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声音有形状,那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有很多的事需要道歉,就像我们有许多人需要去珍惜。”
《聲の形》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我们以为的“真相”
故事从小学开始。西宫硝子转学来到新班级,有听觉障碍的她只能通过本子和别人说话。或许出于总得迁就硝子的“不及时配合”,身边的同学从一开始的新奇、同情和帮助,慢慢转变为厌烦、疏离甚至开始捉弄硝子。
石田将也就是那个欺负西宫硝子的小团体的“主谋”,也是“惯犯”。将也说西宫“恶心”。因为他一次次地欺凌西宫,西宫还是会对他笑,还要和他做朋友。将也觉得西宫伪善,只是装作好人的样子,被欺负的人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但是,或许西宫只是不懂别人的恶而已。“即使这样…也要努力。”西宫为自己总得麻烦别人而感到抱歉。她将同学的行为解读为自己哪些地方做错了,所以“受害者”的她总是在道歉。
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找到全部的事实,只是将看到的部分情境,加上“顺理成章”的推测,便成为自己以为的全部真相。很多时候,你不说,别人根本无法猜到你的想法。一味的猜测和推理只能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浮于表面的表达和总在缺位的交流,或许正是产生误解的根源。
如果声音有形状,应该会是隔阂慢慢融化,一步步走近真相的样子吧。



旁观者的“无害”
当将也“欺凌”有听觉障碍的西宫时,班级的同学或是参与者,或是旁观者,大家其实对西宫施以了同样的“恶”。当老师发现欺凌事件的存在时,大家却说是将也一个人的错。
内心深处,将也以为他和同学们是一起的,大家都隐隐支持着将也对西宫的所作所为。植野、川井以及岛田都是看不惯西宫而捉弄她的同伙。但是,现实证明,将也只是一个人。
别人或是旁观者,或是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事实而已。将也爱欺负西宫,是将也一个人的错伤害了西宫。这才是同学们眼中的真相。
有时候,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顺从”大环境下(如某个集体或团体中)的“恶”事件,或是沉默不语,或是跟着嘲笑几句。难道因为没有直接参与就不是施暴者了吗?
当我们置身其中,哪怕只是事不关己的几句嘲讽,或是矗立一旁不发一言的旁观,我们已经成为“恶”事件的推手。我们的旁观附和以及沉默不语其实也是一种默许和支持。
如果声音有形状,应该会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一刀刀残忍戳痛别人的心的样子吧。



赎罪与改变
“在初中的入学仪式上,岛田说了,最好不要接近石田将也。那家伙很爱欺负人。”将也被彻底孤立了。将也曾经犯下的罪孽,就这样报应到了自己身上。他感到必须有人背负着这罪孽,接受惩罚。
将也再也无法直视他人的脸。这个世界仿佛只剩他一个人。他再也无法喜欢自己,甚至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我昨天,想从超高的桥上跃下结束生命,我去见西宫也是为此的仪式而已。”或许,对背负惩罚的将也而言,一个人的世界实在太过安静,那是一种沉静到死的寂寞,于是他想到了自杀。好在母亲的话和西贡的出现让他放弃了自杀。
将也开始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赎罪。他学会手语,帮西宫找到了曾经的朋友佐原,希望将曾经破坏掉的关系修复完好,希望能够和被自己欺负过的西宫同学成为朋友。
与此同时,西宫觉得和自己在一起会招致不幸。因为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众多麻烦,内心不断积压的痛苦让她想要自杀,奶奶的离世更是成为压倒西宫继续活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后,将也为救自杀的西宫受伤昏迷。西宫“毁掉了将也的努力”,她开始改变,想要重新找回被自己毁掉的东西。
其实,“无论是谁,都会遇到痛苦的事情,我们要接受自己的缺点往前看。”尽管,过去的事实无法挽回,但我们能做的也不该是一味的逃避,甚至自私地选择死亡,让一切就此终结。
当伤害已经造成,除了真心实意的道歉,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改变自己,让错误中止,把善意传达给对方,求得原谅,让伤害停止,然后努力地好好活下去。
如果声音有形状,应该会是一点点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样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