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痕迹——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15岁这年,早春,卡耶博特决定探索家门口的这条无名河流。抬头望着天空落下的雨滴,他对家乡的天气了如指掌,他坚信用不了一个小时太阳就会露出温暖,所以他简单收拾,也没有使用雨具便身背行囊出发了,一条臧黑色小狗跟在他的身后。他们沿着河水流向逆行向东,四周是尚未返青的枯草,只有青松与柏杉还能让人隐约感受到悦目的绿色。河水面宽约10米,水流清澈且冰凉,偶尔可以看到练习赛艇的船只,这是他的最爱。随着行进深入,河面慢慢变得窄了些许,水流也开始湍急起来。在一个明显弯道处,卡耶博特选择一块较大的礁石,他们艰难地攀爬上去,强劲的东风迎面吹拂,让卡耶博特产生飞翔之感。他极目远眺,美丽的河流左右迂回似是无穷无尽,两边的树木茂密繁盛,虽然还没有完全枝繁叶茂,但是仅凭想象卡耶博特就可以感受到生物的力量。在河水来向的地方,无论水流还是树木、陆地,全部障隐在淡淡的紫灰色之中,仔细辨认,也许还有一些物体在活动。虽然眼睛已经辨别不清,但在卡耶博特的内心,这些是太多不同的存在。站立在巨大的礁石之上,他有些木然,由空气带来的些许色彩变化让他主观上产生巨大震撼,他开始迷恋这一切的不同,就像他迷恋赛艇以及这条河流一样,他极度深切地产生了对于色彩变化的表现欲望。
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对卡耶博特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本书以女主人公阿·福格为中心,从她两次结婚所生的后代来证明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卡耶博特认同自然主义的主张,认为只需要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必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开始疯狂地热爱绘画,并时刻遵循着表现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他的绘画就是他自我的生活表现。
“不着痕迹,看上去十分简单,使人看不出也指不出作品的构思,发现不了他的意图”。他已经忘记这是谁说的一句话,但是在绘画创作时,这句话始终萦绕在他脑海中。卡耶博特的写生作品有时会让你感到困惑,有些构图并不是精心布置的,甚至与人物的表情也有些不清不楚,无论是他的风景写生还是一些带有人物的画室创作,都免不了会给人带来随意之感,甚至于当年的艺术批评家们有过“笔触草率粗暴”。但是对于卡耶博特来说,这些都不屑一顾,他的精神属于自然主义,那些中产阶级的生活现象,无论是赛艇、河流,还是豪宅、绅士风度,这些19世纪的巴黎生活现象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事实存在,当然就他的艺术而言,直观的色彩幻像才是我们读懂卡耶博特的关键所在。
1894年,中年的卡耶博特日渐衰微。他走进自己的工作室,室外狂风大作,吹打着树木,枝叶左右摇摆叮当作响,他静坐在自己的沙发之中,松节油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他费力地抬起头,看到四面墙壁挂满了油画作品。他清晰记得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莫奈的几幅较大作品是他们一起在塞纳河边的写生,塞尚的静物画则是他到普罗旺斯拜访的结果,当然还有雷诺阿、德加、马奈、希斯莱等。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个丰腴雪白的女人体上,没有轮廓线,笔触像是跳跃的光线,也更像是跳跃的音符,突然他耳边渐渐音乐升起,优雅的东方风味弥漫开来。
在奥赛博物馆,印象派藏品中有一部分的捐助来自于卡耶博特。昨天,当我再次直面这些大师作品,眼睛开始变的潮湿,空气中充满水汽。


















































