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遇上哈利,魔法交融现实 | 中英项目哈利•波特讲座回顾
![]() |
15年前,一个叫哈利•波特的瘦小男孩穿过英国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搭上了通往霍格沃茨学校的列车,从此开启了一段魔法的旅程。6年前,那个经历内心的挣扎和外在考验的,魔法世界的拯救者哈利•波特选择穿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回归平凡的生活。
时光匆匆,恍如一梦。
哈利•波特在十几年的历程中,遇到过友情、爱情、信任、理解和成长,也遭遇过仇敌、背叛、怀疑、陷害和攻击,无法摆脱的,是如影随形的“命运”,它们看起来是偶然,其实以某种形式在哈利•波特身上一遍遍重演,就像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那样,伫立在开始和结束之间,不曾更改。
这样看来,心理遇上哈利,是一场绝对有趣的碰撞。
2017年10月27日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跃进厅,一场这样有趣的交锋如期展开,300余名心理学和哈利•波特爱好者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心理学家们会怎样建构和“解剖”那个被抛弃在水腊树街的男孩,在这个男孩身上,除了蕴藏巨大的魔法天赋之外,有哪些命运的痕迹。
![]() |
讲座由来自英国伦敦的MargaretRustin和MichaelRustin教授联袂奉献,他们从哈利的上一代,莉莉,詹姆斯和斯内普之间的三角关系展开,说到了哈利的关系模式,在投射、爱与恨、分离与重合等视角下对哈利•波特经历的一系列事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比如说,在演讲中展示的一个视频片段中,荣恩说波特是一个“没有家庭的孩子”,激怒了波特,随即两人决裂,而赫敏在中间充当着调停者的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重现了哈利的父亲詹姆斯、母亲莉莉以及斯内普之间的关系,詹姆斯和斯内普都爱慕着莉莉,但是詹姆斯和斯内普之间则充斥了斗争和冲突。类似的、富有心理学原型意味的故事情节在书中和电影中多处都有着体现。
![]() |
关于最后的结局:赫敏和荣恩在一起了,哈利则和金妮结合,这样的结局看似不太有说服力,但是两位讲者认为:
“关键不是这些结合的说服力如何,而是三人的深刻友谊和忠诚被保持完整,伴侣之间的结合才可能发生……我们得知哈利的伤疤不再困扰他了,从而自他出生起就存在的、强大的邪恶与破坏性的感觉,被三个朋友,以及所有维持它的人的爱与忠诚所战胜。”
如果陷入一种像哈利那样不可自拔的命运中,那么,爱,或许是唯一的解药。
![]() |
随后是IPA精神分析师,中英项目中方负责人王倩博士,以及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任苇教授对讲座进行了评议。
王倩老师评议,从讲座中可以看到东西方思想的一种互文和交汇,同时表示我们从讲座中可以获得一种信心,即,使我们更加相信真正的自由和自主真正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另外,她也从一个精神分析师的角度对儿童主体和本体性的一些认识和评论。
![]() |
任苇老师则从一个“哈迷”和心理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如数家珍的给在座的听众分享了在哈利•波特文本和电影中的一些“彩蛋”,譬如J.K.罗琳和哈利波特的生日是在同一天;罗琳的家庭也有个像德斯礼家那样的壁橱,但罗琳没有住在过那里;罗琳和赫敏之间也有相似性。
罗琳的自身经历也融入在创作中,比如罗琳草草下嫁一个新闻记者,生下一个女儿后离婚……母亲去世时才43岁,离婚之后回到英国,找不到工作,连房租都是朋友资助,而书中魔法世界中的摄魂怪就是在这段最悲惨的时候创作的。罗琳还有过抑郁,之所以放弃自杀念头是源于对女儿的爱,迪恩森林是罗琳童年唯一让她感到快乐的地方,而书中也有一个迪恩森林……可以说哈利•波特某种程度上就是罗琳现实和内心世界的某种投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如此真实,如此感性的魔法世界。
最后,如任苇老师说的,电影虽然结束,生活仍要继续,那些魔法世界中的故事,就让它停在内部幻想之中,而真实的生活,尚需要我们凭借爱和勇气,积极应对。
![]() |
问答集锦
(Mag:Margaret, Mic:Michael, Phi:Philip)
Q1: 第一个关键词是“被抛弃的男孩”我想到我们身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在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比如帮助那些孤儿,他们被原生家庭抛弃过,我们给他们短暂的帮助,在这种帮助结束的时候,对他也会有第二次被抛弃的打击。那我们的这种爱是不是也是对的呢?
Mag:谢谢你的这个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陈述。来看看那些逝去父母的孩子是怎样活下来的,有三个路径,哈利•波特所代表的是个长期的修复,逐渐修复的内心和失去父母的创伤。斯内普是个中间的角色,没有能够很好的修复也没有很好的认同被剥夺的自我,伏地魔是个彻底的悲剧,完全认同了被剥夺的客体,成为了剥夺他人的人。
Mic:刚才Margaret作为儿童治疗师来回答,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三个男孩成长不同的道路,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这个小说,绝大多数孩子没有被抛弃,在家好好得到父母爱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像王倩博士在前面评论提到的,在现实世界的人时常会去文学作品中寻找拓展的空间,在故事里孩子都有夸张的故事,也有平凡人的一面,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某一瞬间都会感觉到我们被抛弃了,父母不爱我们了,那怎么办我们来看这个小说。就像小说里的荣恩,我们怎样从这存活下来,我们可能有这样一个感受,我是没人爱的,不受人待见的,那怎样活下来,来看电影吧。
Q2:(Phi.)这个讲演是发人深思的,我听了之后很感动,感动于HP在爱与恨的挣扎中,最终战胜,让自己成长起来。哈利的爸爸被伏地魔杀死了,让我想到了俄狄浦斯。哈利脸上有个疤,俄狄浦斯是个瘸腿,罗琳是不是引用了俄狄浦斯情结,写了两个三角,还有荣恩后看到了哈利和赫敏赤裸的情景,原初场景,斯内普也是个在爱恨嫉妒中挣扎的角色,也是个俄狄浦斯情结。
A2:哈利的父母同时被伏地魔杀了,这个故事是另外一版的俄狄浦斯故事。斯内普的故事很像罗恩的感受,人家俩成一对了,没他什么事。这是很多人在青春期都可以感受到的,在寄宿学校里,孩子们之间就像手足竞争一样,很多人之间的冲突。这个故事是个现代版的俄狄浦斯预言,这也是为什么哈利•波特这么迷人、广为传播的原因。
Q3:为什么HP把老魔杖扔了,为什么不留着让自己更强大?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喂养好吗?
Mic: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感觉作者告诉我们哈利是个正常普通的小孩,不是超级英雄。对我们来说这个故事是非常诱人的,最后的落脚点每个人都是普通的。最后看上去像是悲剧,但实际上是非常热爱生活的,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他们每一个成长阶段的痛苦和挣扎。
哈利一出场就被标注为名人,他不想当名人,认为那是他诅咒。荣恩是三人里面最傻最不受待见的人,到最后他成了最重要的人。人们可以看到孩子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孩子都可以看到平凡人生活的场景,不止是身体上的变化,还有心灵上的成长。
Mag:最后我想再加一点,罗琳写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非常像一幕一幕戏剧展开,哈利长大之后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呢,最后她决定让他成为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事需要一个非常聚焦的冲突。
邮箱:guohejidi@126.com
电话:18910691458
微信公众号:Caring Your Mind
网址:http://adyy.luyoue.com(展示课程)
http://adyy.luyoue.com/web/html/train/industry/notices.html(课程通知)
微信号:guohej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