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人,你弱鸡的营销力今日被网易运营人完爆!
部分广告行业从业者,有时会发现一些问题:▼
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广告语总是让人记不住,说不出错,也没什么印象,不痛不痒;
自己通宵好几天做出来的方案总是不能给甲方带货,弄得自己每次见甲方都心里发虚......
有关广告文案、营销的问题,其实不止广告人会有,公关人、市场人、互联网运营人都会面临这些略显尴尬的问题。
但是现在互联网发展的特别快,总是有人能做出现象级的案例,而且多数互联网人的状态比广告人看起来更饥渴......
所以特别希望优秀的广告人能一起学习新的玩法,常学常用,常换常新。
昨晚,有一个互联网运营圈的案例刷爆了屏,就是下方网易的这个课 ▼。
一个39.9的线上课,上线两小时就有13000+用户报名,到今天上午,已经有130000+人参与报名了。
这意味着,这次活动产生了500万+RMB的流水。
其实无论是运营行业还是广告行业,很多底层逻辑是非常相通的。
其中涉及到有关人性、有关利益、有关用户学习习惯等等,都是可以共通共融的。
谁又能说线上课不是一种品牌广告呢?
对于网易运营课刷屏事件,我朋友圈里有一位没见过的网友说,“一张海报在前,后面都靠瞎编”。
对这样的说法,我非常嗤之以鼻。
瞎编,是编不出爆款的。
这次刷屏的网易课,之所以能成为爆款,我觉得是几种原因加持的结果,缺一不可。那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次活动,我做了如下分析:
1.首先是内容。
内容分享者是来自每个运营都想了解的爆款大厂:网易。
原来我在年终盘点的时候,还分析过网易的h5案例:11.11、12.12带货广告大盘点 | 就是这些广告,将我钱包洗劫一空!
从网易云音乐的用户UGC积累,到地铁乐评刷屏;从网易考拉海购的猪你丫爆款H5上下集,到网易黑猪......
从网易游戏的业内高薪,到网易云课堂的遍地开花,几乎没有哪个运营人不羡慕这样的爆款成绩。
那对精准的用户:运营群体来说,网易的运营课,比别的课是有更多光环加持的。
针对用户痛点扎得这么准,就是幕后操刀团队的功力了。
上面这些,是课程内容和海报、文案的部分。这中间涉及到讲解人确定与邀请,课程大纲,课程审查等步骤,也包含了刺激消费的一些小技巧,比如数字、免费资料包和核心内容醒目的设计等等。
除了课程外,数字明确的前1000名还有网易内部文档赠送,这样无疑增添了紧张感。
2.其次是内容做成合集的方式。
网易内部的一个品类,再怎么爆款,也无法卖到40块。除非他是做成一案例分几课来分析。
但这种一个案例多堂课的形式,有两种可能:
要不分享的就会极细致,可有的东西能说,有的内部东西是无法说出来的,分享者会有顾忌;
要不分享的就长而无味,这又有消耗网易口碑的可能。
而合集形式,覆盖用户群体更广,又能提价,又能扩大圈层。当然,在内容确定的时候,需要沟通的部门会增多,但是对整个品牌是个加持的东西,各个部门会配合的可能性就特别高。
3.分销模式与高返现比例。
扩大圈层除了靠兴趣,还要靠实际利益。
分销模式,虽然有风险,但是裂变速度极快,风一吹,火就顺着互联网着起来了。
而高分销返现比例又特别实在。现在很多分销,返现的以优惠券/代金券形式居多。现金返还的正常分销,比例很少超过百分之三十。
这确实很刺激。下面是我的截图,钱不多,但是也值回票价了。▼
网易这次课程分销是百分之六十,只分一级和二级,二级百分之三十。虽然这样做有点危险,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利益驱动更大了。
这也侧面说明他们根本志不止在钱,营销力与影响力才是他们要的。
而且,内容付费拿分成,相对现在知识付费市场,还没有普遍到每个人都享用过,相对新鲜。
新鲜感越强,吸引的人越多。
4.联合推广与冷启动发力
有了扩散率高的分销模式,要做的还有初期冷启动。
据悉,这个团队做了一个种子用户筛选分组pk的形式,头部名词有奖,这无疑扩散圈层更大更广。
听说还有200多个行业裂变高手一同发力扩散(还未确定是否属实),这就是无与伦比的个人品牌影响力合集。
而且,此次活动是和荔枝微课合作的。荔枝微课本来就是业内最大的课程学习平台之一,是业内的头部,有头部流量作为底部数据,本来就已经很够用了。
5.操作者素质
很多东西都是特别考验人的。
这次活动中间很多细节,都要求主办方不贪心,也证明了人的格局。
谁看着500多万不想据为己有呢,可是只有不被一时的利益蒙住初心,知道自己目标,愿意分钱出去与人合作,才能保证活动质量最优化,活动口碑最优化。才能使自己日后有山可爬,有柴可烧。
从海报logo上能看出,网易是这次活动的主导者,但帮网易做这个裂变的其实是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在互联网运营圈已有自己的名气了,但这次活动,他们整个过程特别低调,很少明面上曝光自己。
刚才下午的时候,团队成员和几个朋友一起发了篇文章,现在又删掉了,可能处于某种考量或者为合作方利益考虑吧。
把自己保护的又好,又赚到业内的超强影响力和自己该得的钱,这波操作我还是觉得特别棒。
最后,我觉得作为大行业从业者,无论是运营人,还是广告行业从业者,这些玩法我们都要随时了解,常常更新。
这样,下一个做出刷屏级广告案例的,才可能是你我。
每个人与其看着为别人分享而不断进账的钱心跳加速,或者酸主办方的能力与内容, 不如我们自己走一遍过程。
也许得到更多。
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广告语总是让人记不住,说不出错,也没什么印象,不痛不痒;
自己通宵好几天做出来的方案总是不能给甲方带货,弄得自己每次见甲方都心里发虚......
有关广告文案、营销的问题,其实不止广告人会有,公关人、市场人、互联网运营人都会面临这些略显尴尬的问题。
但是现在互联网发展的特别快,总是有人能做出现象级的案例,而且多数互联网人的状态比广告人看起来更饥渴......
所以特别希望优秀的广告人能一起学习新的玩法,常学常用,常换常新。
昨晚,有一个互联网运营圈的案例刷爆了屏,就是下方网易的这个课 ▼。
![]() |
活动详情页 |
一个39.9的线上课,上线两小时就有13000+用户报名,到今天上午,已经有130000+人参与报名了。
这意味着,这次活动产生了500万+RMB的流水。
其实无论是运营行业还是广告行业,很多底层逻辑是非常相通的。
其中涉及到有关人性、有关利益、有关用户学习习惯等等,都是可以共通共融的。
谁又能说线上课不是一种品牌广告呢?
对于网易运营课刷屏事件,我朋友圈里有一位没见过的网友说,“一张海报在前,后面都靠瞎编”。
对这样的说法,我非常嗤之以鼻。
瞎编,是编不出爆款的。
![]() |
朋友圈刷屏现象 |
这次刷屏的网易课,之所以能成为爆款,我觉得是几种原因加持的结果,缺一不可。那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次活动,我做了如下分析:
1.首先是内容。
内容分享者是来自每个运营都想了解的爆款大厂:网易。
原来我在年终盘点的时候,还分析过网易的h5案例:11.11、12.12带货广告大盘点 | 就是这些广告,将我钱包洗劫一空!
从网易云音乐的用户UGC积累,到地铁乐评刷屏;从网易考拉海购的猪你丫爆款H5上下集,到网易黑猪......
从网易游戏的业内高薪,到网易云课堂的遍地开花,几乎没有哪个运营人不羡慕这样的爆款成绩。
那对精准的用户:运营群体来说,网易的运营课,比别的课是有更多光环加持的。
针对用户痛点扎得这么准,就是幕后操刀团队的功力了。
上面这些,是课程内容和海报、文案的部分。这中间涉及到讲解人确定与邀请,课程大纲,课程审查等步骤,也包含了刺激消费的一些小技巧,比如数字、免费资料包和核心内容醒目的设计等等。
除了课程外,数字明确的前1000名还有网易内部文档赠送,这样无疑增添了紧张感。
2.其次是内容做成合集的方式。
网易内部的一个品类,再怎么爆款,也无法卖到40块。除非他是做成一案例分几课来分析。
但这种一个案例多堂课的形式,有两种可能:
要不分享的就会极细致,可有的东西能说,有的内部东西是无法说出来的,分享者会有顾忌;
要不分享的就长而无味,这又有消耗网易口碑的可能。
而合集形式,覆盖用户群体更广,又能提价,又能扩大圈层。当然,在内容确定的时候,需要沟通的部门会增多,但是对整个品牌是个加持的东西,各个部门会配合的可能性就特别高。
3.分销模式与高返现比例。
扩大圈层除了靠兴趣,还要靠实际利益。
分销模式,虽然有风险,但是裂变速度极快,风一吹,火就顺着互联网着起来了。
而高分销返现比例又特别实在。现在很多分销,返现的以优惠券/代金券形式居多。现金返还的正常分销,比例很少超过百分之三十。
这确实很刺激。下面是我的截图,钱不多,但是也值回票价了。▼
![]() |
收益图 |
网易这次课程分销是百分之六十,只分一级和二级,二级百分之三十。虽然这样做有点危险,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利益驱动更大了。
这也侧面说明他们根本志不止在钱,营销力与影响力才是他们要的。
而且,内容付费拿分成,相对现在知识付费市场,还没有普遍到每个人都享用过,相对新鲜。
新鲜感越强,吸引的人越多。
4.联合推广与冷启动发力
有了扩散率高的分销模式,要做的还有初期冷启动。
据悉,这个团队做了一个种子用户筛选分组pk的形式,头部名词有奖,这无疑扩散圈层更大更广。
听说还有200多个行业裂变高手一同发力扩散(还未确定是否属实),这就是无与伦比的个人品牌影响力合集。
而且,此次活动是和荔枝微课合作的。荔枝微课本来就是业内最大的课程学习平台之一,是业内的头部,有头部流量作为底部数据,本来就已经很够用了。
5.操作者素质
很多东西都是特别考验人的。
这次活动中间很多细节,都要求主办方不贪心,也证明了人的格局。
谁看着500多万不想据为己有呢,可是只有不被一时的利益蒙住初心,知道自己目标,愿意分钱出去与人合作,才能保证活动质量最优化,活动口碑最优化。才能使自己日后有山可爬,有柴可烧。
从海报logo上能看出,网易是这次活动的主导者,但帮网易做这个裂变的其实是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在互联网运营圈已有自己的名气了,但这次活动,他们整个过程特别低调,很少明面上曝光自己。
刚才下午的时候,团队成员和几个朋友一起发了篇文章,现在又删掉了,可能处于某种考量或者为合作方利益考虑吧。
把自己保护的又好,又赚到业内的超强影响力和自己该得的钱,这波操作我还是觉得特别棒。
最后,我觉得作为大行业从业者,无论是运营人,还是广告行业从业者,这些玩法我们都要随时了解,常常更新。
这样,下一个做出刷屏级广告案例的,才可能是你我。
每个人与其看着为别人分享而不断进账的钱心跳加速,或者酸主办方的能力与内容, 不如我们自己走一遍过程。
也许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