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纲要
读一本书,和交个朋友一样,总得给自己找个理由。第一次知道雷海宗的名字,是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事六十年》中,每提到雷先生的名字,都言必称我师,尊重之情溢于言表。评价雷先生是声音如雷,知识如海,史学之宗。以何老的地位,能给雷先生如此高的评价,应是有他的道理的。第二次是韩昇老师推荐雷先生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第三据说此书为西南联大的通史教材。由此,真不得不拜读一下了。
把简单事情说复杂了,不是本事。把复杂的事说的简单明了,那是本事。千年的历史,写的提纲挈领,脉络清楚,还能读之不乏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国学基础,显然也受够西方专业的训练。与之相比,钱穆的《国史大纲》,文笔也不输,但是总是能让人感受到那股儒生的酸腐之气。
于博大中见才气,于细微中见性情。此书虽气象恢弘,从制度到文化一气呵成,但也有细微见性情之处。比如,考证为何《世说新语》不收陶渊明?角度新颖,很有趣。猜想其人,虽学识渊博,但也应是有趣之人。
纵观我国之思想、文化史,每一次发出耀眼之光芒,无不是开放、兼容之功。从春秋到民国,莫不如此。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和周朝衰弱,官学变为私学,有着很大的联系。教育普及面扩大,为人才的的出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土壤。缺少大一统的政府管制,也为各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盛唐的繁荣,也是在原有汉化的基层上,混合了拓跋鲜卑的一些东西。从政策上吸收了北周的租庸调制,从军事上吸收了北周的府兵制,从文化上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这些都为开创盛唐的重要因素。
北洋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总体贫穷落后是事实,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自然、教育、人文科学某些方面比现在都不落后,清华、北大某种程度上也是那时的遗产。西方文明的进入,加上固有的根基,诞生了一批学贯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德先生、赛先生的引进,才算把这个古老的国家真正代进了现代社会,是这个国家文明的开端,这一时期在历史上也应有重要的地位。
此书也有不准确之处,当写到南宋时,雷先生认为无人可用。这要是让稼轩听到,想必要痛哭于酒泉之下了,陈龙川也不能答应。是无人可用,还是有人不用?这是绝对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