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诗不可学——李白《行路难》(讲座实录)
一闲一忽,白诗不可学
解析李白《行路难》
陈可抒/文
陈可抒:大家好!我们的讲座(中国古典诗歌28讲)正式开始。
今天,以李白的《行路难》作为开篇。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李白的风格,从杜甫说起
说到唐朝,甚至整个古代最好的两个诗人,公认是李白、杜甫。
而究竟谁是第一,众说纷纭,各有所见,今天在此我们也不去论辩。但是,如果说能代表唐代诗歌的,那必然是李白。
杜甫,被宋朝人,尤其是影响力最大的江西诗派,奉为一祖三宗之祖。简单来说,宋朝诗歌的整体气质和杜诗相近。而古代诗歌中另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潮流,清代诗歌,又追捧宋诗。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杜甫不能作为唐诗的代表人物。(这部分内容,会在以后的内容里更加深入地分析)
唐朝是最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一个朝代,泱泱大国,精彩纷呈,李白无疑最能够代表这种气质。
我们一说到李白,就是飘逸,潇洒,等等,像这首《行路难》,题目中有个“难”字,写得却汪洋恣肆,毫不迟滞,十分能够体现出李白的风格。
不过,这首诗被人们传颂最多的是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句固是佳句,真的能够代表李白的风格吗?
要知道,翻翻历代诗歌,有此豪情壮志的诗人不在少数,谁还没写过一句两句豪情万丈的诗呢?
和李白诗歌风格差异很大的杜甫,也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句子。
所以,李白的风格,并不是仅仅从这两个句子中有所体现的。在这首诗里,还有其它的诗眼,更能够代表李白的风格,也更能够体现出这首诗的气质。
具体是哪一段呢?我先留个扣子,一会儿再讲。我们先把全诗简单地过一遍。
二,全诗简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斗十千,意思就是一斗酒值“十千”个钱,其实也就是“万”钱。所以这两句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物质很奢侈。
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却因为心中有事,再奢华的宴席,也无法改变他的忧伤迷茫。
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迷茫的原因,是他感觉前路无望,没有去处。
七八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面表面的意思是说,他很悠闲,又忽然浪漫起来,乘着舟去太阳旁边。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姜太公,曾经在渭水钓鱼,遇到了周文王,后来终成大业,二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边经过,后来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两个典故,说的都是遇到明主,建功立业。
读到此处,全诗就清楚了,李白慨叹的是自己怀才不遇。
接下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么多岔路,我的路在哪里?我将在哪里安身立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就是李白的豪情了:要和长风一起冲破海浪,挂着高帆在沧海中航行。
云帆,指的是船帆好像能一直伸到云上去。济,本意是渡过。既然升帆,就要升起触云之大帆,既然渡海,就要横跨大洋到达彼岸。这是典型的李白大手笔的写法。
而“长风破浪”,也是一个典故,南朝宋的宗悫,在少年时,曾被问到志向,他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三,重点在此
下面重点到了:全诗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总结下:金樽清酒——>依然迷茫——>无路可走——>想起古人——>感慨歧路——>长风破浪的决心。
前六句,压抑已极,最后一句,豪情万丈。这种恣意纵情的转换,才是李白的真性情和大手笔。
从压抑到豪情,只用两句诗,就轻轻巧巧一笔过渡了,那就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但凡经常写诗的人都知道,真的去写一首诗,把前后的逻辑写通顺了,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大多数的诗,都会情绪的转换,而转换中,必须要考虑逻辑的衔接。
五六句,都已经把情绪写到一个死胡同里去了,怎么呢?——欲渡、将登,你还没渡没登呢,都觉得无路可租,连你的想法都被否定掉,这是使人非常胸闷的一个状态。
而下一笔怎么接呢?李白先用了一个“闲”字,“闲来垂钓碧溪上”,既然无路可走,那我只好放平心态,归隐山林。这个衔接是非常合理的。
然后又用了一个“忽”字,说明这是偶然的一个想法,不经意间的一个念头。
而“闲”和“忽”的内容,刚才已经讲到了,这两个典故,非常贴合李白当时应有的心思。
这一“闲”一“忽”之间,就直接把前六句压抑的气势给调换了,就像个枢纽,然后紧接着,就是一段高歌响板,一路顺畅地抒发豪情。
闲忽两句诗,才是李白特有的大笔力。大家不妨把这两句诗去掉,看看还有什么别的句子能将剩下的句子连缀起来?
很难,几乎没有更完美的方式了。
四,对比阅读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写的人很多,其中鲍照写的两首很有名,我把它们贴上来,和李白的比较一下,就能更深地感受到各自的风格了。
拟行路难 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 其六(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两首诗写得也都很好,今天我们不做分析,只是看看其中的情绪流变——
拟行路难 其四,“酌酒以自宽”,是一个安慰自己的小变化,但紧接着又“吞声踯躅不敢言”了;
拟行路难 其六,“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也是个小变化,和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的情绪非常像,但是没有后来的“忽梦”一句那么洒脱。
这两首诗歌情绪很冲,很密,几乎没有太多回环的余地,略有一点点变化,就立刻又被某种原始的能量所带走。这是鲍照的特点。
而李白呢?虽然也有很多低落,也有很多负能量,可是他虽然在泥塘里行走,身上却一点泥也不沾,总能鹞子翻身一般翻着筋斗云就跳到极高处去。这是李白的本事。
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手法,和那些简单地、空喊上去的壮志豪情,绝不是一回事。李白难学,就在这里:大开大阖,纵横恣肆,这种大手笔,先要有大心胸才行。像鲍照那样“孤且直”的人,性格即决定了,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歌。
(乔乔提问:李白难学缘于他的变不可捉摸么?)
答:每个人都有变化,每个人的变化都不可捉摸。李白的难学不在于此,也不必在于此。而在于那种状态、那种气势。
你可以试下:如果你能够写一首诗,使情绪起伏得这么纵横开阖又轻轻巧巧不着痕迹,那就可学。
李白的诗,常以气势胜出。比如《行路难》的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刚才讲到了,金樽清酒和玉盘珍馐,其实是一个意思,十千和万钱是一个意思,上下两句意思重复浪费,其实是“合掌”了,这是很多诗人都很在意的一个问题。但在李白这里,气势太盛了,便不显得碍眼。
5,结语
总结一下:
1,这首《行路难》,重要的枢纽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个一定要读出来。
2,和鲍照《拟行路难》相比较,能够更深地体会到李白的豪气纵横。
3,写诗要写出情绪起伏,读诗也要读出情绪起伏,不能只看其中一两个点。
4,读诗不要只读名句,一定要读全诗。
5,读诗要读出性格,这也是我首创的“诗歌性格学”理论,今天不宜展开,以后有机会讲。
想说的还有很多,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今天的讲座部分先到这里,欢迎各位讨论、提问。
(全文完)
《中国古典诗歌28讲》,以中考必考28首诗为基准点,系统串讲传统诗词。
讲座入群:公众号后台回复“寒假抄诗”,会获得入群二维码。(如果群满了,请耐心等待刷新)
抄诗区:




陈可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要读庄子?
- 庄子放到现在会饿死吗 (1人喜欢)
- “黄蜂尾”张籍,最善于“反转”的诗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