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以前外出旅行,住青旅时,作为一个上海人,曾被人问过,上海除了外滩和陆家嘴的高楼,还有什么好玩的吗?
那时的我总是自我调侃,上海除了高楼就是商场,也没什么好玩的,所以上海人都出上海玩。
不过自从迷上逛博物馆后,发现上海其实是个博物馆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除了著名的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水族馆这些以外,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等这些囊括了各行各业的博物馆,还不包括许多民间私人博物馆,如八音盒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以及许多革命纪念馆。
前不久,去了一趟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这是上海第一座遗址博物馆,且保存十分完好,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长三角的水文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记得以前还在上学的时候,报纸上曾经刊载过相关的报导。
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遗址是小区志丹苑开发商做小区建设时发现的,因而整座博物馆就低调地矗立在小区门口,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

遗址博物馆全貌位于地下,所以地上两座建筑主要就是入口和办公区域。开放时间和上海其他博物馆一样,周一闭馆,周二到周日开放,免费。
也许是知道的人比较少,或者相对于其他博物馆这里比较冷门,去的那天虽然是周末,却只有零星几个参观的人。
进入参观区后,可以看到,整个动线是逐渐往下的,走道悬空而建,位于遗址上方,形成一个回廊,绕场一周,而水闸的主要部分则位于整个场地中央。



这样的建造方式,使得参观者可以很好地看到整座遗址的全貌,又不会对其造成破坏。
上图中看到的木桩是擗石桩,作用是减缓水流对闸墙的冲击。为了保护这些木桩,工作人员将这些木桩用包好保护起来。
遗址结合墙上的展板,很好地向参观者介绍了上海的水文历史和水闸建造的历史背景。


图中,可以清晰看到水闸底部铺了一层青石板,那是底石,石板间镶嵌着铁锭榫,防止石板错缝位移,石板的缝隙间又填满砂浆,这是为了防止渗水。
门柱两侧的墙则为闸墙,又称金刚墙,由一条条青石条层层砌筑而成。保存最高的闸墙现存6曾,最低4曾,每层内收2厘米,缝隙间灌满灰浆。



上图即水闸最为关键的闸门,又称为金门,矗立在水闸中心位置的两根石柱就是闸门柱,由两根完整的青石制成,两柱之间宽6.8米,较高的一根是北门柱残高6米,较低的一根是南门柱残高4.6米。
图中右边那个圆形孔洞就是2001年5月,开发商在打地基时留下的钻孔。当时在距离地表以下7米深处,钻出了带有铁锭榫的石板、木板、木梁及木桩等物。



墙上十二组建闸过程线描投影,形象地描绘了元代先民们建造水闸的景象。

在走道的另一边,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展厅,用来展示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文物,还有一座小小的水闸复原模型,模型上方的墙上,会不定时地播放一部小短篇,介绍水闸的建造过程,以及水闸运行的原理。
专家考证后,目前认定的水闸修建者是元代的水利专家,任仁发。

水闸结构:
水闸遗址主体由闸门、闸墙、底石组成,都为700年前的原物。水闸平面大致呈对称“八”字型,东西长42米,进水口宽32米,出水口宽33米,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闸内。

水闸的主要功能是蓄水挡沙、泄水冲沙、拒咸保淡。水闸的建造,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及航运事业的发展。





釉陶瓶,亦称“韩瓶”,为典型元代形制。相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用此类捡瓶子装酒水犒赏将士,因而得名。


八思巴文是元至元年间国师八思巴奉诏创制的一种蒙古新文字,俗称“八思巴文”。自此,官方文书包括旨书、牌符、官印、书籍出版等均用此字。元亡后,八思巴文亦退出使用。




水闸的底部打满了地钉,地钉其实就是一根高约4米的木桩子。而在水闸的四周,也布满了木桩,据估算,整个水利工程中使用的木桩有上万根。


最后在出口处,有一个小小的导览器,除了详细介绍了水闸遗址外,还有当时博物馆建造好后,上博相关专家采访的视频。
至此,全博物馆参观完毕。参观时间约为2小时左右。
不同于大部分博物馆中,文物隔着玻璃,静静地躺在恒温恒湿的玻璃匣子中,供人观赏,虽说也可领略到先人们令人惊叹的工艺水准,但总觉得冷冰冰地隔了一层时光的厚度。而若是有机会能参观这类型的遗址博物馆,可以近距离看到先人们建造的工程,会让人觉得仿佛穿越了时光,隔了那么多年,能看到的这一切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字与想象中,而是确实存在的,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当然,上海很多博物馆,我都没去过。甚是愧疚。希望有机会都能一一去参观下。
如果下次再有人问我上海有什么好玩的,那就推荐一些有趣的展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