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14
忙碌的4月
2007/4/14 9:30:23
DVD-《宫本武藏》,导演:稻垣浩(日本),94分钟,1954/I.
鲜明的性格,鲜明的性情,鲜明的人物。整个剧情像一条河流的奔流,布满着故事的漩涡。多么充实的90分钟的片子!在繁杂忙碌后回到家中已是9点多,还能有这么充分的聚焦,生活中的礼物一般。
《卡夫卡传》,(德)瓦根巴赫著,周建明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此书的正文只有130页,余下还有近200页由三篇东西组成,其中一篇70页的文字由“卡夫卡与世界文学”摘译的。正文读后,书一直留在书架上,有年把了。最近断断续续把最后的那篇读了。
要想全面说明白卡夫卡,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家还一直在说,说出的,多多少少有道理,也总是片面,这不妨碍继续说,就像对“文化”“文化”一样,人类不断传说,就是这样,离世的人和事继续存活。
----
身体和心体,生命的两体,互偎相依。
一个念头可以成为一颗原子弹。
如果个人的与众不同属于本质,那么每个人都是濒临绝种的在世之存在。
人最后总是被生活所摧残了,强悍的人摧毁他人,毕竟也逃不过岁月的无情。人生须尽欢,也别忘了给人间留点德性。
艾略特说“残酷的四月”,我说“忙碌的四月”,但都感觉遭遇了荒原。每天回到家中,不再想做什么了,睡觉吧!怎么就变成了一只惰性庞大且梦想飞翔的爬行动物?早上醒来尚有几分清醒,还有一小会能够咀嚼文字。
---
《学术涂鸦》,(英)奥登(W.H.Auden)著,桑克译,古吴轩出版社,2005。说是奥登晚年的诗集,对众多历史人物的把握,有炉火纯青的清彻。。。。。文革之后,在苏州观前街的临顿路和山门巷的路段上,开了“古吴轩”的门市部,其中有不少苏州画家的真迹出售,那时的日子温饱还是问题,购买这样的艺术品更是非分之想,门市部离家很近,常常随便到店铺闻墨香。
《未来男性世界》,(美)玛莉安·苏兹曼、艾拉·塔西亚、安·奥瑞里,页数: 25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一本让我扑哧扑哧乱笑的书。读这样轻盈调皮的文字,乘着明朗的春天最适宜。
Comments
锦 衣 - 2007/4/18 15:23:59
呵呵~
春天来了,
姐姐应该出去飘飘~
:P
吉娜 苏摩 - 2007/4/18 18:00:15
是啊!看着窗外春光匆匆流失,愁意满怀...
Xiao Xiaoqiang - 2007/4/24 3:31:48
如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灵可以选择不被岁月所摧残。
德胜门西厢房酒吧
2007/4/26 14:08:40
德胜门.西厢房.酒吧
初春的日子,骨头松动了,电话那头的友人也有心情,活动去念叨许久的西厢房吧!一拍即合的约定。
进门后眼睛一亮,与三个月前的不模样。先往里面走,找最角落的位子,不用东张西望,方便察看全场,并也方便放松自己。坐了下来,友人第一次来西厢房,我也好像第一次来这里,细细察看起周围。
靠窗一排以长方形中式木桌为主,老式之下没有新旧之感。桌椅的空间紧密,在酒吧这样的地方,倒是方便形成自然亲密的小圈氛围。靠墙的一边,以西式沙发为主,配以小桌。常常有年轻女生们围坐一团,乘着用不尽的活力嘻哈打闹。屋内的装饰比三个月前简约了,更是添置了一些雅致。往上看,只有几盏中式木架的简朴红灯笼,发出暗淡温暖的柔光。没有了那些艳丽的闪亮花纸,天花板显高了,多了一些空,也多了一些静,这样更好。
西厢房的气氛有按捺不住的热气腾腾,也时常发出“化学反应”的气味,也有情意缠绵。不会冷场的,如果孑身独往,你的寂寞不被打破,几乎不可能。不知那个女生会走过来招呼你,问你等人吗,问你可以一起喝一杯吗,然后从东拉西扯开始,就慢慢熟悉了吧。如果你说等人,那也没啥,会留你独坐一角。
西厢房的酒水和饮料,实在不敢恭维。要了一杯红茶,结果来了一杯甜腻的饮料。问服务员是否送错了,硬说红茶就是如此的。无奈之下,只能再要一杯白水。对西厢房的饮料至今没有一丝好印象,有些惭愧,都怪自己不会喝酒。
西厢房的音乐总是好,空气总是有温度、热度,但西厢房的空气少不了云雾飘渺,烟熏火燎。早早出门了,临到门口见到老板娘,依然那么年轻、线条、优雅,她亲切地向我们告别,并说每周四有专门的聚会,针对年纪大一些的女生的。好体贴的人儿!
西厢房有什么特别的?在西厢房,最帅气的男生,最派头的男士,都不吃香的,没有一丝市场。
Comments
Xiao Xiaoqiang - 2007/4/26 23:53:28
拉拉酒吧?
吉娜 苏摩 - 2007/4/27 8:25:56
小强同学猜中了。。。。
AAA AAA - 2007/4/28 10:36:12
纸醉金迷
吉娜 苏摩 - 2007/4/28 20:42:15
人对人的认识是远远不足的, 如何伦理地规划人的乐趣, 由谁来规划,都是问题.
Arys - 2007/5/1 23:21:49
为何男生不受欢迎?
吉娜 苏摩 - 2007/5/1 23:55:14
les bar
yjb03581 - 2007/6/11 10:42:27
西厢房现在有吗?很想去看看.
吉娜 苏摩 - 2007/6/11 17:00:40
西厢房,应该还在吧?夏夜坐在 城门的院子里,别有味道。
结尾四月
2007/4/27 9:04:12
DVD--《Pasazerka》(女乘客/巴沙及尔加), 导演:安杰伊·蒙克 Andrzej Munk, 58 Min.
40岁的波兰导演,讲述集中营时期20岁的自己初恋,透过残暴强大的死亡阴影,脆弱又不屈的生命诗意依隙而生,生命的诗意小花就这样像一盏灯照亮黑夜的世界,给道路带来希望。画面的娓娓叙述方式,让人想起另一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DVD-《Orpheus》(奥菲斯),导演/主演: Cocteau,Jean(让.科克托),法国,1949.
Orpheus是希腊神话中的诗神,导演是上世纪初法国杰出的诗人。借用希腊神话元素,导演演绎现代诗人和他的社会。这在电影史上,属于最早的探索,并且具有创作性的成功,为导演赢得长久的荣誉。
DVD--《恶棍万和铁》,导演深作欣二,编剧黑泽明,主演高仓健,日本,1964。
看完片子,觉得片名应该改为“英雄万和铁”。介绍北海道一个渔场内,一个被盗船主杂万鱼与渔场主儿子阿铁之间的对抗,以原始的方式表现对抗,完全脱离社会说教的伦理,但决非子虚乌有,才体现真实的世界。两个人物的性情中,都具有英雄般的好战/勇气/气魄。年轻的高仓健,感觉起来就刚刚出道的巩莉,年轻的好真是天然的好。
最近看的几个日本片子,让人比较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气概一直很少受到推崇,也许游行江湖的侠客可以来类比,但是中国传统的侠客从不入主流精髓,不过是当作奇观来论说的,儒学/道学/佛学中都欠缺英雄主义色彩,社会学家说中国历史从来没有英雄时代,应该是的,否则总该遗留点什么。
---
春天的风有些甜,天老送给少男少女们的礼物。
西班牙戏剧《帝国》
2007/5/1 0:53:10
到达大山子大约下午三点,顺利找到706区,继续寻三号场地,一拐弯有一空地,地上铺了几张简陋的毯子,几个外籍女子在上面练功热身,身材线条/健康/优美,应该就是今晚的演员了。前几年观看日本话剧,开场半小时前,演员就到舞台上开始地面热身了。今晚的演员提前4个半小时就热身了,让我多了许多迫切而信任的期待。确定了场地、心情,找到附近的sunflower咖啡馆坐下,要了一杯咖啡/一壶薄荷茶,读着随身的书,静候朋友。。。
戏剧在大约篮球场大小的空旷车间中进行,进场后就烟雾腾腾,闻见火药味,观众随处散立,灯光暗淡后音乐起,观众开始笑声朗朗,慢慢有些烦躁和不知所措。人群中发生包裹爆炸的事件,社会开始恐慌,并有人受伤/流血。继而有人通过社会暴乱取得了政权,开始控制群众。在强迫/诱惑之下,群众由反抗变为顺从,彻底洗脑后由顺从变为积极参与暴力,并开始以暴戾的行动推翻统治者。获得成功后,又为了占据统治权而互相残杀,最后全部灭亡。起用由女性演员出演这样的社会暴力,加深观众对人性的疑问。革命是什么?意识形态的狂热到底进行到什么地步?
绝大部分服装为皮革/皮鞭/金属配饰/内衣,SM的色彩隐喻群体意识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场地上有四个大型可移动的台架,还有两个小型的台架,不断地置换合并冲撞来改变场景,观众也跟着紧张地四处串流,观看全场景象和表演就犹如置身于一场革命暴动之中。一个小时的演出中自始至终凶猛的音乐冲击心脏,不断膨胀,随时爆炸,除非习惯狂暴Disco类的音乐,否则一定付出努力才能应付现场。
现场的调度,与中国传统戏曲相像,道具的变动,并不影响表演的继续和情绪。
----
DVD--《祸水》(Water),印度裔导演蒂帕梅塔(Deepa Mehta)。
童婚,守寡,卖淫,几千年来多少印度女人的命运。《摩奴法典》之下的社会中,寡妇早也不是人。无论恒河之水多么神圣,怎么洗净社会喷洒在不净者身上无尽的污秽。传统是什么?种姓/夫权/父权社会中,女人不如阴沟中的猪狗。
DVD--〈Glenn Gould>(钢琴怪杰葛莲古尔德传奇),天才无须修饰,随意翱翔,神的使者。
DVD--《Mahler》,BBC 系列"great composers". 矛盾/悲壮的大地之魂,生与爱的挽歌。马勒从犹太教皈依天主教,最后归依佛教,是怎么样的一个灵魂之旅?
DVD--《Herr Tartüff》(伪善者)(1926) ,导演:F.W. Murnau , 片长:74 min / USA:70 min , 德国, 黑白,默片。80年前的片子,现在看来有些笨拙,但是如果现在电影工作者回到上个世纪的开始,还会拍片吗?各时代的狗熊没啥区别,但各时代自有各时代的英雄。
----
友人说最近太忙没有时间淘新衣。安慰朋友说 好身材不穿衣同样漂亮。呵呵。
Comments
Arys - 2007/5/1 23:15:06
占到了第一个沙发!
喜欢看现场的感觉;要看Mahler。
初夏假期
2007/5/3 8:43:01
《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en of Ideas),(美)刘易斯.科塞,40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知识分子群体最早在12世纪的法国、意大利出现,产生于基督教神学研究的教士(见《中世纪的知识分子》by 雅克·勒戈夫)。之后有文艺复兴的推动发展,渐渐形成稳固的社会层面。本书的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近代西方知识分子进行了考察。先从英国咖啡馆和沙龙、作家群体、出版业的历史,考察知识分子的必要氛围: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然后通过法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考察知识分子与权力机构的暧昧与对抗的关系,最后描述现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组成、生存模式和未来图景等。
文化人、精英和知识分子,属于不同的概念。知识分子的突出之处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于世俗的权力,也独立与世俗的势力,知识分子作为独立的团体从来没有存在过,当然知识分子的身份不能简单地以学历文凭来界定的。相比之下,精英群体必然与权力亲密暧昧,比如哈佛就是培养美国精英(政治、经济掌权人)的摇篮。文化人与世俗风尚有着互为作用的联系,电影就是最近百年来形成的产业、文化团体,制片人、导演、剧作家成为具有社会号召力、影响力的文化人士。
冰岛国家现代舞团北大演出--《月神》,《新年快乐》。
DVD--《安德鲁·卢布耶夫》Andrei Rublev,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66年作品,黑白,片长205分钟。
四/五年前看了下半部,今乘初夏油然然的清凉心情,补缺上半部重复下半部。“好片”!15世纪初俄罗斯的宗教与宗教/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艺术与社会等等矛盾冲突的历史描绘,这一切都凝聚在一帧帧泥土生活的画面中,朴素/沉重/生生不息的激情血肉。
DVD--《杨谰访谈录--姜文》,30分钟。姜文,真人一个;杨谰,模式化了还聪明的媒体人。对话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上去主持人只是预先问题的喉舌,得不到预想的回答的境况下,也不理解被访者的语言/选择/思想。被访者也不想委屈自己去迎合主持人和观众。处处堵塞,不畅流,没有交流,好在都还是有一定修养/涵养的人,不会搞的像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那样难堪做作。不知哪年的访谈录象了。等待新片的时机,重温姜文。
DVD--《伯格曼拍电影》,1961,黑白记录片. 通过伯格曼编导的“冬日之光”,精致记录导演对电影拍摄/演员/评论员/观众的经验和感受。好东西,不会过时。二十多年后,还有一部类似的记录片,对照着观看,应该很有意思的。
DVD--《300》(300壮士),编导:扎克·史奈德 Zack Snyder,美国,2007年。
向来乱看片,撞到时髦的美国大片,机会不多,事实证明也不是不可能的。抓到此片,仅仅出于对古希腊的兴趣。此片将古希腊符号化,也给出了充满东方主义色彩的符号化古波斯。这种妖魔化对手的方法,应该是西方这两千年来习以为常构建“世界”的方法,源于基督教?现代社会的世界,电影就是工具,视觉飨宴中愉快地被意识形态构建关于世界的图象。脸谱化的宣传,属于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世界观建设。对比着看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波斯人》,希腊与波斯的对抗中,希腊人的英勇和社会正义,通过波斯人尊重的言语来传达的。
----
大部分的片子,时间之后被忘记了。留在脑子中的一些,通过哪个导演拍了哪些电影的线索,也还记得,片子由谁出演的印象,变得模糊了,凌乱了,不重要了,不在意了。
电影与文学,都在讲故事,形式完全不同,受者动用的感受器官和神经,则完全不同。画面的感受直接/迅速,但看了那么多片子,对文字到多了一些怀旧和饥渴。
无论是否有婚约、是否有子女、是否有年纪,一个人还是一个人,一个公民就是一个公民,有权利享受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一个人如何成就自己,属于个人选择的自由和责任。
遇到一位长期从事女性话题广播的女士,说起女人安全感的话题,记忆深刻。她说了三个要点:
1. 男女都有安全感的强烈需求。
2. 男女关系中,女人有责任生养孩子,男人必需对家庭负责。应该有基本的安全了。
3. 每个人负责自己的情感和情感安全的问题。
每次回味,越感佩服。这样的想法中,有一些十分细致的东西可以观察。婚姻与情感的不同,婚姻安全感和情感安全感的不同。婚姻是家庭的事情,情感是个人的事情。不能苛求在婚姻中满足情感的全部时,也不能不顾家庭的责任。家庭的义务是简单明晰的,也是核心的、基要的,是安全感的中心。相对来说,其它的情感只属于平衡,远比基要核心动荡的多。
Comments
Xiao Xiaoqiang - 2007/5/3 8:46:13
哈哈,老师居然也会看<300>这种“动画片”
吉娜 苏摩 - 2007/5/3 9:44:42
一直享受动画片啊。。
ali oscar - 2007/5/17 0:24:57
我捉你来了
吉娜 苏摩 - 2007/5/17 19:00:08
haha, 大擘同学最近比武去了没有啊?
2007/4/14 9:30:23
DVD-《宫本武藏》,导演:稻垣浩(日本),94分钟,1954/I.
鲜明的性格,鲜明的性情,鲜明的人物。整个剧情像一条河流的奔流,布满着故事的漩涡。多么充实的90分钟的片子!在繁杂忙碌后回到家中已是9点多,还能有这么充分的聚焦,生活中的礼物一般。
《卡夫卡传》,(德)瓦根巴赫著,周建明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此书的正文只有130页,余下还有近200页由三篇东西组成,其中一篇70页的文字由“卡夫卡与世界文学”摘译的。正文读后,书一直留在书架上,有年把了。最近断断续续把最后的那篇读了。
要想全面说明白卡夫卡,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家还一直在说,说出的,多多少少有道理,也总是片面,这不妨碍继续说,就像对“文化”“文化”一样,人类不断传说,就是这样,离世的人和事继续存活。
----
身体和心体,生命的两体,互偎相依。
一个念头可以成为一颗原子弹。
如果个人的与众不同属于本质,那么每个人都是濒临绝种的在世之存在。
人最后总是被生活所摧残了,强悍的人摧毁他人,毕竟也逃不过岁月的无情。人生须尽欢,也别忘了给人间留点德性。
艾略特说“残酷的四月”,我说“忙碌的四月”,但都感觉遭遇了荒原。每天回到家中,不再想做什么了,睡觉吧!怎么就变成了一只惰性庞大且梦想飞翔的爬行动物?早上醒来尚有几分清醒,还有一小会能够咀嚼文字。
---
《学术涂鸦》,(英)奥登(W.H.Auden)著,桑克译,古吴轩出版社,2005。说是奥登晚年的诗集,对众多历史人物的把握,有炉火纯青的清彻。。。。。文革之后,在苏州观前街的临顿路和山门巷的路段上,开了“古吴轩”的门市部,其中有不少苏州画家的真迹出售,那时的日子温饱还是问题,购买这样的艺术品更是非分之想,门市部离家很近,常常随便到店铺闻墨香。
《未来男性世界》,(美)玛莉安·苏兹曼、艾拉·塔西亚、安·奥瑞里,页数: 25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一本让我扑哧扑哧乱笑的书。读这样轻盈调皮的文字,乘着明朗的春天最适宜。
Comments
锦 衣 - 2007/4/18 15:23:59
呵呵~
春天来了,
姐姐应该出去飘飘~
:P
吉娜 苏摩 - 2007/4/18 18:00:15
是啊!看着窗外春光匆匆流失,愁意满怀...
Xiao Xiaoqiang - 2007/4/24 3:31:48
如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灵可以选择不被岁月所摧残。
德胜门西厢房酒吧
2007/4/26 14:08:40
德胜门.西厢房.酒吧
初春的日子,骨头松动了,电话那头的友人也有心情,活动去念叨许久的西厢房吧!一拍即合的约定。
进门后眼睛一亮,与三个月前的不模样。先往里面走,找最角落的位子,不用东张西望,方便察看全场,并也方便放松自己。坐了下来,友人第一次来西厢房,我也好像第一次来这里,细细察看起周围。
靠窗一排以长方形中式木桌为主,老式之下没有新旧之感。桌椅的空间紧密,在酒吧这样的地方,倒是方便形成自然亲密的小圈氛围。靠墙的一边,以西式沙发为主,配以小桌。常常有年轻女生们围坐一团,乘着用不尽的活力嘻哈打闹。屋内的装饰比三个月前简约了,更是添置了一些雅致。往上看,只有几盏中式木架的简朴红灯笼,发出暗淡温暖的柔光。没有了那些艳丽的闪亮花纸,天花板显高了,多了一些空,也多了一些静,这样更好。
西厢房的气氛有按捺不住的热气腾腾,也时常发出“化学反应”的气味,也有情意缠绵。不会冷场的,如果孑身独往,你的寂寞不被打破,几乎不可能。不知那个女生会走过来招呼你,问你等人吗,问你可以一起喝一杯吗,然后从东拉西扯开始,就慢慢熟悉了吧。如果你说等人,那也没啥,会留你独坐一角。
西厢房的酒水和饮料,实在不敢恭维。要了一杯红茶,结果来了一杯甜腻的饮料。问服务员是否送错了,硬说红茶就是如此的。无奈之下,只能再要一杯白水。对西厢房的饮料至今没有一丝好印象,有些惭愧,都怪自己不会喝酒。
西厢房的音乐总是好,空气总是有温度、热度,但西厢房的空气少不了云雾飘渺,烟熏火燎。早早出门了,临到门口见到老板娘,依然那么年轻、线条、优雅,她亲切地向我们告别,并说每周四有专门的聚会,针对年纪大一些的女生的。好体贴的人儿!
西厢房有什么特别的?在西厢房,最帅气的男生,最派头的男士,都不吃香的,没有一丝市场。
Comments
Xiao Xiaoqiang - 2007/4/26 23:53:28
拉拉酒吧?
吉娜 苏摩 - 2007/4/27 8:25:56
小强同学猜中了。。。。
AAA AAA - 2007/4/28 10:36:12
纸醉金迷
吉娜 苏摩 - 2007/4/28 20:42:15
人对人的认识是远远不足的, 如何伦理地规划人的乐趣, 由谁来规划,都是问题.
Arys - 2007/5/1 23:21:49
为何男生不受欢迎?
吉娜 苏摩 - 2007/5/1 23:55:14
les bar
yjb03581 - 2007/6/11 10:42:27
西厢房现在有吗?很想去看看.
吉娜 苏摩 - 2007/6/11 17:00:40
西厢房,应该还在吧?夏夜坐在 城门的院子里,别有味道。
结尾四月
2007/4/27 9:04:12
DVD--《Pasazerka》(女乘客/巴沙及尔加), 导演:安杰伊·蒙克 Andrzej Munk, 58 Min.
40岁的波兰导演,讲述集中营时期20岁的自己初恋,透过残暴强大的死亡阴影,脆弱又不屈的生命诗意依隙而生,生命的诗意小花就这样像一盏灯照亮黑夜的世界,给道路带来希望。画面的娓娓叙述方式,让人想起另一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DVD-《Orpheus》(奥菲斯),导演/主演: Cocteau,Jean(让.科克托),法国,1949.
Orpheus是希腊神话中的诗神,导演是上世纪初法国杰出的诗人。借用希腊神话元素,导演演绎现代诗人和他的社会。这在电影史上,属于最早的探索,并且具有创作性的成功,为导演赢得长久的荣誉。
DVD--《恶棍万和铁》,导演深作欣二,编剧黑泽明,主演高仓健,日本,1964。
看完片子,觉得片名应该改为“英雄万和铁”。介绍北海道一个渔场内,一个被盗船主杂万鱼与渔场主儿子阿铁之间的对抗,以原始的方式表现对抗,完全脱离社会说教的伦理,但决非子虚乌有,才体现真实的世界。两个人物的性情中,都具有英雄般的好战/勇气/气魄。年轻的高仓健,感觉起来就刚刚出道的巩莉,年轻的好真是天然的好。
最近看的几个日本片子,让人比较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气概一直很少受到推崇,也许游行江湖的侠客可以来类比,但是中国传统的侠客从不入主流精髓,不过是当作奇观来论说的,儒学/道学/佛学中都欠缺英雄主义色彩,社会学家说中国历史从来没有英雄时代,应该是的,否则总该遗留点什么。
---
春天的风有些甜,天老送给少男少女们的礼物。
西班牙戏剧《帝国》
2007/5/1 0:53:10
到达大山子大约下午三点,顺利找到706区,继续寻三号场地,一拐弯有一空地,地上铺了几张简陋的毯子,几个外籍女子在上面练功热身,身材线条/健康/优美,应该就是今晚的演员了。前几年观看日本话剧,开场半小时前,演员就到舞台上开始地面热身了。今晚的演员提前4个半小时就热身了,让我多了许多迫切而信任的期待。确定了场地、心情,找到附近的sunflower咖啡馆坐下,要了一杯咖啡/一壶薄荷茶,读着随身的书,静候朋友。。。
戏剧在大约篮球场大小的空旷车间中进行,进场后就烟雾腾腾,闻见火药味,观众随处散立,灯光暗淡后音乐起,观众开始笑声朗朗,慢慢有些烦躁和不知所措。人群中发生包裹爆炸的事件,社会开始恐慌,并有人受伤/流血。继而有人通过社会暴乱取得了政权,开始控制群众。在强迫/诱惑之下,群众由反抗变为顺从,彻底洗脑后由顺从变为积极参与暴力,并开始以暴戾的行动推翻统治者。获得成功后,又为了占据统治权而互相残杀,最后全部灭亡。起用由女性演员出演这样的社会暴力,加深观众对人性的疑问。革命是什么?意识形态的狂热到底进行到什么地步?
绝大部分服装为皮革/皮鞭/金属配饰/内衣,SM的色彩隐喻群体意识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场地上有四个大型可移动的台架,还有两个小型的台架,不断地置换合并冲撞来改变场景,观众也跟着紧张地四处串流,观看全场景象和表演就犹如置身于一场革命暴动之中。一个小时的演出中自始至终凶猛的音乐冲击心脏,不断膨胀,随时爆炸,除非习惯狂暴Disco类的音乐,否则一定付出努力才能应付现场。
现场的调度,与中国传统戏曲相像,道具的变动,并不影响表演的继续和情绪。
----
DVD--《祸水》(Water),印度裔导演蒂帕梅塔(Deepa Mehta)。
童婚,守寡,卖淫,几千年来多少印度女人的命运。《摩奴法典》之下的社会中,寡妇早也不是人。无论恒河之水多么神圣,怎么洗净社会喷洒在不净者身上无尽的污秽。传统是什么?种姓/夫权/父权社会中,女人不如阴沟中的猪狗。
DVD--〈Glenn Gould>(钢琴怪杰葛莲古尔德传奇),天才无须修饰,随意翱翔,神的使者。
DVD--《Mahler》,BBC 系列"great composers". 矛盾/悲壮的大地之魂,生与爱的挽歌。马勒从犹太教皈依天主教,最后归依佛教,是怎么样的一个灵魂之旅?
DVD--《Herr Tartüff》(伪善者)(1926) ,导演:F.W. Murnau , 片长:74 min / USA:70 min , 德国, 黑白,默片。80年前的片子,现在看来有些笨拙,但是如果现在电影工作者回到上个世纪的开始,还会拍片吗?各时代的狗熊没啥区别,但各时代自有各时代的英雄。
----
友人说最近太忙没有时间淘新衣。安慰朋友说 好身材不穿衣同样漂亮。呵呵。
Comments
Arys - 2007/5/1 23:15:06
占到了第一个沙发!
喜欢看现场的感觉;要看Mahler。
初夏假期
2007/5/3 8:43:01
《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en of Ideas),(美)刘易斯.科塞,40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知识分子群体最早在12世纪的法国、意大利出现,产生于基督教神学研究的教士(见《中世纪的知识分子》by 雅克·勒戈夫)。之后有文艺复兴的推动发展,渐渐形成稳固的社会层面。本书的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近代西方知识分子进行了考察。先从英国咖啡馆和沙龙、作家群体、出版业的历史,考察知识分子的必要氛围: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然后通过法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考察知识分子与权力机构的暧昧与对抗的关系,最后描述现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组成、生存模式和未来图景等。
文化人、精英和知识分子,属于不同的概念。知识分子的突出之处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于世俗的权力,也独立与世俗的势力,知识分子作为独立的团体从来没有存在过,当然知识分子的身份不能简单地以学历文凭来界定的。相比之下,精英群体必然与权力亲密暧昧,比如哈佛就是培养美国精英(政治、经济掌权人)的摇篮。文化人与世俗风尚有着互为作用的联系,电影就是最近百年来形成的产业、文化团体,制片人、导演、剧作家成为具有社会号召力、影响力的文化人士。
冰岛国家现代舞团北大演出--《月神》,《新年快乐》。
DVD--《安德鲁·卢布耶夫》Andrei Rublev,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66年作品,黑白,片长205分钟。
四/五年前看了下半部,今乘初夏油然然的清凉心情,补缺上半部重复下半部。“好片”!15世纪初俄罗斯的宗教与宗教/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艺术与社会等等矛盾冲突的历史描绘,这一切都凝聚在一帧帧泥土生活的画面中,朴素/沉重/生生不息的激情血肉。
DVD--《杨谰访谈录--姜文》,30分钟。姜文,真人一个;杨谰,模式化了还聪明的媒体人。对话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上去主持人只是预先问题的喉舌,得不到预想的回答的境况下,也不理解被访者的语言/选择/思想。被访者也不想委屈自己去迎合主持人和观众。处处堵塞,不畅流,没有交流,好在都还是有一定修养/涵养的人,不会搞的像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那样难堪做作。不知哪年的访谈录象了。等待新片的时机,重温姜文。
DVD--《伯格曼拍电影》,1961,黑白记录片. 通过伯格曼编导的“冬日之光”,精致记录导演对电影拍摄/演员/评论员/观众的经验和感受。好东西,不会过时。二十多年后,还有一部类似的记录片,对照着观看,应该很有意思的。
DVD--《300》(300壮士),编导:扎克·史奈德 Zack Snyder,美国,2007年。
向来乱看片,撞到时髦的美国大片,机会不多,事实证明也不是不可能的。抓到此片,仅仅出于对古希腊的兴趣。此片将古希腊符号化,也给出了充满东方主义色彩的符号化古波斯。这种妖魔化对手的方法,应该是西方这两千年来习以为常构建“世界”的方法,源于基督教?现代社会的世界,电影就是工具,视觉飨宴中愉快地被意识形态构建关于世界的图象。脸谱化的宣传,属于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世界观建设。对比着看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波斯人》,希腊与波斯的对抗中,希腊人的英勇和社会正义,通过波斯人尊重的言语来传达的。
----
大部分的片子,时间之后被忘记了。留在脑子中的一些,通过哪个导演拍了哪些电影的线索,也还记得,片子由谁出演的印象,变得模糊了,凌乱了,不重要了,不在意了。
电影与文学,都在讲故事,形式完全不同,受者动用的感受器官和神经,则完全不同。画面的感受直接/迅速,但看了那么多片子,对文字到多了一些怀旧和饥渴。
无论是否有婚约、是否有子女、是否有年纪,一个人还是一个人,一个公民就是一个公民,有权利享受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一个人如何成就自己,属于个人选择的自由和责任。
遇到一位长期从事女性话题广播的女士,说起女人安全感的话题,记忆深刻。她说了三个要点:
1. 男女都有安全感的强烈需求。
2. 男女关系中,女人有责任生养孩子,男人必需对家庭负责。应该有基本的安全了。
3. 每个人负责自己的情感和情感安全的问题。
每次回味,越感佩服。这样的想法中,有一些十分细致的东西可以观察。婚姻与情感的不同,婚姻安全感和情感安全感的不同。婚姻是家庭的事情,情感是个人的事情。不能苛求在婚姻中满足情感的全部时,也不能不顾家庭的责任。家庭的义务是简单明晰的,也是核心的、基要的,是安全感的中心。相对来说,其它的情感只属于平衡,远比基要核心动荡的多。
Comments
Xiao Xiaoqiang - 2007/5/3 8:46:13
哈哈,老师居然也会看<300>这种“动画片”
吉娜 苏摩 - 2007/5/3 9:44:42
一直享受动画片啊。。
ali oscar - 2007/5/17 0:24:57
我捉你来了
吉娜 苏摩 - 2007/5/17 19:00:08
haha, 大擘同学最近比武去了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