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单元,提名了这部100分钟的个人写真集

本文由一万帧电影公众号(tens-frames)原创首发。
我从来不否认自己是一个热衷于美色的老阿姨,这有什么好丢人的嘛。漂亮的男孩子女孩子路过你面前,你打一个电眼吹一声口哨,面对男友凶狠眼光的时候大胆瞪回去。大家都会夸你坦诚可爱。
插一句题外话,现在社会有这么一点点对于女孩子的好处,男生如果这样做就会被讲猥琐(当然还取决于这个男孩子是否美貌),女孩子就坦坦荡荡。
第一夫人
Jackie

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名单上给了很多新导演位置,据传是因为哈维·韦恩斯坦事件影响广大,一众名导纷纷牵涉其中,只有一直不受奥斯卡喜欢的诺兰突出重围。
前段时间,受伍迪·艾伦性侵传闻影响,因《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男主人公一角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甜茶,也承诺将全部捐出和伍迪·艾伦合作的所得薪酬。他之前因为在公开场合用“我现在说什么都不对,所以我不想说”来回答记者关于伍迪·艾伦导演的提问,被群起攻之。
这几天有一些公号作者温和地指出,我们是否应该把一个创作者的人品和作品分开评价?毕竟自古以来艺术家就没有几个私生活干净的。

当然我不觉得私生活不干净和性骚扰乃至强奸是同一回事,做出了强奸和性骚扰这种人神共愤的事,经历什么都是活该,事业扑街也是应得的。但我也不会因为某创作者的人品糟糕,而一起否定他作品的意义。
讲回正题。今天要讲的《第一夫人》在去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
被认为是专拍来把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再一次捧进神坛的。
《第一夫人》就像它的名字,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影片讲述了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妻子,当时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故事。约翰·肯尼迪出生于1917年,在1963年11月22日时在副总统约翰逊的陪同下到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访问。中午时间,肯尼迪和第一夫人乘坐敞篷车游街拜会市民。在途中被埋伏的狙击手枪杀。
《第一夫人》则是从第一夫人的角度,来经历肯尼迪总统之死的故事。

尝试总结一下这部电影拿到6分的理由:
总而言之,这其实就是一部娜塔莉·波特曼的个人写真集。对她毫不节制地使用特写镜头,捕捉她每一个表情。
娜塔莉·博塔曼其实已经努力调动出自己所有表情来表达情绪了。在最辉煌的时候,向外人介绍白宫的那种表情。丈夫死之后是一种什么表情。向记者描述丈夫被枪击的那一刻的表情。哭完之后一瞬间强迫自己克制收敛的表情。认识到丈夫肯尼迪和伟大林肯的区别时候的表情。离开白宫时的表情。

所有的表情她已经做得很好。
但表情仍然只是表情。
电影不像小说,不是使用人物的特写镜头就能等于小说中的心理描述的。当然偶尔来一个还是很画龙点睛的。譬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最后,甜茶听到他喜欢的男孩子的婚讯,蹲在冬天的火炉前,面对(但不是直视)镜头,所有的表情变化似乎是重现了那个美好的意大利仲夏。
我刚开始写剧本的时候也爱写人物的小动作,被编剧老师批评:你不要去插手由演员创作的部分,你负责写出事件,导演负责布置灯光镜头调度场面,演员来把握人物心理,由他们决定在那个做出什么动作。
《第一夫人》则是只有演员的部分,前两个部分好像空出来了一样,或者前两个部分完全服务于演员的部分。
看上去很奇怪。

而第一夫人这个角色也奇怪地没有被立起来。在我看来,可能的原因是导演和编剧只顾着塑造第一夫人这一个角色。而忽略了故事的背景和其他人物。
不知名的我受过不知名的编剧老师教导,也大概知道:一个人物要被塑造,不会是简单地通过这个人物的每一个感受,每一次看法。
而是通过她不断地经历事件,做出每一次选择,她和不同的人来往所产生的不同的故事、她不同的态度。
《第一夫人》为了突出娜塔莉·波特曼的角色,所作反而让影片和人物过于单薄了。

怎么说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呢,漂亮是很漂亮的。但是是一种对自己的漂亮有意识的,那种漂亮。眨一眨眼说一句话都要强调优雅。我不知道这位第一夫人原本是什么样子。
当然因为电影里也根本没有交代,只顾着给娜塔莉·波特曼特写镜头来着。她扮演的是一个漂亮优雅的女人,但我不知道她是否真正优雅。因为这个因素并没有事件支撑。
娜塔莉·波特曼在努力做到更加优雅,在不了解美国历史的文盲我眼里,这可能就会被解读成矫揉做作。
当然我说的是,可能。

矫揉做作自以为优雅美丽的极端案例请见黄晓明和杨洋。
插一句题外话,我最近已经彻底被美少年们迷住,甜茶和刘昊然是其中翘楚。因为不秀自己美貌,所以在戏里一抬眼睛都是洋溢的青春气息。
把自己漂亮的那面展现在镜头前不是最重要的,在镜头前最重要的是人物。你拿到的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要做什么,想要什么。
当然我这么讲一位奥斯卡影后,大家肯定都会捂着鼻子说我酸。但仔细想,又怎么不是这样呢?
为自己量身打造一部戏,而不是为一部戏打造自己。这应该不是一个优秀演员应该要去做、要去提倡的事情。
当然,她拍过这样的烂片之后,也仍然是《黑天鹅》里那位了不起的奥斯卡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