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读书笔记
小时候和青少年听到什么不幸的消息,总会一阵唏嘘,会替那些人惋惜,而后庆幸自己有多幸福,现在慢慢长大,踏入30岁的门槛,才发现那些幸运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才倍感轻松与愉悦。长大后,事情一件件的扛在自己肩上,才知道人生的本来样子并不全是开心,更多的是不足与外人道来的苦难。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烦恼,大家形色匆匆,带着面具也不过是为了生活而已。 就在今年10月,我压抑了整整一年的情绪大爆发,现在所走的路看不见光亮,未来的路也黑漆漆一片,内心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对人性的怀疑。这样浑浑噩噩持续了3个多月,开始与心理老师对话,由于费用昂贵难以接受,便开始买了很多灵修与心理学的书籍慢慢研读。 最开始接触的是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让我与自己的内心做了很多连结,让我不再只看到事物的现象,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自我与超我的不同与相互关联。想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看似在反复嚼痛,却反而能正视问题,直面内心世界。并不满足于此,便买来了张德芬的其他作品,感受却没有那部作品深刻,让人心安,反而有一种喝一碗无味鸡汤的感觉,放弃张德芬,开始找寻其他书籍,在这期间读了《百年孤独》,那些拗口的,冗长的,相似的人名让我在读到三分之一处便退缩了。而后重读了蔡崇达达《皮囊》,书很好,只是并不是我当时最想要的。 再我将要放弃的时候,知乎有人推《少有人走的路》,由于书并不便宜,决心好好读完。有幸读到这样一本书,也应证了书中所提到的“恩典”,潜意识里想要得到的,感觉全世界都在帮你。利用三周读完本书,有一种完全被感知,被理解的感动。我们总说别人不懂自己,而这本书有一种治愈功能。让我们看见自己并抚慰我们内在的小孩。现在有一种说法叫一切过错归咎于童年,而这本书也恰恰提到里这一理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并没有学习的能力,而在这个时候没有引导而且缺爱的话,会造成我们成年后的很多问题的不到解决。爱自己,治愈自己,恐惧和焦虑消失,我们的心智也一步步走向成熟。《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从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展开,让我们重新定义这些概念。心智成熟是我们毕生都在学习的功课,这个过程艰难又漫长,不能操之过急。其间,我们在不断的取舍与选择,不断的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危机,然后进入下一阶段。其间,我们打破原先的爱情观拥有更好的彼此。其间,我们不断拓展自我界限,自我信仰也逐渐形成,并延续至下一代。其间我们经历了各种苦难,却又坚定不移的往前走。而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过程,便是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 “人生苦难重重,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苦难耿耿于怀了。” 这本书的弊端在于,很多人看后觉得道理讲的再好,也没有什么实操方法。但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更多的是让你看到问题,而很多人连第一步也做不到。仁者见仁,我觉得不错,对我有用,至少解释了很多现象的本质,让我不再对苦难耿耿于怀,也不再漂浮在云端,而是踏踏实实的着眼于生活。对大多数人有了共情的心理。以上。 摘抄两段: P65 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痛苦。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 P71 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我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会诊”,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失误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为了体验所有人、事、物的独特和新鲜之处,我必须让它们进入我的灵魂,并且驻足扎根。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