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
查看话题 >那些年看过的日本小说 ——兼谈日本文学对我的影响
不止一次、不止一位朋友对我说,你的小说受日本小说影响很大。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照例会回答:有吗?其实我已经努力去除掉那些影响了。 读某类书多了,难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自己觉得没读多少却长久以来深受影响且摆脱不掉的情况就不常见了。对我来说,日本文学就是如此的特例。 从读书数量上看,我读书大约属于中等偏上,当然,年纪比较大也占了便宜。在读过书里,非虚构类的历史社科类数量远超虚构类的小说,而在小说里,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名著占大头,其次欧美流行小说亦不在少数,分配到日本文学,还真谈不上有多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令人难忘,文化繁荣,舆论宽松,同时也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红楼梦》动辄印量几十万册。翻译引进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当然很多是国营盗版,比如那本令我印象深刻的《百年孤独》。 那时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至今还记得邓小平坐新干线列车照片。与此同时,大量的日本电影和文学作品引入中国,高仓健、山口百惠自不必多说,川端康成、井上靖、森鸥外、森村诚一、五木宽之、太宰治、田山花袋、佐藤春夫、芥川龙之介这些名字,也都是从那个时候听说的。 唯一就是三岛由纪夫的名字被遮遮掩掩,大约是作为“军国主义”作家割破自己肚皮的原因吧,作品都在内部发行(这又是一个老名词,以后单独写一下)。自然,那个年代更不会有渡边淳一。大约在那时候,普遍观点是:纯真的爱情是没有性的,反之则不纯真或根本不算爱,充其量称之为“男女关系”,就这还有个正当和不正当的区分。 当时看日本小说的体验并不好。川端康成枯燥得读不下去,井上靖水准不定忽高忽低,森鸥外太老气太过时,只有森村诚一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加上三岛由纪夫,但也只是重点读过那部《丰饶的海》。 近二十年阅读的日本作家主要集中在五位:渡边淳一、松本清张、司马辽太郎、村上春树、谷崎润一郎。 阅读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渡边淳一看了几本就看不下去了,大约就像周作人曾说的(大意):男女之事基本大同小异。说来说去也就那点事,渡边淳一却能翻来覆去写那么多本,每本销路都不错,也挺神奇。 看松本清张,实则是有些功利目的,想写推理小说。既然如此,当然得看看社会派鼻祖的作品。大约是年代有些久远,看完之后虽觉得还不错,但并未达到预期。后来对比看了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除了结尾不好,整个故事浑然一体,确实当得起直木奖。然而此外没什么像样的作品,不怕得罪人,我得说《白夜行》真不怎么样,《解忧杂货店》也是失败的尝试。当然,我不是谈销量,只是从个人阅读感受来评价。 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印象深刻,《项羽和刘邦》、《丰臣家族的人们》,都大大改变了我对历史小说写作的认知。但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其实是并不以写历史小说出名的井上靖,《敦煌》无疑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历史小说。我一直希望将来有一天,也能尝试去写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 村上春树上篇文章已经说过,此处不赘述。这里重点说说谷崎润一郎。现在,如果有人让我推荐一部总体感觉最好的,或者说最能代表现代日本文学特色的小说,我的回答是《细雪》。 最初看的版本是储元熹译本,被上海译文出版社收入译文名著精选。读的时候感觉平淡,然而平淡之中不知不觉就读完了,而且意犹未尽。我想好的作品大约都有这效果吧。之后去过一次日本关西地区,在故事的实际发生地走过一圈,回来再读,感觉又不一样了。 在我看来,《细雪》是一部相当典型的日本小说。如果说《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作,《细雪》则完全称得上是现代文学的代表。繁琐的语言表达方式、仪式感很强的场面、平淡而刻制的人物性格、几乎没有情节的日常陈述,有平淡中见神奇的功力。 萨特评价称《细雪》是“现代日本文学的最高杰作”,对此我很赞同。在村上春树某篇随笔里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美国出版商办公室看到书架上摆了很多英文版的《细雪》,于是就问缘故,答曰:因为非常喜欢,所以买了放在这里送人——这有些像麦克斯在办公室摆了很多《战争与和平》随时打算送人一样——说完,他要送给村上春树一本。村上说自己看过日文原著。险些忘了你是日本人,对方说。 在我看来,这是个有趣的故事,也是个有趣的习惯。因为我有时也将喜欢的书送朋友。去年买了几本等待已久的新版《细雪》送人,竺家荣翻译。装帧设计漂亮多了,厚厚的一册精装本,我觉得这样才配得上此书的地位。然而神奇的是,这个版本比储元熹译本居然多出了16万字。真不知这差别究竟从何而来。 说到这里,我个人感觉电影《海街日记》称得上是《细雪》的电影版,当然,纯粹指精神相通而非内容相似。 写到这里回头看看,其实自己读过的日本小说好像也还不算少,因为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宫本辉、村上龙、吉本波娜娜、青山七惠、林真理子都还没算进来。 几年前开始试着写小说,拿给懂日语的朋友看,他说里面有太多典型的日语句式。这种句子不行,太啰嗦,中国读者根本不会有耐心读下去,他说。 从那时开始,“像日本小说的语言”成了我的心理阴影。每次不管写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会不由自主检讨一下句式是否有啰嗦的嫌疑。为此,还特意看了一些以简洁著称的欧美小说来“消毒”,只是不知有效否。 大凡对事物的认识发展都很曲折,自我认知也一样。在写了四年以后,除了出版的那部《世界的误算:完美缺陷》,在豆瓣阅读也陆续连载和发布了不少小说,现在,那个阴影似乎不再笼罩于头顶了。 我想,每个人的文字风格大约是先天就被固定了,此后的阅读和积累,顶多是在表面刷些五颜六色的漆——但不管是什么颜色,都无法改变物体原来的形状。我的小说,就是我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