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给《无问西东》一些不成文的字句。

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去诉说《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但还是想写一些什么来表达我为这部电影所流过的眼泪。大众对这部电影抱有了很大的期待,因为时间隔了太久才上映,所以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就更高了一些。除却一些挑剔的电影人对这部电影的吹毛求疵,但是对于大众说,总归是不错的。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部电影串联起来的四个故事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我眼睛里所看到的是一种特别的蝴蝶效应。前期所有细小的情节镜头,都在为这四个不同年代,不同时空的故事埋下一段又一段的伏笔。


我的记忆还停留在王敏佳(章子怡)站在凳子上,面对对千夫所指的罪名,绽开的那一抹明亮的微笑。耳边是李想站在主席台上“振聋发聩”的演讲,镜头格外的让人嘲讽又令人心酸。许是我的太过感性,看到这里憋了一口闷闷的气,吐不出来,咽不下去。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少女的虚荣心,一个60年代被辜负的女人,一群在大社会背景下激昂愤起的糊涂人。不得不说,李淑芬这个人物是不堪的也是悲哀的。她渴求的不过是一个完美的家庭,她是一个六十年代女人的典型思维,几乎蛮横的守着她破败不堪的婚姻和爱情。包括许伯长这个在学生看来和蔼可亲的老师是软弱的被同情的,但是谁也不知道他对自己不再深爱的妻子使用的是一种近乎残忍的冷暴力。王敏佳最终的悲剧,是她对想要站在毛主席身边献花的虚荣心,是李想(胡家华)想要去支边的自私,是李淑芬对完美婚姻的疯狂,更是许伯长面对自己的软弱无能。更多更多的是,那个年代下所有人自认为的正义。我本以为她醒来看见陈鹏(黄晓明)的时候是一种重生,却不曾想这部电影的沉重超乎了我的想象。陈鹏为了研究核弹离开的那段时光中,谁也不知道云南的那个小山村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王敏佳最终有没有找到陈鹏,结尾的不痛不痒,又最让人抓心挠肺。

结局是唏嘘的,一座埋着未亡人的坟,一口葬着悲剧人的井,一个想要拥抱深爱之人的少年,一个渴望重生安稳的少女,最终的最终还是消失在滚滚岁月的长河中。但我相信陈鹏永远也不会放弃寻找他曾经一心想要托住的徐徐绽放花。

再转过回过头去看沈光耀(王力宏)的故事,就会让人倍感坚定。那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信仰,是一种对日本侵华的愤慨,是一种能整个中华儿女都勉励的情怀。在这个故事的镜头中,有一个前几天还在奋力奔跑,瞬息转眼间就躺在母亲怀里奄奄一息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沈光耀隐瞒了母亲,背叛了誓言,毅然决定去参军。那时候因为北京、天津的先后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临时在长沙开课。然而随后南京,武汉又相继沦陷,于是便转到了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沈光耀原本是一个富家子,衣食无忧,求学于清华,却在战争中潮流中随着学校辗转颠簸。最终在看到了国家的危难时,还是奋不顾身的参加了著名的飞虎队。这个故事最后的镜头,双胞胎兄弟去给沈母(米雪)送遗物的时候,沈家牌匾上的三代五将,终究是完美的诠释了沈光耀自己选择的人生。即使他再也没回过家,即使他再也没有亲口对他的母亲说声对不起。

作为一个母亲,沈母听到儿子要去参军,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母亲最真实的反应。她害怕失去至亲的儿子,却在最后失去的时候尊重了儿子的选择。她给了那双胞胎兄弟一人一碗冰糖莲子,那是沈光耀最终的遗憾。也是对那群面对国家危亡奋不顾身的少年最好的祝愿。看到这个故事的最开始就猜到了结局,但是这个故事还是给予了我们最振奋人心的力量。

另外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在民国时期国学、英文满分而理科不上榜的吴岭澜(陈楚生)。一个是在现在社会下面对职场诡诈的张果果(张震)。这两个故事相隔遥远,却同样面对着迷茫和抉择。这里不得不提清华的“寡言君子”校长梅贻琦。可以说梅贻琦在任期间,“清华四剑客”除了季羡林全部都弃理从文,而且都发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吴岭澜这个人物似乎含沙射影的表现了吴组缃、李长之和林庚则的人生。或许吴岭澜在梅贻琦劝他弃理从文时是犹豫不安的,但是在泰戈尔访华的时候,他看到这位文学泰斗身边的人时,终究还是有了决定。这也许是个虚构的故事,却带给人一些深思。而张果果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被人暗算,被人蛊惑,他一度陷入迷茫,一度沉思。在R(韩童生)的寥寥数语之间徘徊了许久。这是一个人心和现代社会的阴暗面,却在阴暗面当中投入了一丝光亮。因为李想救了张果果的父母,被张果果的双亲感激一生。在那个时代李想的自私被定义为是个“坏人”,那么在最后他变成了别人生命里的“好人”。这种界限是没有定义的,正如同我们不知道我们会经历什么,做什么样的选择。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点评者,只是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我只想用我的一点点文字去表达我的感动。也许它不完美,但是他能给予我们深思。一部颂予清华大学的影片,一首对历史的赞歌,它娓娓道来的是一个个渺小人物的命运,却诉说了一段又一段史诗的深沉。我感动于这部电影的彩蛋,当一个个历史人物从眼前划过,让我对这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