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爸爸推荐语:
春节将至,我们的“就是绘本”也一岁多了,记得去年的腊月28,和儿子逛书店时,无意中看到绘本《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的一小段文字,配上图画,记忆中,或者说,应该是更久远一些,存在于父辈记忆中北京的年味儿扑面而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抑制不住对那一本绘本的喜爱,迫不及待的想要跟大家分享。于是,当天下午请好友麦叔帮忙录了那段文字,而推文也一气呵成,在放假前做了猴年的最后一次更新,从那天起,就准备着今年春节,再找几本有年味或是有北京气息的绘本,推荐给朋友们,幸运的是,几个月前,终于遇到了这本《冰糖葫芦,谁买》 还有同一个作者出的《咕噜咕噜涮锅子》。
今天要介绍的,是《冰糖葫芦,谁买》。从打开绘本,我就坚定了,如果儿子要听,这个故事一定要由我来讲。小时候,住在大院,一群群的孩子,在院子里疯跑。京腔、京味在那时的自己看来稀松平常,遇到个别有口音的老人或是外人,大家会觉得十分有趣。有了电视以后,小品中各种方言成了大家喜欢模仿的口音,而网络语言更是让我们丢掉了很多原本的说话习惯。以至于我的儿子,听多了我说之后,习惯了张嘴说“啥”。当然,偶尔从他嘴中也会蹦出几句京腔,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而这本《冰糖葫芦,谁买》,是一本充满了京腔的绘本,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非常熟悉的绘本。
冬天到了,北京大街小巷上的冰糖葫芦多了起来,满街飘着天天的糖浆味儿。
一个卖冰糖葫芦的老爷爷推着车,吆喝着,走进了猫眼儿胡同。老爷爷照例把一盒鱼骨头放在了一个电线杆子下。
老爷爷需要用卖糖葫芦的钱去给老伴儿抓药,不过,天太冷的缘故,胡同里没有孩子,老爷爷找了个地方蹲下来休息。
一个瘦瘦小小的孩子出现了,叫醒了打盹儿的爷爷,买了一串糖葫芦,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老爷爷似乎看到了一个猫尾巴。
之后,许许多多的穿着同样衣服的小孩子,来买糖葫芦,他们走的时候,在大衣的后面似乎都露出了一段猫尾巴。
最后一串糖葫芦被一个穿着花棉袄的小女孩儿买走了,这个女孩儿的穿着和其他小孩儿不同,而且身后没有那一小段猫尾巴。老爷爷问道,你为什么没有穿着带着尾巴的外套,女孩儿笑嘻嘻的说,小猫才有尾巴呢。
老爷爷一愣,再次抬头的时候,发现房顶上,一群各种各样的小猫,都叼着一串糖葫芦,冲老爷爷笑呢。
故事虽然发生在冬天,而且是一个很冷的冬天,但却是一个暖暖的故事。
一个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些困难的老爷爷,靠卖糖葫芦贴补家用,却不忘随手去照顾那些冬天,难以觅食的小野猫,而小猫们的报恩,也在关键时候帮助了老爷爷。善良,终究会有好的结果。
除了故事的立意以外,我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京味儿。小时候,卖糖葫芦、糖人、豆汁、臭豆腐的似乎都是带着京味儿的叔叔大爷,那些吆喝,遥远又熟悉。除了吆喝,文字部分也勾起了我对儿时京腔的回忆,“吃得那叫一个美”“猫眼儿胡同”“悄没声儿的”“寻摸远处” 在读过这些之后,连带着我读“尾巴”这个词的时候也习惯的读成了“yi ba”让儿子感到十分有趣。是啊,也许如果不刻意培养,京腔儿会在他们这一代丢掉,这是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小知识:
相传南宋皇帝宋光宗赵停,最宠爱的黄贵妃一度面黄肌瘦,不死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物,都不见改善。皇帝见爱妃日益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冰糖与红果煎熬,请贵妃每餐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就可以见好。大家将信将疑,好在这个吃法还算合贵妃口味,贵妃坚持吃了半个月,果然痊愈。皇帝大喜,而江湖郎中的这个方子流传出来,也发展成冰糖葫芦这一著名的民间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