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小说的艺术》是米兰.昆德拉的一本关于小说的理论书,都是他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使得他的理论颇为独特,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
米兰.昆德拉对小说的属性定义是非常苛刻的,他认为: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而很多披着小说外衣的小说,只是通过小说语言表现一种非小说的知识。
这个定义本身非常玄妙,什么东西才属于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呢?纵观他的论述,我认为他指的是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某种洞见,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究者”。
比如关于人生的洞见,其中有一条是“人的非理性”。米兰.昆德拉举了《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一个例子。在列文的庄园,一对互相有好感的男女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单独在一起的机会,两个人都想表白,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女方莫名其妙谈起了蘑菇,而男方竟然也鬼使神差应和着女方,谈起蘑菇来,最终他们都没有表白成,并就此永远失去了表白的机会。而男方则在事后安慰自己说,他之所以没有谈爱情是因为他忘不了已经死去的情人,显然这只是为失败所找的一个借口。
非理性是否只是托尔斯泰杜撰出来的蹩脚发明呢?一对青年男女真可能发生这样的口非心是吗?回顾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形,会惊人地发现,非理性在生活中的存在是如此普遍:你有没有喜欢过一个异性,不敢和这个异性讲话,反而和另外一个异性谈笑风生?你有没有下定了决心减肥,却在下顿吃得更多?你有没有仅为了看一眼手机上的信息,却不自觉地浪费了半天在微信朋友圈?……我们被非理性支配的时光何其多矣。这不是一个发明,而是一个精微的发现,在明朗的因果关系之外,存在着大量晦暗不明、无从解释的灰色地带,使人生充满了扑朔迷离。
我们一般的读者,读到庄园这一段,觉得好奇怪,怎么会这样?隐隐认为这一场面看起来不合理,却又真实得似曾相识,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又说不出个道理来。米兰.昆德拉则把它的意义明确提炼出来了,告诉我们,在小说中,作者正是捕捉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这种非理性因素,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洞见。
从米兰.昆德拉提炼出非理性因素,我豁然感觉到,看起来一目了然的生活,其实暗藏着相当多的玄机,生活的秘密远没有被穷尽,如何发现那种人人心中有,又人人口中无的东西,这便是一个小说家展现功力的地方了。
记得有个作家说过,托尔斯泰的写作素材并不丰富。如果连托尔斯泰都不算丰富,那就更别提卡夫卡了,卡夫卡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职员。但很奇怪,他们都写出了堪称伟大、不朽的小说,那是什么原因呢?重要的不是生活经历,而是他们感受生活经历的能力与众不同,他们发现了人人心中有,而人人口中无的那些精微而细小的存在。
卡夫卡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着重论述的对象,他对这位同乡兼先贤推崇备至。卡夫卡这样一个生活的天地如此狭小的人,也完全看不出丝毫的政治趣味,竟然精准地成为极权社会的预言家和寓言家,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这种惊人的洞察力哪来的?
米兰.昆德拉认为:“在一些大的历史事件(表面上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非人性的)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跟那些在隐秘的处境(完全是平凡的、人性的)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而卡夫卡则是“阐明了他通过人的隐私与微观社会实践而了解的机制,没有想到历史后来的发展将这些机制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启动了。”
事实上,卡夫卡的微观实践来自于他的家庭和办公室这些极其平凡的场所。极权社会要求公民的生活透明化,没有秘密,对应的微观,就像一个孩子在父亲或母亲面前没有隐私权一样;极权社会有人会突然到你床前来抓你,就像你父亲、母亲无缘无故也喜欢这样做的一样。从微观的办公室,则可以推导出,宏观社会没有创造和自由,只有命令和规则,因此是一个服从的世界;人们只是工作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不知道他们所作所为的意义,因此是一个机械的世界;只和匿名的东西和卷宗打交道,因此还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卡夫卡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从平凡生活中得到的体验,在小说中,应用到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而没想到,社会虽然相比家庭和办公室扩大了若干倍,其心理机制却仍然是一样的。正所谓“公众世界是私人世界的镜子,而私人世界又折射着公众世界。”
在《小说的艺术》第六部分,作者给小说和小说家下了定义。即小说是“散文的伟大形式,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性的自我(人物)透彻地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小说家则“是一个发现者,他在摸索中试图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那么,《安娜.卡列尼娜》无疑通过那一对青年男女审视了“非理性”这样一个主题。卡夫卡作为一个小说家,发现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同一的心理纽带,这在之前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不为人知。
《小说的艺术》第七部分,谈到了艺术的三个劲敌: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媚俗。 这里主要谈一下媚俗。
媚俗是米兰.昆德拉多次探讨的主题。在《不能承受的生命经之轻》里,它就曾被透彻地审视过,但那里的定义比较晦涩难懂,而在这里,媚俗被很清爽地进行了定义,所谓媚俗,就是指“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须确定什么是大家想听的,必须为固有观念服务。”
他尖锐地指出:大众媒体的美学不可避免是一种媚俗美学;随着大众媒体包围、渗入我们的整个生活,媚俗就成了我们日常的美学与道德。成为现代人就意味着一种疯狂的努力,竭力跟上潮流,竭力与别人一样,竭力比那些最与别人一样的人还要与别人一样。 现代性已披上了媚俗的袍子。
如果说媚俗曾经只是米兰.昆德拉的一种预见,那么如今它已切实成为一种普遍的现实,普遍到我们早已司空见惯,把它看作一种理所应当,而且每天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陷在对媚俗的疯狂追求之中。媚俗的电影爆出一个个惊人的票房奇迹,媚俗的媒体爆出一个个被人津津乐道的阅读量,一件事情成功与否的标准,全部要用大数据说话,并根据大数据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能迎合更多的人,为此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自我炒作、标题党、故意矮化……如果扪心自问一下,或者仔细回顾一下,这些票房大卖的电影和阅读量惊人的爆文,有思考的独创性吗?有思想的力度和深度吗?有对固有观念的颠覆与重新思考吗?答案肯定是一片茫然和混沌,因为我们总是看过就忘了,和其他一切相似的观念混杂在一起。对现代人来说,这些拷问都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陌生的,大数据才是唯一标杆。
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以及他对艺术劲敌的深深忧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独立思考的、有着强烈道义感和使命感的小说家,是一位真正的小说家。他的理论未必就是关于小说的唯一标准答案,事实上,这的确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而且他的小说理论也不乏晦涩艰深、含混不清之处,让人通篇看下来仍有雾里看花之感,然而,竟管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他的理论仍然瑕不掩瑜,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他告诉了我们观察生活的另一种角度和方法,那是一种更加幽微精深的、摆脱了固有观念捆缚的方法,某种意义上,也是更加接近生命本质的方法;他鼓励我们对存在进行各式各样的探究,不要害怕打破定论,也不要害怕没有定论,在他看来,真正的世界本来就是含混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没有任何一人掌握真理,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而他的忧虑,也警醒着大家,作为一个有识之士,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宁静清醒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切忌盲目跟风,以至于被媚俗的洪流裹挟而去,沦为固有观念的奴隶。
米兰.昆德拉对小说的属性定义是非常苛刻的,他认为: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而很多披着小说外衣的小说,只是通过小说语言表现一种非小说的知识。
这个定义本身非常玄妙,什么东西才属于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呢?纵观他的论述,我认为他指的是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某种洞见,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究者”。
比如关于人生的洞见,其中有一条是“人的非理性”。米兰.昆德拉举了《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一个例子。在列文的庄园,一对互相有好感的男女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单独在一起的机会,两个人都想表白,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女方莫名其妙谈起了蘑菇,而男方竟然也鬼使神差应和着女方,谈起蘑菇来,最终他们都没有表白成,并就此永远失去了表白的机会。而男方则在事后安慰自己说,他之所以没有谈爱情是因为他忘不了已经死去的情人,显然这只是为失败所找的一个借口。
非理性是否只是托尔斯泰杜撰出来的蹩脚发明呢?一对青年男女真可能发生这样的口非心是吗?回顾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形,会惊人地发现,非理性在生活中的存在是如此普遍:你有没有喜欢过一个异性,不敢和这个异性讲话,反而和另外一个异性谈笑风生?你有没有下定了决心减肥,却在下顿吃得更多?你有没有仅为了看一眼手机上的信息,却不自觉地浪费了半天在微信朋友圈?……我们被非理性支配的时光何其多矣。这不是一个发明,而是一个精微的发现,在明朗的因果关系之外,存在着大量晦暗不明、无从解释的灰色地带,使人生充满了扑朔迷离。
我们一般的读者,读到庄园这一段,觉得好奇怪,怎么会这样?隐隐认为这一场面看起来不合理,却又真实得似曾相识,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又说不出个道理来。米兰.昆德拉则把它的意义明确提炼出来了,告诉我们,在小说中,作者正是捕捉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这种非理性因素,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洞见。
从米兰.昆德拉提炼出非理性因素,我豁然感觉到,看起来一目了然的生活,其实暗藏着相当多的玄机,生活的秘密远没有被穷尽,如何发现那种人人心中有,又人人口中无的东西,这便是一个小说家展现功力的地方了。
记得有个作家说过,托尔斯泰的写作素材并不丰富。如果连托尔斯泰都不算丰富,那就更别提卡夫卡了,卡夫卡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职员。但很奇怪,他们都写出了堪称伟大、不朽的小说,那是什么原因呢?重要的不是生活经历,而是他们感受生活经历的能力与众不同,他们发现了人人心中有,而人人口中无的那些精微而细小的存在。
卡夫卡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着重论述的对象,他对这位同乡兼先贤推崇备至。卡夫卡这样一个生活的天地如此狭小的人,也完全看不出丝毫的政治趣味,竟然精准地成为极权社会的预言家和寓言家,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这种惊人的洞察力哪来的?
米兰.昆德拉认为:“在一些大的历史事件(表面上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非人性的)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跟那些在隐秘的处境(完全是平凡的、人性的)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而卡夫卡则是“阐明了他通过人的隐私与微观社会实践而了解的机制,没有想到历史后来的发展将这些机制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启动了。”
事实上,卡夫卡的微观实践来自于他的家庭和办公室这些极其平凡的场所。极权社会要求公民的生活透明化,没有秘密,对应的微观,就像一个孩子在父亲或母亲面前没有隐私权一样;极权社会有人会突然到你床前来抓你,就像你父亲、母亲无缘无故也喜欢这样做的一样。从微观的办公室,则可以推导出,宏观社会没有创造和自由,只有命令和规则,因此是一个服从的世界;人们只是工作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不知道他们所作所为的意义,因此是一个机械的世界;只和匿名的东西和卷宗打交道,因此还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卡夫卡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从平凡生活中得到的体验,在小说中,应用到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而没想到,社会虽然相比家庭和办公室扩大了若干倍,其心理机制却仍然是一样的。正所谓“公众世界是私人世界的镜子,而私人世界又折射着公众世界。”
在《小说的艺术》第六部分,作者给小说和小说家下了定义。即小说是“散文的伟大形式,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性的自我(人物)透彻地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小说家则“是一个发现者,他在摸索中试图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那么,《安娜.卡列尼娜》无疑通过那一对青年男女审视了“非理性”这样一个主题。卡夫卡作为一个小说家,发现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同一的心理纽带,这在之前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不为人知。
《小说的艺术》第七部分,谈到了艺术的三个劲敌: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媚俗。 这里主要谈一下媚俗。
媚俗是米兰.昆德拉多次探讨的主题。在《不能承受的生命经之轻》里,它就曾被透彻地审视过,但那里的定义比较晦涩难懂,而在这里,媚俗被很清爽地进行了定义,所谓媚俗,就是指“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须确定什么是大家想听的,必须为固有观念服务。”
他尖锐地指出:大众媒体的美学不可避免是一种媚俗美学;随着大众媒体包围、渗入我们的整个生活,媚俗就成了我们日常的美学与道德。成为现代人就意味着一种疯狂的努力,竭力跟上潮流,竭力与别人一样,竭力比那些最与别人一样的人还要与别人一样。 现代性已披上了媚俗的袍子。
如果说媚俗曾经只是米兰.昆德拉的一种预见,那么如今它已切实成为一种普遍的现实,普遍到我们早已司空见惯,把它看作一种理所应当,而且每天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陷在对媚俗的疯狂追求之中。媚俗的电影爆出一个个惊人的票房奇迹,媚俗的媒体爆出一个个被人津津乐道的阅读量,一件事情成功与否的标准,全部要用大数据说话,并根据大数据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能迎合更多的人,为此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自我炒作、标题党、故意矮化……如果扪心自问一下,或者仔细回顾一下,这些票房大卖的电影和阅读量惊人的爆文,有思考的独创性吗?有思想的力度和深度吗?有对固有观念的颠覆与重新思考吗?答案肯定是一片茫然和混沌,因为我们总是看过就忘了,和其他一切相似的观念混杂在一起。对现代人来说,这些拷问都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陌生的,大数据才是唯一标杆。
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以及他对艺术劲敌的深深忧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独立思考的、有着强烈道义感和使命感的小说家,是一位真正的小说家。他的理论未必就是关于小说的唯一标准答案,事实上,这的确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而且他的小说理论也不乏晦涩艰深、含混不清之处,让人通篇看下来仍有雾里看花之感,然而,竟管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他的理论仍然瑕不掩瑜,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他告诉了我们观察生活的另一种角度和方法,那是一种更加幽微精深的、摆脱了固有观念捆缚的方法,某种意义上,也是更加接近生命本质的方法;他鼓励我们对存在进行各式各样的探究,不要害怕打破定论,也不要害怕没有定论,在他看来,真正的世界本来就是含混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没有任何一人掌握真理,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而他的忧虑,也警醒着大家,作为一个有识之士,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宁静清醒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切忌盲目跟风,以至于被媚俗的洪流裹挟而去,沦为固有观念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