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闷的文艺片中,儿童是最能入心的题材。
人们最喜欢做对比,公社君也不例外。尤其是当两个较类似的东西放在了一起,比如《我的影子在奔跑》和《奇迹男孩》。
周二就上映了的电影,其实到了今天票房也不过寥寥。而作为欧美畅销书的电影版《奇迹男孩》却有了一点社会反响。
公社君前些天聊了《奇迹男孩》,今天也忍不住聊聊这部国产电影。
当知道电影居然被雪藏了五年时,君满心都是可惜了张静初出色表演的感受。有人说剧本比《喜禾》好,也比《海洋天堂》好,当然这个不好做评价,不过这部的确打动了公社君。

所谓亲子关系,大多都互为映射着对方的成长。每个家庭都不例外,孩子的性格其实就是家长性格的反馈;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大多都是家长的问题。除了表现家长以及孩子的变化,这部电影也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中美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个像是恋人之间相处的母子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儿子一直在喊妈妈的名字,而不是妈妈这两个字。亲情也是感情的一种,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直呼名字免不了产生距离感,这也是自闭症的一个体现。巧妙的是它用了孩子的视角,一点点的表现生活细节。仿佛我们就是那个有自闭症的孩子,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该如何独处,如何迈开一步接纳别人。

简单来说,电影讲述单亲妈妈田桂芳,独自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儿子修直的故事。自闭症儿童、成长、母子情深,实际上,光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就很容易让电影成为部看似走心却让人没耐心看下去的烂片。然而,这部电影却表现了最简单的生活。演员并没有太用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据说导演方刚亮不让演员化妆,不做灯光要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故事场景也不加太多的装饰,从而达到了他要追求的电影美学,简单、质朴。而镜头其实也采用了纪实的方法,好像试验片风格却也像纪录片一样真实,质朴。

通篇都是细节,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张静初饰演的妈妈为了让修直成为一个普通人,倾尽了所有的精力。因为幼儿园不收留,她去幼儿园里做“保姆”,讨好每一个人;因为修直的任性,两人一起藏在天台的铁箱子里躲过做医生的“搜捕”;老师罚修直在阳光下站一节课,她对老师咆哮;每次下雨,她都会撑起伞站在校门口,修直则会一直抱怨让她不要来。修直知道蚂蚁天生是计算家,有独特的认路方法,人要靠记忆才能认路,但田桂芳总可以找到修直却是个谜。

有时候你会觉得电影很平淡,没有高潮迭起,也没有爆发点。但是,观众能很明显的体会到一种感情。最原始的亲情和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善待。
美国电影更成熟,更让人感叹剧作的力量,而中国电影讲述的故事更接近生活的真相。2015年,官方数据统计称,在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患者,0到14岁的儿童患病者达200余万。不过,自闭症不等于弱智,当然也不等于天才。交流互动功能的缺陷,真的不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力、理解力、思考能力、情感感受力。

看到网上有人说如果普通儿童是酷睿带显存核心处理器的高配PC的话,那自闭症儿童就是一台没有显卡的586,处理能力弱而且部分功能缺失。并不是每个自闭症儿童都像修直这么优秀,他们还可能是别人口中“奇怪”的儿童。除了外形上,他们和普通同龄儿童已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共性。
擅长处理数学、图像、声音的自闭症者有很多例子,如英国的自闭症画家Stephen Wiltshire。你仔细看他作画的方式,那就跟电脑扫描是一样一样的。这在正常人中可以变成所谓的特别,但拿他们和常人比较的话,这仿佛是一种障碍。

君有看到这么一句话,“过度的细节会劫持大脑有限的注意力,导致他们沉溺于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信息。”他们就像是被遗忘了,亦或是被摒弃在了一扇门外。这部电影也似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细节开始讲述生活,站在了自闭症孩子的角度,让观众了解生活中我们忽视的未曾关注的细节。

有人说这是部继《漂亮妈妈》后内地最好的大女主母亲片,张静初仿佛回到《孔雀》、《天水围的夜与雾》时期的文艺气质,演起母亲来真的有那种深情感。让人完全不能够理性起来,面对亲情谁都会变得感性。小男主的演技也是让不少观众惊呼那就是自己的小时候啊。
电影没那么煽情,最后却让人不禁泪目。孩子长大了总归是要离开父母的,更何况是一个从小就担惊受怕守护着他成长的孩子。不过,倘若这离开很难让你接受,我也知道你没准备好,那我们慢慢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