陶渊明爱菊图: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一生喜爱菊花,在其《饮酒》诗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成为千古名句,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
菊花也正是陶渊明人格的体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底气就源于菊花那份“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孤傲与坚贞。

周敦颐爱莲图:
众所周知周敦颐的名篇《爱莲书》,上学时背的不亦乐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张口就来。
周敦颐是中国北宋著名哲学家,他纯洁、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也如莲花一样深深留人们心中。

林和靖爱梅鹤图:
林和靖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名士,他个性恬淡,不喜欢追求官场名利。相传他在隐居孤山时,种梅养鹤,清高自适,“梅妻鹤子”的典故说的就是他了。林和靖写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成为中国古代咏梅的名句。

四幅画虽然景致各不相同,但都表现中国古代名士不慕世间名利,隐居山林,向往恬淡生活的情结。

元代文人画发展迅速,隐逸题材更是文人画中表现较多的一类。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无关系。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元代,汉族文人受到排挤,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备受歧视,总有一身抱负无法施展。残酷的政治迫害,让这些汉族文人对现实及其失望,多怀归隐之心。当时的文人画是这时期文人内心状态的写照。

他们借助写意画的笔墨挥洒来疏散心结,通过山水画表现寄情山水的向往,也有间接用渔父形象抒发隐逸山林之心。而这些元代文人画的样式、内容及风格在这件四爱图梅瓶上都得到了体现。

而且从其绘画水平上来看,笔法纯熟,色彩浓淡变化自然,构图主次分明、疏密有秩,人物神态动作生动不刻板,穿戴符合人物各自的时代特征,衣服轻盈飘逸,更衬托出高人雅士的洒脱与随性。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一件元代官窑瓷器,表现这种题材可能只是出于它是元代较为流行的绘画样式,加之瓷器图案往往有本所依,多出自刊刻的画本或插图,也有出自传统戏剧故事抄本插图,因此在瓷器上表现这样的隐逸题材并没有像文人画作品中那样寄予那么多文人情感。因此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推测,元代的统治者在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很喜欢汉族的人物故事画,并将这些题材表现在瓷器上。
【联系我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周内瓷片上新日,欢迎有藏友共鉴。
观瓷书院珍藏明清时期典型瓷器,更多信息。可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观瓷书院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