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熊猫儿童文学书系:一套适合6-9岁孩子阅读的原创文学精品
接力出版社的“金熊猫儿童文学书系”要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我甚至觉得,每一个熟悉和关注儿童文学现状的人,大概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这样想是因为这套书系约请或打算约请的作者们大都既有创作实力又充满积极的朝气,拿出的都是最新的作品并各具自己的风格,虽然题材、体裁和写法并不整齐划一,但作品多有创新又清新可读,绝非过去那种为创新而创新的“实验文学”。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读者年龄定位在6—9岁。编创者们清醒地认识到,眼下中国童书市场最缺的、这一年龄段儿童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样的书在国外非常多,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桥梁书”,它们是从亲子阅读到自主阅读过渡的桥梁,也是从幼儿到少年的阅读状态的一个飞跃。可惜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注重较为艰深的少年文学而忽略低年龄读者,童书界近年热衷于图画书出版却无心兼及“桥梁书”,这就使6—9岁这一关键的年龄段很难找到文学性强的高品位的原创书。
不得不承认的是,上面说到的二十世纪末“较为艰深的少年文学”和近期出版的画图书(其中大量是很优秀的引进版),大都文学品位不低,有些确属纯文学精品。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少有这样的精品,就迷恋一些粗制滥造的畅销读物,不少家长觉得,孩子看书总是好事,便对此不管不顾,这都令人痛心不已。所以,接力出版社既致力于推出原创文学精品又明确面向6—9岁孩子,仅这两点,就让人萌生敬意。
近年图画书热,推广图画书的队伍也日益浩大,这当然是好事。但推广者也许是出于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有的就把图画书的作用、适读和应用范围无限扩大开去,这就造成了一些误解。我曾亲耳听到一位小学校长(也是有点名气的推广人)充满自信地回答听众提问:“有一点应该明确,在小学阶段,不要读别的书,就读图画书!”我当时惊讶莫名,会场安静如常,好多家长在埋头记录。其实,这是多么主观而又不知深浅的断言啊!不管怎么说,图画书主要是为尚不识字、阅读还不能离开图的幼儿准备的,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当然上学后的孩子仍可以读一些内容较深的图画书,成人(尤其是老人)也会迷恋图画书,但都不能就此否定它的阅读对象主要还是幼儿。图画书中的有些精品,内涵深刻,连成人甚至专家也读不尽意,足以供人咀嚼终生。这类图画书可以选入小学、中学或大学教材,但这都是特例,或者是特殊的使用方式(正好比北大当年曾有《童谣》周刊,但并不等于童谣的阅读主体就是那些大学教授)。
我曾对儿童文学的研究生们说过:“一篇《去年的树》,其文学品位,并不低于莎士比亚任何一部悲剧。”我也曾在大学课堂以图画书《活了100万次的猫》为例,讲解海德格尔和李泽厚的哲学。但仍不能就此否认它在整体上还是面向幼儿的。图画书的内容以童话、幻想类故事居多(中国原创图画书暂时还达不到这一点,这并不是好事),原因很简单,就是六七岁以前的孩子——皮亚杰称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亟须发展想象力的阶段,他们的理性还没生成,真正的学习和认知阶段还没到来。七岁以后,理性生成,他们已到了“不相信童话”的年龄,这时还硬要他们只读图画书,那会造成怎样的损害?何况这时已是认知发展的飞跃时期,是最读得进书的时候,也是培养自主阅读兴趣的关键期,我们怎能不给他们提供更多样更复杂也更耐读的作品呢?
阅读和人的任何兴趣一样,必须是向前发展的,是“往高处走”的,一生的阅读兴趣必然会有几次变化,如果一个人几十年下来阅读品位仍在原地,那他一定不是真正的爱阅读者。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阅读需求,儿童文学理论中的“儿童本位论”,其根据就在这里。
接力出版社这套“金熊猫儿童文学书系”中,就我看过的那几部书稿,所针对的年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单瑛琪的《绝对一年级》最适合的就是六岁的孩子,他们会因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哑然失笑。这还是属于“有意味、没有意思”的作品。年龄再大些,就该读“有意味而有意思”的书了。吕丽娜的《小女孩的名字》适合七岁的孩子,清浅而又有温情,也有能让人低回思索的内涵。汤汤的《门牙阿上小传》是童话和现实的结合,有趣的故事中蕴含着道义感,同时也有人生苦短的苍凉感。舒辉波的《地下河》虽是幻想小说形式,现实感却是这几篇中最强的,同时也有强烈的人情味。汤汤和舒辉波的这两本书,我想是适合八九岁孩子的。这些书中有大量插图,几乎每一两页就有一幅大图,这能让孩子看得更轻松,对读惯了图画书的孩子能起一种衔接作用。但并不只如此,这些图也与文字合成一体,能让孩子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这也可以为以后的无图阅读打下基础。
末了还有一点私见,想想还是说出来好。几年前我曾编过一套“少年人文读本”,在编辑感言中说:“儿童是分阶段的,在童年期和小学低年级,应多让他们读儿童文学;从八九岁起,成人文学、儿童文学都可以看,文学以外的各类杂书也应该看;进入中学阶段,应以读成人文学为主了,也可读一些他们仍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但中外名著中的大部分作品在这段时间都可涉猎了……”
我想说的是,九岁孩子的阅读肯定已经拉开差距,读得浅的还在幼儿阶段踏步,读得深的则开始和大人读一样的书了——当然后者是特别优秀的小阅读者。那么,这套书系如果献给6—8岁的孩子是不是更好?但编者所关照的,当然应该是更大多数的孩子,所以我的私见也就权当它私见吧。把它说出来,我只是希望,如果有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阅读的并不局限于这类“桥梁书”,而正向更深的书籍探头探脑时,千万不要像上文提到的那位校长那样把孩子强按下去,只准读低年龄段的书——将来人类的希望,很可能就寄托在这些孩子的身上。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刘绪源)
发现你的阅读!关注天鹅阅读网微信公众号:swanreads,精彩继续!
本文来源于天鹅阅读网,版权及最终解释权归天鹅阅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访问天鹅阅读网
这样想是因为这套书系约请或打算约请的作者们大都既有创作实力又充满积极的朝气,拿出的都是最新的作品并各具自己的风格,虽然题材、体裁和写法并不整齐划一,但作品多有创新又清新可读,绝非过去那种为创新而创新的“实验文学”。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读者年龄定位在6—9岁。编创者们清醒地认识到,眼下中国童书市场最缺的、这一年龄段儿童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样的书在国外非常多,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桥梁书”,它们是从亲子阅读到自主阅读过渡的桥梁,也是从幼儿到少年的阅读状态的一个飞跃。可惜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注重较为艰深的少年文学而忽略低年龄读者,童书界近年热衷于图画书出版却无心兼及“桥梁书”,这就使6—9岁这一关键的年龄段很难找到文学性强的高品位的原创书。
不得不承认的是,上面说到的二十世纪末“较为艰深的少年文学”和近期出版的画图书(其中大量是很优秀的引进版),大都文学品位不低,有些确属纯文学精品。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少有这样的精品,就迷恋一些粗制滥造的畅销读物,不少家长觉得,孩子看书总是好事,便对此不管不顾,这都令人痛心不已。所以,接力出版社既致力于推出原创文学精品又明确面向6—9岁孩子,仅这两点,就让人萌生敬意。
近年图画书热,推广图画书的队伍也日益浩大,这当然是好事。但推广者也许是出于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有的就把图画书的作用、适读和应用范围无限扩大开去,这就造成了一些误解。我曾亲耳听到一位小学校长(也是有点名气的推广人)充满自信地回答听众提问:“有一点应该明确,在小学阶段,不要读别的书,就读图画书!”我当时惊讶莫名,会场安静如常,好多家长在埋头记录。其实,这是多么主观而又不知深浅的断言啊!不管怎么说,图画书主要是为尚不识字、阅读还不能离开图的幼儿准备的,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当然上学后的孩子仍可以读一些内容较深的图画书,成人(尤其是老人)也会迷恋图画书,但都不能就此否定它的阅读对象主要还是幼儿。图画书中的有些精品,内涵深刻,连成人甚至专家也读不尽意,足以供人咀嚼终生。这类图画书可以选入小学、中学或大学教材,但这都是特例,或者是特殊的使用方式(正好比北大当年曾有《童谣》周刊,但并不等于童谣的阅读主体就是那些大学教授)。
我曾对儿童文学的研究生们说过:“一篇《去年的树》,其文学品位,并不低于莎士比亚任何一部悲剧。”我也曾在大学课堂以图画书《活了100万次的猫》为例,讲解海德格尔和李泽厚的哲学。但仍不能就此否认它在整体上还是面向幼儿的。图画书的内容以童话、幻想类故事居多(中国原创图画书暂时还达不到这一点,这并不是好事),原因很简单,就是六七岁以前的孩子——皮亚杰称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亟须发展想象力的阶段,他们的理性还没生成,真正的学习和认知阶段还没到来。七岁以后,理性生成,他们已到了“不相信童话”的年龄,这时还硬要他们只读图画书,那会造成怎样的损害?何况这时已是认知发展的飞跃时期,是最读得进书的时候,也是培养自主阅读兴趣的关键期,我们怎能不给他们提供更多样更复杂也更耐读的作品呢?
阅读和人的任何兴趣一样,必须是向前发展的,是“往高处走”的,一生的阅读兴趣必然会有几次变化,如果一个人几十年下来阅读品位仍在原地,那他一定不是真正的爱阅读者。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阅读需求,儿童文学理论中的“儿童本位论”,其根据就在这里。
接力出版社这套“金熊猫儿童文学书系”中,就我看过的那几部书稿,所针对的年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单瑛琪的《绝对一年级》最适合的就是六岁的孩子,他们会因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哑然失笑。这还是属于“有意味、没有意思”的作品。年龄再大些,就该读“有意味而有意思”的书了。吕丽娜的《小女孩的名字》适合七岁的孩子,清浅而又有温情,也有能让人低回思索的内涵。汤汤的《门牙阿上小传》是童话和现实的结合,有趣的故事中蕴含着道义感,同时也有人生苦短的苍凉感。舒辉波的《地下河》虽是幻想小说形式,现实感却是这几篇中最强的,同时也有强烈的人情味。汤汤和舒辉波的这两本书,我想是适合八九岁孩子的。这些书中有大量插图,几乎每一两页就有一幅大图,这能让孩子看得更轻松,对读惯了图画书的孩子能起一种衔接作用。但并不只如此,这些图也与文字合成一体,能让孩子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这也可以为以后的无图阅读打下基础。
末了还有一点私见,想想还是说出来好。几年前我曾编过一套“少年人文读本”,在编辑感言中说:“儿童是分阶段的,在童年期和小学低年级,应多让他们读儿童文学;从八九岁起,成人文学、儿童文学都可以看,文学以外的各类杂书也应该看;进入中学阶段,应以读成人文学为主了,也可读一些他们仍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但中外名著中的大部分作品在这段时间都可涉猎了……”
我想说的是,九岁孩子的阅读肯定已经拉开差距,读得浅的还在幼儿阶段踏步,读得深的则开始和大人读一样的书了——当然后者是特别优秀的小阅读者。那么,这套书系如果献给6—8岁的孩子是不是更好?但编者所关照的,当然应该是更大多数的孩子,所以我的私见也就权当它私见吧。把它说出来,我只是希望,如果有家长或老师发现孩子阅读的并不局限于这类“桥梁书”,而正向更深的书籍探头探脑时,千万不要像上文提到的那位校长那样把孩子强按下去,只准读低年龄段的书——将来人类的希望,很可能就寄托在这些孩子的身上。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刘绪源)
发现你的阅读!关注天鹅阅读网微信公众号:swanreads,精彩继续!
本文来源于天鹅阅读网,版权及最终解释权归天鹅阅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访问天鹅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