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给自己盖的工作室(二)

【背景】 Valerio Olgiati的工作室在瑞士格劳宾登州阿尔卑斯山脉谷地的一个小村Flims,他的父亲Rudolf Olgiati在村里驻扎一生,留下约三十件融合了当地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当地的房屋多为较平缓的坡屋顶,涂上熟石灰的厚墙或是木板饰面墙,木制的门窗,属于典型的瑞士山区传统建筑。村中心就座落着Valerio Olgiati著名的黄房子。

【前提】 Olgiati工作室建筑的原址是一个老谷仓。当地建筑保护法规规定,新建的三层建筑须与原谷仓的体量相一致。同时由于建筑师一家就住在与工作室相邻的一栋房子里,这就需要清晰的区分私人区域和工作区域。因此建筑师通过在一个限定的体量内置入一个不太常规的自下而上做加法的结构,来建立工作室与住宅的关系。

【平面】 从主路上坡通过一面弧墙上的院门进入庭院,首层是架空的,四个不在端部的柱子定义出车库的范围,南面向花园完全开放,因此首层是属于住宅的。




二层以上是工作室。因为基地的南面与北面有一层多的高差,工作室的入口位于北面。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楼板提供了工作室的基座。二层南北面为极致通透的无框玻璃窗,东西面为完全封闭的实墙,以此隔离了与相邻住宅的视线干扰,引导视线通往庭院方向。




三层(其实是阁楼)的四面都是封闭的,视线是垂直方向的:向上有两个方形的天窗;向下挖了两个梯形的洞口,一个放置二三层间的L形楼梯,另一个提供三层会议区与二层办公区间的视线联系。



最后一个小小的旋转楼梯核占据平面的几何中心,贯通各层,将建筑锚固在基地上。 建筑师根据与住宅的关系,在三个水平层面运用了完全不同的开放方式,使得一个很小的建筑具备了丰富的空间感受。 【材料和细部】 建筑的内外表皮使用的都是当地传统民居常见的木材,但是用颜料混合着油和酒精刷成了黑色。木材涂黑后其固有的乡土材料属性就弱化了,实现了与邻近建筑一致的材料尺度却更抽象化和背景化的表达,从而令室内空间更加外向,融入周围风景之中。

工作室木材立面下部用清水混凝土基座,也与传统建筑使用的抹灰外墙基座类似。清水混凝土基座分为柱板支座和挡土墙两部分,中间留缝断开,一个解决结构问题,一个解决场地高差,使得建筑保持了独立清晰的建造逻辑,留出的缝隙在晴天带来光束,在雨天落下水帘,成为一层车库幽暗深处的诗意。 传统山面出挑的坡顶被转化为两侧大窗的上檐,雨水管也从建筑外墙独立出来,直接竖直插入基座的缝隙中,更加强化了建筑的抽象性。


【结构】 这个项目的结构是自下而上做加法的,因为不常规,所以很想弄明白。写一下自己的猜测,期待讨论。 我在《2G》杂志的Olgiati专辑中,翻到两张图片,觉得可能与这个结构原型有关。第一张图片是Olgiati事务所曾经的合伙人Pascal Flammer2000年在ETH就读Olgiati的课程时做过的一个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结构模型。另一个是日本岛根的出云大社(Izumo-taisha)的平面图。


在课程设计的模型中,楼梯间作为核心筒,三层的四道斜墙作为悬挑梁,支撑起三层的“巨构“体量,二层的楼板悬挑端四个角点被三层体量吊着,四个中点被一层的细柱子撑着,分别承受拉力和压力,这样楼板和杆件就可以尽可能做薄做细。 到了实际的工作室项目结构中,中间的核心筒依然存在,但是二层以上的部分变成坐在了一层的混凝土台子上。一层成为基座,就像出云大社的平面,柱子位于基座边缘。

从剖面画法上看二层有两层结构层,一种可能是二层以上的部分是轻型结构比如木结构,整个落在木地梁上再把荷载分布到混凝土的基座上。但是这样不好解释二层混凝土楼梯的存在。 另外一种可能是二层楼板的两个层次是为了保温而划分的。二层两侧实墙作为大梁,承担全部屋面荷载,主要通过悬挑板传递到核心筒上,四个柱子上有上翻的悬挑梁,就是我们看到的二层板边,也能分担一部分上部的荷载。这是一个用悬挑板和梁进行转换的结构。好在瑞士不用太考虑抗震,这个房子如果放到中国,四个小柱子也许得改成2-3米长的墙才能实现。 图片来源: http://seriouslyarchitecture.com/2016/06/valerio-olgiati-dado-the-architects-studio-in-flims-2008/ http://www.archello.com/en/project/office-valerio-olgiati 《2G n.37 valerio olgi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