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四帝,国都难定,这是什么梗
明初定都,那是有些折腾的! 起先,朱元璋定都南京,固然是因为金陵乃是其“龙兴之地”。之后朱棣移都北京,则是因为北平是其起家造反的业基。但是到了洪熙皇帝朱高炽登位,却又要把国都移回南京,皇帝们为什么就这么爱折腾呢?

国都被视作国家的象征,是帝国的行政中心,频繁的搬迁,总归不妥。而且文武百官,四方百姓,拖家带口,老是跟着皇帝搬家,有劳民伤财之嫌。但凡不到万不得已,国都一般是不轻易变更的,即使是普通人,如果不是工作或生活遇到了特别的需要,也是没有人愿意随便搬家。 从历史规律看,一但皇帝要迁都,大臣们多是反对,北魏拓跋氏迁都,是花了很大力气的,从动员到实施,前后要花几十年。永乐帝亦是如此,而且为了搬家,还杀了不少人。这洪熙帝一上位,又要迁国都,大臣们怕是要经不起折腾了。但这位洪熙皇帝和他老子朱棣一样,对于移都,态度非常坚决,那是至死也要回銮南京。 史载“戊戌,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此时为洪熙元年三月份,其刚做皇帝七个月,而北京作为正式的都城已经营运了五年,并且作为都城进行的开发和建设,从永乐四年开始算,已经进行了十九年。

洪熙帝于洪武二十八年被定为燕世子,他爹造反的时候出征,其以世子身份镇守北京。并且,其在燕都曾以万人的兵力,独立对抗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并获得成功。史载“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朱高炽守卫北京城,功劳是不小的,北京人民应该是非常感激他的吧。但朱高炽似乎不喜欢北京,貌似更亲睐南京多一些,否则为何硬要把都城迁回南京? 明史对朱高炽迁都着墨不多,史学家多认为,大概是因其长期在南京监国,可能对南京更有感情。 “ 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从永乐二年被招至南京,到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朱高炽至少在南京待了十六年,有没有感情不好说,但待的时间长,恐怕是真的。另外,明史中的另一处记载,也透露出些端倪。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这段是记载朱高炽与爷爷朱元璋相处的几个片断。朱爷爷比较关心下一代,自己的几个孙子也带在身边历练。朱元璋对朱高炽的评价是有“君人之识”,那是相当高了,明摆着说其是当皇帝的料。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都城在南京,朱高炽历练的经历固然也应该发生在南京,其在朱元璋身边呆了多久,笔者未得考证,但朱高炽在南京的职务锻炼,是获得皇帝爷爷的高度评价,这是明确的,故其对南京的感情恐怕不是一个“待的时间长”所能概括吧。 看看其在北京的日子,非但要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压力,还存在万一“靖难”不成,反变为“逆贼”的风险。另外,朱高炽的老爹对待他,也不像爷爷那么的欣赏。“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从此段记录看,朱高炽呆在北京的日子,恐怕确实不那么美好。非但要对付外侮,还要小心内忌,而且差点被老爸朱棣给杀了。再看其在南京时,不但有爷爷 “君人之识”的欣赏,还有之后监国时“仁闻大著”的美誉,这些也许可以让人们相信,南京留给朱高炽的记忆,远远要比北京美好的多。或许,我们由此可以理解,为何洪熙皇帝登位不到一年,而迫不及待的要离开北京。 然而,朱高炽的皇帝,并没有做到一年,就不明不白的“崩”了。 洪熙元年三月,朱高炽宣布南京为“都”,改北京为“行在”,四月,即迁太子朱瞻基居南京,为迁都做准备,五月,“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在宣布更都后两个月,死了。 朱高炽虽然死了,但请看遗诏,“ 呜呼,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 ,这是要告诉大家,我虽然死了,但定都南京,不能停。对于搬回南京,朱高炽是至死不忘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笔者忍不住要推测一下。朱高炽虽然是因为老爹造反成功的原因,才能当得了皇帝,但恐怕其对“靖难”这件事的看法,也许并不与朱棣一致。早年朱元璋对他这位孙子,很是眷顾,在仁宗实录中,也记载其弟挑拨他和朱棣的关系,即提出,其少时与太祖“善”。史学界多认为朱高炽是典型的儒家皇帝,有实现儒家理想建国的意愿,是个以儒家规范为准则的人,而建文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从朱高炽的价值观来说,他未必与其父亲一样是反对建文皇帝的。但造反的人是他爹,他是燕世子,他爹要“靖难”,朱高炽作为儿子,无论如何是逃不脱干系,故有被绑上贼船的嫌疑。 还有,南京的建文帝为什么会给朱高炽写信,要他脱离朱棣,这不会是没有来由的,也难怪朱棣会受挑拨,怀疑朱高炽和建文朝廷勾结,不是没道理。幸亏朱高炽处理的聪明,南京朝廷的来书没有拆看,而是立即原封不动的交给朱棣,否则以永乐大帝的杀伐手段,保不齐还会有后来的这位洪熙皇帝。从朱棣的感叹“几杀吾子”,则是足够的明确,朱棣真的动了杀心。 朱高炽与朱棣,在政见上是有大不同的,从其当政后对永乐朝的大量翻案,也能印证其与其父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故笔者臆测,朱高炽至死不渝的要还都回南京,其情怀大抵是来自儒家的价值观,同时,还有一定程度上的,与太祖朱元璋之间的“情愫”。大明正宗是朱元璋,都城南京是太祖的决议,故南京才是正统的代表。定都北京是成祖的主意,坐在北京当皇帝,在朱高炽心中恐怕总难抹去“篡位”的阴影,是故其至死都要还都南京,这也许是有认祖归宗,恢复正统的意思,但复的是太祖的统,并非成祖。 可是斯人已逝,留下的只能是臆测。然而,朱高炽死的太早,太突然。紧接着,他的儿子,朱瞻基登位了。

明宣宗,朱瞻基,大明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准确的说是第五任,要把建文帝算上的话。其和其父共在位十一年,史称“仁宣之治”,中国的史学家们将其堪比西汉的“文景之治”。 朱瞻基当政后,基本是延续了其父朱高炽的政策,坚持儒家建国的理想,任用的都是父亲留给他的行政班子,依然是按他父亲的做法,对永乐朝的激进政策纠偏,但也由此开始,大明王朝从扩张激进转入稳健保守。尽管在明宣宗又进行了一次郑和对西洋的探索,但这也是最后一次,从此中华帝国再也未驶出海洋半步,直到被西方大炮砸开大门。 明宣宗的出生很有些传奇,史载“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你看,这爷孙俩的缘分,从孙子出生前,就开始了。 和太祖朱元璋一样,成祖朱棣也关心孙子,并着意历练。明史里记载:“永乐七年,从幸北京,令观农具及田家衣食,作《务本训》授之。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尝命学士胡广等即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每语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永乐七年,即1409年,这年朱瞻基十一岁,即从幸北京,成祖朱棣“令观农具及田家衣食,作《务本训》授之”。在笔者十一岁的时候,只懂得掏鸟蛋、玩泥巴,而朱瞻基在十一岁时,已经开始接受精英教育。十二岁,朱瞻基留守北京,俨然是一方大员。十三岁,被立为皇太孙,则“自是,巡幸征讨皆从”,开始随朱棣从军讨伐习兵事。 很有意思,朱棣不喜欢儿子朱高炽,但非常喜欢儿子的儿子朱瞻基,这点又和其老子朱元璋很像,祖孙隔代亲,这也许是人间最基本的亲情。朱棣长年把孙子带在身边,尽心尽力的培养,即使在军中,亦不忘令人对其教授经史。笔者忍不住又要臆测一下,也许朱棣就是看到,自己的实际接班人朱高炽,处处和自己不搭调,就因为不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嘛。这个儿子是老爹朱元璋培养的,所以他要把孙子当成接班人来栽培,也故会有他这样对朱高炽说,“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不管当时朱棣的内心想法怎样,但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至少从朱瞻基十一岁开始,他就待在北京被当作接班人培养,此后北京成为他的固定居所,除去其随成祖出征,以及在他老爹朱高炽去世前一个月被调往南京。有了对这些过往的了解,我们也许就能理解,朱瞻基是如何处理“国都”这个事情。 尽管老爹遗诏里明确说了,“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但是,朱瞻基使用了一个“拖”字诀,拖着不办。明宣宗即位后,没有明确说要把北京定为国都,但他在位十年,始终都是在北京办公,尽管各类政府文书依然延用仁宗时期的诏令,把南京称为“京师”,北京称为“行在”,但明宣宗就是赖在“行在”不挪窝,朱瞻基以此实际行动来造成北京作为实际首都的既成事实。说句实话,明宣宗玩了招阴的,表面上没有明确反对迁都南京,但实际上就是不去。 有人认为,宣宗不去南京,是因为其正好遇上南京地震的高发期,不去南京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明史也确实记载了宣宗时期南京多次地震,不否认这是一个须要考虑的因素,但北京也发生地震啊!仁宗要迁都的一个理由也是北京地震。笔者认为这些都只是籍口,宣宗不去南京的主要原因,和其老爹应该一样,都是爷爷对孙子早期培养而形成价值观的影响,再加上其成长经历的时代背景,使得其对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情感寄托。朱高炽的情感在南京,而朱瞻基的在北京。 情感是岁月的沉淀,是时空的混合,是环境的熏陶,这或许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但很难不否认,这种人性的因素不会影响人的一生,当一个人在做任何决定时,谁能保证不受其左右呢?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 终宣宗一朝,朱瞻基都没有通过任何官方的形式,去否定南京的“京师”地位而把北京扶正,也许在他心中,还有“父命难违”的梗。但最终在其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第六年,大明颁诏正式确定北京为“京师”,至此,南北二京的拉锯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