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传统武术不能打,那能打的传统武术怎么训练?看看戚继光怎么说(6)
三 格斗能力之技巧训练
戚继光在《比较武艺篇》中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其实是对武艺技术的主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也同样使用与拳法技术。

《拳经三十二式》是图示和口诀的形式,便于教练士兵学习小册,简洁易懂。举例加以说明:“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前两句讲述的是动作技术和动作变换,懒扎衣是开始的架势,经过下势快速变换成单鞭;后两句讲述的技术要求,临敌之时胆量为先,没有了胆,眼明手快都是空谈。俞大猷也有“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的训练理论,所以这两句讲的是训练。其它句都同,可以一一分析,此不赘述。
四 格斗能力之战术训练
戚继光关于武艺战术的训练在《短兵长用说》里,是对俞大猷以及其它武术教师战术方法的总结。

“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不外乎“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一下”,后发制人之意,被太极拳及其它所谓内家拳奉为经典,以示与外家拳的区别,其实不过是武艺比较中的战术而已,所有能够实战的拳家都会使用,都在使用。
“俱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只要快便,又要似进实退,而后进,则大胜矣”,这也是太极拳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下一段是对这种战术的具体解释:
“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至妙之诀矣。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於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上乘落,下乘起,俱有之,难尽书。钩刀枪棍,千步万步,俱是乘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进压杀焉。我想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个字,妙之至也,妙之至也!前言拍位,都是此理”,这种战术不仅在兵器格斗中使用,也在拳术战法中使用
“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一句”;“总是以静待动,以逸待劳,道理微乎,道理微乎!李良钦每每如此!”,都是兵法用语在武艺战术中的应用。
用于实战的战术只有武术的战术,没有没有内家拳或外家拳战法不同之说,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也无所谓外家内家,实战的技术。
五 格斗能力之实战
首先说一句,实战不是对练,对练是套路,太极拳推手不过是实战缠斗方法的模仿练习。武术拳术实战更类似于今天中国散打,《拳经三十二式》主要是站立格斗术,少量的地面格斗技巧。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武艺的用途就是用来决胜负,所以练习的武艺必须在实战中才能得到验证。实战格斗中要总结胜或败的原因,才能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认为平时训练如实战,训练才是有效的,练习的武艺才是有用的。
拳术比试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枪术的比试中卢略窥一二,“比枪,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拳法的比试中可能有基本方法的比试和直接的对拳较量。
训练手段和方法决定着你所练习的功夫是否能够适应对抗性格斗或者格斗游戏。
民国以来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许多传统武术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只能起到规范武术招式的作用,并不能直接训练格斗的本领,以至于今天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的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格斗。我们悉心去读,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是一本传统武术实战训练方法的教科书,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武术战斗的一面。它让我们明辨是非,看看清末民国以来,所有的武术民间传说和故事中哪些可能真有其事,哪些不过是愚人的传言。看看今天,是谁还在不断地造神。
原作发表在《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