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春天到了,就又能四处溜大街,找那些好看的老房子了
我前几天在广播里贴了一张伊娃故居和我故居的图,11说,羡慕你们这些贵族小孩。她不知道,哈尔滨的几代人,都是在这些昔日的花园洋房、外国使领馆、银行商铺长大的,我们不是这些房子的主人,只是它们曾经美丽的见证者。这些漂亮的老房子,现今已多如他们真正的屋主,化为哈尔滨百十多年历史中的可叹的尘埃。
入幼儿园前,我和爷爷奶奶住在哈医大卫生系的家属区,那时候我是个极为听话的小孩,没有家人带领,从来不会擅自离开大院,甚至不会去熟识的邻居家玩。之后的几年里,我竟从未进入过后来被我认出是波兰显克微支中学旧址的那栋大楼,只是记得那栋楼阴暗破旧,想要进院,需穿过它的一个门洞,头顶就是住家的木头地板,晚上这些地板的缝隙里都能透出光。L形的大楼在另一侧还有入口,顺着高而窄的入户门,可以看到里面水磨石的走廊地板和台阶。奶奶家是院中又套着的一个小院,四周围着绿色的板障子,这样的院中院一共有两个,他们中间是一个用铁艺围栏半包围着的土包,小孩们经常在这里挖土,并传说这其实是个坟包。
坟,肯定是有的,周边50米范围内,现在仍存有三座教堂,现在69中的位置,原来叫做毛子坟,据我爸说,当年绿树成荫,墓碑林立,并不规整地散落在墓区各处。1972年69中建校,从这里挖出两卡车的毛子尸骨,不知这些流落至此的波兰人后裔,后来有没有过寻找先人的遗骨。而曾一智老师写《城与人》的时候,哈尔滨的俄侨也已全都过世。
读这本书“城”一部分的时候感情非常复杂,前面几篇看过会非常难受,到后面居然麻木了,那些被坏掉的建筑只是哈尔滨百年建筑中的沧海一粟。好在近年来市政对于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已见了一些成效,书中出现的几座现存教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在城市规划展览馆还看到了恢复花园街原貌的计划,虽然从中华巴洛克街区那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修复计划看来,花园街的计划也不会太成功,但人们好歹已经意识到了价值。如今,公司街那一带破败的铁路房产依旧占据着城市中心大片的黄金地带,等待着改造资金到位,施工墙里野草丛生,你顺着破损的栅栏门钻进去,就会有巡逻的人出现,警惕的看着你。联发街一号的中东铁路局高级官员住宅现在是南岗区展览馆,陈列着与南岗相关的建城历史,一次去参观时,看门人心情很好,打开了二楼阳台让我们参观,看起来要塌掉的部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原本只开放两层的颐园街一号几个月前又在修复三楼和阁楼,不久后便能开放了。曾一智生前担心的哈站改造也并未毁掉霁虹桥,还顺便从一堆破烂的楼房里挖出了圣伊维尔教堂,有一天伊娃发微信给我,说路过那里,看到几个洋葱头正摆在地上等着装上去。
欣慰之余继续读书中“人”的部分,竟然产生了些许疏离感。曾一智的《城与人》并不是普通哈尔滨人的故事,它的主人公是那些出身名门的富商、侨民、教友与知识分子,这些人才是11说的“贵族小孩”,《城与人》少有中华巴洛克的土洋结合、少有民族资本的艰难崛起,在曾一智眼中,“关里家”来的中国人粗鄙而庸俗,吐痰、吃蒜,不会说十八国外语,没有漂亮的外国邻居、不会弹奏西洋乐器,他们居住在她美丽的西洋化的哈尔滨,却没有积极地建设这里。这种隐隐的优越感,让我失望。默默爱着这个城市的普通人,可远比她想的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