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乡土性,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性。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 文化会让人找到归属感。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地域差异。当我们背井离乡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想念家乡的食物,所以有了一种东西叫做特产,我们还会希望听到家乡话,所以有了一种语言叫做方言。中国有一句话叫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我们在他乡见到老乡的时候会那么伤感呢?我想这是一种叫做归属感的东西在作怪,他乡遇老乡,多么熟悉的感觉啊!突然听到家乡话,就突然找到了家的感觉,这是一种归属感,一种安全感。感觉自己漂泊的心突然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感觉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感觉自己现在特别的温暖。这就是为什么大学会有那么多的老乡会啊,老乡群的原因吧!第一次一个人远在他乡,想念自己的家人的时候突然发现还有一些人,你们来自同一片土地,你们说着同一种语言,你们吃过同样的别人不知道的奇奇怪怪的食物,这些都是伴随着你长大的东西。这是一种文化,它让你找到了归属感。 文化会约束人的行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乡土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什么呢?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而维持这种规范的是文化传统。就比如说回族人得吃清真食品,为什么他们在饮食上面就有这么多禁忌呢?难道他们吃了猪肉就会生病吗?并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文化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他们从小就被告知只能吃清真食物,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可能他们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原因,但是他们知道吃猪肉这件事情做不得。再比如说,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垃圾,所以我们在路上都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去,这是文明礼仪对我们的一种约束。我们知道如果自己随地吐痰了或者扔垃圾了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会觉得很丢脸,为什么呢?因为礼仪是为大众所接受的行为规范,是大家都认可的,你的行为不符合规范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也是一种文化,它约束着你的行为。 文化会给人坚定的信念。费孝通初次出国的时候他的妈妈给了他一包用红纸包着的灶上的土,告诉他说要是水土不服就可以把那个土煮汤吃。这个土真的有那样的功效?我觉得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作者的母亲为什么偏偏塞给他呢?因为她相信这土真的有用,这是土方子,也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东西,所以她坚信这土可以治疗水土不服。每次春节的时候爸爸都会带我们去寺庙里面祈福,他说这样的话这一年就会过得一帆风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信念,相信有神会守护着我们,我觉得这种信念跟宗教信仰比较相似吧,要是你没去祈福 的话,总觉得会放心不下,就像信仰宗教的人犯了错就一定要去神父那里忏悔一样。这还是一种文化,它给了你坚定的信念。 文化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行为是否总是符合大众所认可的文化呢?值得反思,越来越多的人走着走着就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停下来想想吧。文化又是否总是好的呢?不一定,我们要带着批判的思维去看待文化。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推陈出新,各种文化要相互交流,学习,融合。 乡土社会的文化你学到了多少?我的回答是只学了一点点,学习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