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读书笔记」时尚“坏男孩”与生活“哲学家”
2018年的第一个月,总共读完了2本书,一本是由安德鲁·威尔逊写的关于时尚界“坏男孩”李·亚历山大·麦昆的传记《栖血肤下》,另一本是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的《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如果说《不能》给我带来了一定的疗愈力量,那么《栖血》就是那根不断刺痛我的针,心头隐隐作痛。
麦昆将他的这个系列命名为“开膛手捷克跟踪他的受害者”,在一个层面,他把自己当作时尚的连环杀手,裁剪布料,重新勾勒出在审美上更加令人愉悦的女性轮廓。但同时把自己的毛发织入服装中,也说明李在另一个层面对受害者的情感认同。这种行为也含有一丝甜蜜的浪漫,如麦昆所述,在维多利亚时代,妓女们为了生存把头发卖掉,人们会买来这些发束送给情人作为爱的象征。麦昆也希望同样的浪漫故事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远离现实中的丑恶,获得更多的甜蜜,温情和平等。他相信这缕融入衣物中的毛发会为他带来好运,终有一天,爱会降临,他会脱离苦海。
以上这段文字是这本书第一次给我带来悲伤感触的地方。眼前仿佛出现一扇窗,窗子里面是一个有着蓝色眼睛的男孩,他趴在窗口看着远处的花,等待一个摘下那朵美丽花朵的人来牵着他的手,带他离开那个快要淹没他的“黑房子“。
“可惜,他没能等到那个人“。我默默的在心里呢喃。
李,我想要那样称呼他,因为亚历山大·麦昆属于时尚界,而李,才是那个用明亮眼睛在下水道追赶光明的男孩。
他极度敏感,善于捕捉生活里一闪而逝的美丽。
天马行空,永远用一双纯净的眼神去追逐“纯粹”,拨开复杂的外壳,他探究的是“本质”。不论那真实多么丑陋。
也许源于他同样热爱生活的母亲,又或许是双鱼座的天性,这些本质成就了他,可或许,也毁灭了他,因为这意味着他经历的伤痛会比一般人更深刻和难以忘怀。
童年时来自亲人和老师的侵害让他在懵懂时刻就提早接触到了黑暗面,无法控诉的痛苦让他变得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他从很小就体现出了“失控”的预兆,混迹在各种酒吧,混乱的私生活以及追求“独特”的轨迹让我对之后他的结局惋惜却并不惊讶,因为“忍受痛苦”好像在很早就跟上了他。
虽然他对服饰设计的热爱在小时候就有所体现,但我相信比起那个初衷,绝大多数的时候,服饰设计已经成为了他发泄的通道,用剪裁布料和充满戏剧性的装置去表达他的内心世界。我觉得看他的秀不应该仅仅去观察那些细节,最应该感受的是整体,结合模特的服装和舞台效果,以及背景搭建去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服装其实仅仅作为一个装饰,一个线索,一个故事的一个片段行走在舞台上。那样大视野的去看他的秀,或许才能挖掘出一点李真正想通过舞台表达出的“纯粹真实”。
一些策划人向麦昆发问,问他如何描述他的作品。“罪恶边缘的包容,“他回答道。又问到他对生活的态度?“包容边缘的罪恶。”
麦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就是隐藏的美感。“他似乎对内在的概念很着迷,摧毁外在的美,进而呈现内在的美。”
或许是因为他身处黑暗,慢慢的,他从歇斯底里的抗拒变为大步向前的接触,就像他自己的形容:包容边缘的罪恶“,在他的成长中,接触-包容-理解-挖掘,他重复做着与“黑暗”的相处方式,并用一场场秀向世人展现他的发现,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他的秀更像一个“观察报告”,告诉你,那些黑暗东西的本质,颜色,触感,和未来。
为他的发现欢呼吧,当他没有和任何公司签约时,我想他的设计是最纯粹的开怀。当他还是李的时候,他的压力是可爱的,因为它们一定程度上在帮他缓解黑色恐惧,释放那些恶意的情绪。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是真的很难和压力和平相处的,当他们不是发自内心的去生活和工作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像是一场战斗,和自己,和别人。比如李。当他成为亚历山大·麦昆的时候,他就进入了那场漩涡。
商业和艺术,这两者一直都可以共赢合作,也可以隔着一个宇宙相互排斥。有些艺术自身带有商业性,可以如鱼得水的生活在社会上,而有些不行,纯粹的艺术更像一场自high,但从目的出发去考虑,创造本身最单纯的目的应该就是让创造的人获得快乐or满足。当这个男孩是李的时候,他只要考虑自身感受就可以了,那是自由和放纵。但当他是亚历山大·麦昆的时候,他的作品能有多大的商业价值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
所以才会有李之后混乱的抑郁的,充满压力的自我转变,矛盾的性格让他徘徊在目的地附近,毒品和性爱成为他短暂的逃避通道,他跌跌撞撞的转变历程让我无数次打断阅读,不愿再看下去。其实如果他能坚定的只选择其中一条路走下去,也许他能减轻一半的痛苦。
但他不能。
这只蝴蝶在破蛹的时刻挣扎了那么久,我们已经能预想到它成功破蛹成蝶后该是多么的炫目靓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耀眼的光景。
但最后,他失败了。那看不见尽头的痛苦,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相继去世后,以最凶狠的姿态扑面而来,将他淹没。其实如果此刻他已经找寻到那个为他带来安全感的人的话,他或许还能抗争下去。可他没有,这是个没法独自生活的男孩,他生命中的两个支柱消失后,房屋倒塌,海水倒灌,天地成为一体,再也没有一条可供出走的路铺在脚下,他没法一个人走下去。
爱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心来感受。
敏感,自私,放荡,不信任,不忠诚......这些爱情里最黑色的标签时刻贴在李的身上,我没法说他是个好恋人,但我想,每段恋情他应该都是认真对待的,因为带着深爱和希望的感情,才会让人变成疯子。这个伤痕累累的男孩一直在用残忍的方式伤害别人,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保护,让人又爱又恨,以爱为名的利刃一直都握在他手心,刺伤自己,弄伤他人。李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段恋情,渴望找到那个“持花人”,或许他曾经拥有,可能吧。
这是一段充满悲伤,让我心头发酸的过去,我想我可能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
只希望已经远去的李,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修复他内心空洞的幸福,继续创造出“天才之作”。
其实《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我去年连着《100个基本》一起买的松浦弥太郎的书,最开始应该是通过《生活手帖》了解到这个充满生活仪式感的男人,通常这种疗愈系的书我一般都性质缺缺,我指的是小片段鸡汤类型的内容。
但当时自己正处于一种“无法走下去”的生活状态,所以就一时冲动想要讨教一下这个人的“生活信条“。寻求一种帮助。
这本书因为分为了很多小片段,所以我基本没有持续阅读,都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碎片式的浏览的,我觉得它对我来说,更像是“工具书”。就像它章节设置的题目“给没有自信的你”,“给想要朋友的你”“给害怕失败的你”等等。
他抛出一个问题,和你眼下的情况符合,然后你对应着这个问题去阅读他给你的建议,最后得到一个大概的答案,可能会对你有帮助的一个答案。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蛮喜欢这种“对答”方式的,就像和老朋友在干爽的下午进行一个安静的下午茶,聊聊彼此的近况和自己的疑惑,最后达到一个舒心的状态。
至于里面的解决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它只是一个建议,也许能让你醍醐灌顶,也许只是一碗心灵鸡汤,自己衡量就好。
总体来说这书还可以,我想我会在下一次疑惑的时候再对应着看看,是一本可以随时拿出来翻看一下的床边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