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有一首诗,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十二万众》
不是人人都适合洗群浴:享受人群是一种艺术。唯独这样一个人才做得到,他靠全人类养活,生命力极强,食欲旺盛,在摇篮里就由仙女播下种了:喜好化装和面具,痛恨家居而酷爱旅行。 众多、孤独,对于一个既活跃又多产的诗人来说,这是同义词,可以相互转换。谁不善于让他的孤独充满人气,谁也同样不会在营营众生中独处。 诗人享有这种无与伦比的特权,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和他人。好似那些寻求附体的游魂,他只要愿意,就可以进入任何角色。唯独对他,一切都虚位以待。如果说有些位置,对他似乎是关闭的,那也是因为在他眼里,那些位置不值得光顾。 孤独沉思的散步者,从这种普遍的沟通中,汲取一种独特的迷醉。他融入人群很容易,能体味到富有激情的乐趣,而自我封闭如箱子一般的利己者、蜷缩起来像软体动物似的懒惰者,必然终生被剥夺这种享受。环境提供给他的所有职业、所有快乐和所有苦难,他全当作应得之分照收无误。 相较于这种无法描摹的狂欢,这种灵魂的圣洁滥用,包括诗和仁慈的全部奉献,相较于出乎意料的情况,出现的陌生事物,人们所说的爱则显得多渺小,多么有限又多么稚弱。 有时候就应该让这世上的幸福者了解,哪怕只为一时打打他们愚蠢的傲气,还有比他们的幸福更高尚、更广阔也更精致的幸福。殖民地的创建者、民众的牧师、云游到天涯海角的传教士,无疑多少体味到这类神秘的迷醉:他们在以自己的天赋营造的广阔家庭中间,有时不免嘲笑那些抱怨自己多舛的命运,也抱怨自己十分纯洁生活的人。
跟踪人也是 有乐趣的 ,如果你被人跟踪了,说不定是一个诗人呢。
年少的我,曾经喜欢繁华似锦,现在应该也喜欢,不过 也喜欢小城的宁静,小城的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